第一百章 戰略大調整
俄軍包圍了德黑蘭,等於給了弗倫奇一個台階。
一月十二日,在與中國艦隊決戰無望之後,弗倫奇做出了撤兵決定,率領美國艦隊南下返回珀斯。
三天之後,特遣艦隊經馬六甲海峽返回太平洋。
可以說,在二零五三年初,交戰雙方的主要工作都是進行戰略調整,以適應新的戰爭局麵。
首先展開行動是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同盟集團。
一月十日,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加拿大總理、澳大利亞總理、墨西哥總統、新西蘭總理與以色列總理等西方同盟集團首腦齊聚魁北克,第一次西方同盟首腦會議正式召開,主要商討了戰略方麵的問題。
雖然英國沒有參戰,但是派遣代表參加了會議。
這次會議,進行得並不順利。
首先是俄羅斯總統提出,應該加強在大陸戰場上的兵力投入,因為這是攻打中國本土的捷徑。隨後以色列總理提出,應該把中東當成主戰場,因為這是穩住歐洲國家、控製亞歐大陸樞紐的關鍵地點。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則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太平洋戰場上,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
顯然,幾個處於戰爭第一線的國家都有自己的需求。
調和這些矛盾,對美國總統來說絕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更何況,美國也有自己的戰略計劃。
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美國總統向俄羅斯總統做出了承諾。
雖然以色列、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都堅決反對,加拿大與墨西哥也認為,俄羅斯的局勢還不是很危險,至少到二零五四年春天之前,中國軍隊在大陸戰場上的進展不會對俄羅斯構成致命威脅,至於被中國軍隊占領的地區,本來就不是戰略要地,也就沒有必要急於向大陸戰場增兵,但是美國總統非常清楚,俄羅斯的戰爭意誌本來就不夠堅決,如果不做出適當的表示,俄羅斯很有可能單獨與中國媾和。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大陸戰場上取得的勝利,已經對幾個保持中立的中亞國家產生了影響。如果哈薩克斯坦倒向中國,那麽俄羅斯離戰敗也就隻有一步之遙了。
問題是,做出承諾,不等於能夠兌現承諾。
要知道,美軍的短板就是陸軍。
以美國的動員速度,雖然到半年之後,陸軍總兵力將突破三百萬,但是至關重要的新式主戰裝備至少要到二零五三年底才能初具規模。也就是說,在地麵戰場上,西方盟國聯軍依然得用已經落後的武器裝備對抗強大的中國陸軍,而美國動員的地麵部隊也就不可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當時,美國別說向伊朗派遣五個師,連一個可用的師都沒有。
顯然,在兵力入不敷出的情況下,西方同盟集團必須有所側重,放棄某些不太重要的戰場。
也就是說,西方同盟集團必須做出內部妥協。
雖然美國是同盟集團的首領,但是為了凝聚其他國家,必須做出讓步,也就必須首先放棄主戰場。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美國總統已經承諾,在俄羅斯戰場、中東戰場與伊朗戰場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前,暫時放棄西太平洋上的進攻行動,並且把部分部署在西太平洋上的作戰部隊派往西南太平洋。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美國在實質上放棄了主動進攻的機會。
雖然有點可惜,但是無法避免。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在二零五三年初,按照計劃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比如攻打衝繩島,戰局將對美國有利,甚至有一些人認為,美國將因此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
問題是,如果美國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就得在其他戰場上敗北。
也許,美軍能在付出慘重代價之後攻占衝繩島,打通轟炸中國本土的戰略通道,可是在其他戰場上慘敗之後,美國也不可能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有可能更快的輸掉這場決定未來世界格局的戰爭。
西方同盟集團調整戰略的時候,以中國為首的東方同盟集團也在進行戰略調整。
相對而言,中國遇到的難題比美國少得多。
在伊朗參戰之後,亞洲戰場已經連成一片,而且隨著中國海軍奪得印度洋的製海權,海上航線也變得暢通無阻了。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中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兵力。
要知道,中國的戰爭動員也沒有完成。
到二零五三年初,中國陸軍的兵力還不到一百萬,總兵力也就隻有二百五十萬,遠沒有達到打一場全麵戰爭的最低標準。以中國的動員速度,即便到了二零五三年底,可用兵力也不會超過五百萬。因為中國在大陸戰場上的壓力更大,而且可以提供幫助的國家並不多,所以中國的軍事壓力明顯超過了美國。
由此可見,中國的處境不比美國好多少。
一月中旬,東方同盟集團首腦在新德裏召開會議,黃瀚林親自參加,在會議上明確了集團的戰略目的。
這次會議,取得了重大成功。
原因很簡單,在東方同盟集團中,隻有一個核心,沒有第二個核心,而且大部分集團成員國的安全問題都不太突出,所以中國能夠主導整個集團,並且讓那些暫時沒有受到威脅的國家聽從安排。
可以說,這也正是中國最有利的地方。
要知道,在西方同盟集團中,除了美國,俄羅斯也有很強的影響力,連澳大利亞與加拿大都有話語權。
東方同盟集團的核心戰略,仍然是穩住各個地麵戰場。
顯然,黃瀚林也做出了重大讓步。根據他的承諾,中國將在穩住了地麵戰場之後,才在太平洋戰場上發動反擊。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中國陸軍將在二月份向伊朗派遣第二個集團軍,並且把部署在巴基斯坦的地麵部隊增加到五萬,向伊拉克派遣一個集團軍,使中東戰場上的兵力達到二十萬以上。
如此一來,大陸戰場上的兵力就更加有限了。
雖然戚凱威對元首的這個決定非常不滿,但是他也隻是不滿,而沒有為此跟黃瀚林進行爭辯。
相對而言,牧浩洋受到的影響大得多。
原因很簡單,按照黃瀚林在集團首腦會議上做出的承諾,即便海軍能夠在三月底之前奪取西太平洋的製海權,攻打馬裏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也得推遲,至少放在西太平洋上的兵力將大幅度削減。
對牧浩洋來說,要麽推遲進攻行動,要麽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發動進攻。
顯然,兩個選擇都不太理想。
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牧浩洋得再次調整總體戰爭計劃,重新規劃二零五三年上半年的作戰行動。
如果不是隨後發生的一件事情,牧浩洋很有可能放棄攻打馬裏亞納群島的想法。
一月份,最重要的事情與戰爭無關,而是在戰場之外。
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談判之後,法德意三國政府首腦在一月十四日宣布,將在現有政府基礎之上,組建三國聯合政府。雖然這一決議還需要獲得三國立法機構支持才能生效,但是歐洲國家終於向實質性統一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並且由此拉開了由法德意主導歐洲大陸統一的帷幕,更對其他歐洲國家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比如迫使英國在不久之後,決定加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同盟集團。
更重要的是,這對戰場局勢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法德意宣布組建聯合政府,促成黃瀚林在東方同盟集團首腦會議上做出了穩定大陸戰場的決定,並且因此讓政治影響到了軍事,或者說讓軍人不得不服從政治家的決定。
原因很簡單,隻有穩住大陸戰場上的局勢,才有望拉攏歐洲集團。
當時,中國軍隊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中東與伊朗取勝。雖然中東戰場更加重要,但是內在的關聯,使得伊朗戰爭更加重要。說得簡單一些,如果不能穩住伊朗戰場,中國就無法向中東運送兵力,也無法讓正在觀望的歐洲集團相信中國能夠取得勝利。要知道,西方同盟集團還沒有遭受戰略性慘敗。
雖然政治家決定戰爭走向,但是指揮作戰的仍然是軍人。
也就是說,如何把政治決定轉化為軍事行動,依然得由軍人說了算。
麵對黃瀚林在新德裏首腦會議上做出的承諾,牧浩洋無權表示反對,但是能夠做出相應的調整。
當時,特遣艦隊已經返回太平洋,並且更名為太平洋艦隊。
更重要的是,第二批“黑龍江”級大型綜合戰艦將在三月中旬服役,所以牧浩洋在一月下旬提出,按照原先確定的計劃發動攻打馬裏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並且在西太平洋上殲滅美軍艦隊。
雖然戚凱威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是黃瀚林最終批準了牧浩洋提交的作戰計劃。
原因很簡單,隻要牧浩洋規劃的作戰行動取得了預料之中的結果,中國海軍就能扭轉戰略態勢,迫使美國向太平洋增兵,從而大幅度降低地麵戰場上的壓力,讓陸軍能夠在更加有利的情況下作戰。
也隻有這樣,黃瀚林才能兌現承諾。
至於怎麽打,那是牧浩洋的事。
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切記分享越多更新就越快哦!!!
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