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候,秦國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要趙國送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方肯發兵。但趙太後執意不肯,雖然滿朝文武都極力勸諫,仍無濟於事。最後趙太後幹脆宣布:“誰要是再來勸我,我就吐他的臉。”

後來左師觸誓求見,太後知道他也是來規勸的,於是滿臉怒氣地等他來。觸誓慢慢地走到太後麵前,請罪說:"我的腳有點毛病不能走快,因而好久沒有來看太後,卻心下惦念,故今特來拜望。”太後見此便說自己現在也得靠車行走。觸誓又問了太後飯量等其他一些情況,這段家常話使太後的怒容全消。

之後,觸譽又求太後允許他的小兒子在王宮衛隊裏當一名衛士。太後滿口答應,並問觸警兒子多大歲數了。觸警答曰:15歲,並說要在死之前為兒子安排好立身之處。太後見此便問男人是否也疼愛孩子。觸譽曰:比起女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時,觸譽順便問太後疼愛燕後(趙太後之女)是否甚於長安君。太後答曰:比不上長安君。由此,觸誓強調說父母疼愛孩子應為他們的前程著想,並舉例說趙太後自己當年與燕後分別,難舍難分,依依惜別,但每次祭祖的時候,卻禱告讓燕後留在燕國,不要回來,以使其子女世世代代為燕王。講完這番話,觸誓反問太後:您這樣做,不正是為燕後的長遠著想嗎?太後點頭稱是。

此時,觸誓話鋒一轉,向太後道:自此三世之前,自趙國內大夫升諸侯以來,每一代國王的子孫凡是封侯的,其後代還有嗎?太後搖搖頭,觸誓又問:不光是趙國如此,其他子孫受封的後代還存在嗎?太後又搖搖頭,由此觸誓評論道:這是因為他們的地位顯貴卻沒有功勳,待遇優厚卻沒有功績所致。如今您給長安君以顯貴地位,膏腴之土,卻沒有給他為國立功的機會,這樣一旦太後不諱,長安君又何以在趙國自立呢?因此老臣認為你愛長安君卻沒有替他的長遠考慮,愛長安君不及愛燕後深。

至此,太後完全接受了觸譽的批評與勸說,便回答道:“好吧,就按你的意思。”之後為長安君準備了100輛車子使齊,齊國隨即發兵救趙,從而退了秦國之軍。

在這一事例中,觸誓之所以能夠使趙太後改變初衷,同意將長安君送往齊國做人質,就在於他巧妙地運用了父母疼愛兒女的人之常情為契機,批評趙太後不為長安君的長遠著想,會因疼愛一時誤了一世。由於觸誓深刻地體會到趙太後愛子心切,於是從聊家常開始,請求太後將自己的小兒子安排在宮中當衛士,到評論太後愛燕後與長安君的差別,到最後建議愛長安君應給他為國立功的機會,始終未探討送長安君質齊與退秦軍的利害關係,恰到好處地既順了太後的心意,又使太後接受了批評意見,不愧為忠言不逆耳的典範。

秦漢之際,劉邦率兵攻破函穀關,入鹹陽,滅了秦朝。他進入秦朝皇宮,見宮室富麗堂皇,美女珍寶不計其數,於是流連忘返,想留在宮中,享受一下做皇帝的快樂。跟隨劉邦出身草莽的樊噲知此,氣衝衝地責問:"沛公,你是想得天下,還是想當富家翁?此室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沛公趕快回灞上,千萬別留在宮中。”劉邦聽了,大為反感,臉上露出不悅之色,不予理睬。不一會兒,張良也來對劉邦說:"隻因秦王貪暴,不得人心,你才取得了今天的勝利,我們既然為天下除去暴君,理應以儉樸為本,現在剛進鹹陽,若又像秦王一樣享樂,豈不等於助紂為虐?況且‘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希望您能聽從樊噲的勸說。”他們終於說服劉邦還軍灞上,揭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張良與樊噲同為批評劉邦,但因兩人說話的方式不同,而效果也大相徑庭。劉邦率先破秦入關,正功成名就,誌得意滿之時,逆耳忠言是很難聽進去的。而出身草莽的樊噲全然沒有意識到這些,一陣反詰中含譏諷,令劉邦反感,故而對他的意見置之不理。而張良的批評則從分析秦為何滅亡和劉邦為何得勝入關,然後總結說明貪圖享樂的後果,最後再肯定了樊噲意見的合理性。張良的分析恰到好處地扣住了劉邦的心理狀況,強調劉邦所關心的成敗問題,再加上語氣委婉動聽,雖是批評意見,劉邦也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