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杆,這就注定了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名詞,更是國與國之間進行貿易打壓的有力武器。人民幣的圍剿與反圍剿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人民幣匯率與其說是一個單純的金融數據,不如說是一種複雜的政治籌碼,這一點不容置疑。隻不過,這種籌碼的份量大小、作用發揮在不同的人手裏可能會完全不同罷了。
顯而易見的是,政治一旦捆綁在經濟身上,那麽人民幣匯率的變動也就不是它自己能夠做主的了。這就是當前有關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非經濟因素幹擾的影響。
能夠很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在我國與美國之間多次進行的談判中,雖然名義上都是談人民幣匯率,但主要內容卻基本上都不是圍繞人民幣匯率。這就是所謂的“王顧左右而言他”,或者叫“功夫在詩外”。
這次人民幣匯率問題政治化,是直接從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
2007年下半年開始,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襲卷全球,西方國家無一幸免,於是它們紛紛把精力投入到這場“抗災救災”中去了。
到了2009年下半年,這場金融危機造成的威脅開始逐漸減弱,而西方國家的經濟困境卻依然沒有好轉,於是它們眼珠子一轉,最簡單、最省事或許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新祭起過去的慣用伎倆,反複炒作“人民幣匯率引發了全球經濟失衡”、“人民幣匯率誘發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人民幣匯率影響到了發達國家的就業”、“人民幣匯率損害了發展中國家利益”等奇談怪論了。
之所以說這些是奇談怪論,是因為這些論調都似是而非——乍一聽好像有那麽一點點道理,但細究起來根本站不住腳。
例如,以“人民幣匯率損害了發展中國家利益”的觀點看,在應對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國政府通過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實現了經濟的較快平穩增長,在推動全球經濟複蘇包括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複蘇中起到重大作用,又從何談起“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呢?
眾所周知,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於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出現了失誤,金融監管不力,所以這才最早從美國引發了次貸危機。
不能不承認,這種專門針對我國拋出的怪論具有相當大的誤導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注釋1]:
1.嫁禍於人
在這其中,許多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炒作人民幣匯率問題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於轉移國內矛盾,掩蓋和淡化它們沒能有效防範和應對金融危機的事實。
2.暗渡陳倉
通過炒作人民幣匯率問題,西方國家企圖在不違背過去作出的“不搞貿易保護主義”承諾的同時,就能在暗中悄悄地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如果不是炒作人民幣匯率,就很難自圓其說。
3.挑撥離間
這些年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在給全球經濟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好處的同時,西方國家“掖了光邊說毛邊”,通過散布中國故意壓低人民幣匯率來汙蔑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搶市場”,挑撥我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係。
4.牽製我國
在西方國家看來,人民幣匯率問題是“敲打中國”、“牽製中國”最有力的一步棋,至少可以在與我國進行各種談判時作為謀取其他利益的籌碼。這也是為什麽在中美兩國之間展開人民幣匯率的多次談判中,談論內容大多不是人民幣匯率本身的原因。
毫無疑問,世界各國的貨幣匯率包括人民幣匯率,都是無法完全與政治脫離幹係的,但這並不表明就可以隨意拿人民幣匯率來當作處理一切問題的尚方寶劍。
從全球各國實踐看,世界上並不存在任何一種完美的匯率製度,人民幣匯率確實需要改革、需要完善,但是西方國家如果要想通過人民幣匯率問題來要挾我國經濟,就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還會不利於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最終隻能是無功而返。
所以讀者能看到,無論一開始美國130名國會議員鼓動美國政府把我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之一,還是接下來自我標榜為“獨立經濟學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自告奮勇地跳出來指責我國的貨幣政策,都是不尊重客觀事實發出的無理取鬧。
巧合的是,2010年3月國家海關總署發布的外貿數據顯示,當月我國結束了2004年5月以來連續70個月的貿易順差,第一次出現了貿易逆差[注釋2],這才使得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有了一個很好的台階。4月3日,他宣布推遲美國政府原定於4月15日決定是否將我國界定為“匯率操縱國”的時間,為期3個月。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一方麵,這表明它同樣不願意和我國發生貿易衝突;另一方麵,這一招又能讓我國切身感受到“溫水煮蛙”的滋味,更能顯示出它們把人民幣匯率政治化的意圖。
其實,對於明眼人來說,人民幣匯率是一個政治話題的結論顯而易見。2010年3月26日,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於北京舉辦的“中國與世界:變革帶來的挑戰”講座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指責人民幣匯率是出於政治動機”。
史蒂芬·羅奇研究發現,美國的政治家們在遇到國內工資、薪酬等方麵有巨大壓力時,往往並不是承擔責任,而是把責任推到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來,說是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了。
而實際情況是: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要比對歐元的貶值少,所以這條理由是站不住腳的;與此同時,2008年美國在90多個國家都有貿易赤字,這也能很好地說明這是一個多邊貿易問題、而不是中美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問題。
而這又同樣能表明兩點:一是美國的對外貿易做得並不好,不能怪別人(中國)而隻能怪自己;二是這時候不能單單拿人民幣匯率來做文章、偏偏針對人民幣匯率發怪論。如果一定要說人民幣匯率有“問題”,那其他美國也有貿易赤字國家的貨幣呢[注釋3]?
可以想見,未來的人民幣匯率問題將會因為政治因素參與在其中而變得異常複雜,貨幣市場對人民幣匯率升值時機的判斷也會因此而變得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注釋1]明金維:《挑撥離間、牽製中國:西方為何爆炒人民幣匯率》,2010年2月25日錢江晚報。
[注釋2]子房先生:《人民幣匯率之爭的背後:美國金融大鱷蠢蠢欲動》,2010年4月21日中國經濟網。
[注釋3]李聰:《美國指責人民幣匯率出於政治動機》,2010年3月26日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