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並不是孩子的主導者,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想法。雖然現在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幫助,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導師,不是孩子人生的執行者。家長要明白這一點,因為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導致孩子從小沒有獨立空間,事事由父母操辦,樣樣由家長裁定,孩子自由選擇的餘地非常小。這種家教方式抹殺了孩子的個性,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影響孩子健康發展。事實上,孩子最希望的是在家庭中獲得自由、尊重和平等。
小樂和媽媽吵了一架,哭得很傷心。她在日記裏寫道:媽媽把我當成小孩子,什麽事情都要管著我,還老喜歡偷看我的日記,我真的很難過。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小樂這幾天總是無精打采,鬱鬱寡歡。媽媽問她怎麽了,她總說沒事。看見孩子這樣子,媽媽心裏很著急。下午媽媽在給小樂打掃房間的時候,突然想起小樂有記日記的習慣,每天晚上都會把白天發生的事情記錄在日記本上,這幾天孩子有心事不願意對自己說,但是她肯定記在日記裏麵了。於是,媽媽就打開抽屜,找到小樂的日記一頁一頁看起來。原來是這幾天小樂和同學鬧別扭了,所以才心情不好。
媽媽看得太專心,以至於忘記了時間,小樂放學回來的時候正好看到媽媽在看她的日記。媽媽趕緊說:"我也是因為關心你,想了解你,希望能幫你解決問題。”小樂哭著說:"關心我就偷看我的隱私?我都這麽大了你還總拿我當小孩,不給我點自由空間。你這是不尊重我!”媽媽尷尬地說:"女兒和媽媽之間還有什麽隱私?我是擔心你有事自己處理不好!你還是個孩子,要什麽自由空間,什麽事都要和媽媽講,媽媽會幫你處理好所有的困難。”小樂大聲喊了一句“沒法和你溝通”,就哭著跑開了。
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空間,以後的路要他自己去走,家長隻能引導孩子,而不能控製孩子。家長隻能充當顧問的角色,幫助引導孩子解決他遇到的難題,而不是什麽都幫他解決,這樣並不是真正對孩子好。
實踐證明,家庭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意識和主體意識,把他們當作家庭普通一員對待,既不特殊,也不忽視。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讓他們自己去幹,使他們的想象、創新、動手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即使一時做錯了,也不要大驚小怪,而應曉之以理,使其懂得什麽是正確、能做的,什麽是錯誤、不能做的。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孩子的選擇體現了孩子自己的愛好與內心的需要。給孩子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讓孩子用自己的思維支配自己的行為,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性,還可以有效培養孩子"自強不息,戰勝困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