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中國,由於電子遊戲的盛行,青少年對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及其進行的戰役耳熟能詳,當然其中也有渲染、誇張的成分,例如在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的川中島之戰中,雙方的兵力總共近3萬人,比想象的要少得多。除戰場激烈畫麵的刺激外,能夠以武力、智力甚至陰謀詭計達到地位迅速上升目的也是人們熱衷戰國時代的主要原因。

戰國時代盛行“下克上”,即地位低者甚至無名之輩取代地位高者,足以使人們感到命運無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條早雲與齋藤道三,因而通常將他們登上曆史舞台看作是戰國時代的開端。早雲出身何處,家族什麽姓氏,至今仍是曆史之謎,僅可知其妹北川殿是支持足利義視為將軍的駿河守護今川義忠之妻,因而是今川的家臣。在今川家族內爭中嶄露頭角,被封為興國寺城主。城雖小,但早雲很會治理,“修政令,輕賦稅”,十分得人心。十多年後幕府將軍在關東的代表——鐮倉公方家族發生內亂,早雲借機占領伊豆地區。後來輔助鐮倉公方的上杉家族發生內亂,早雲陸續攻占關東地區的小田原、鐮倉,控製整個相模(今神奈川縣)。早雲之子氏綱繼續攻占江戶城、武藏國,並使用北條姓氏。為區別鐮倉幕府時期的北條氏,史家將其稱為“後北條氏”。1540年,55歲的氏綱病死,其子氏康15歲繼承家業。1545年,包括上杉家族在內的關東舊勢力聯合起來,組成8萬大軍進攻北條氏在武藏國的重要據點河越城。氏康率八千兵力從小田原前往支援,並在次年4月通過夜襲大敗聯軍,上杉憲政逃至越後(今新潟縣),將家族印信、譜係、地盤傳給家臣長尾景虎,為此長尾改姓上杉,謙信為其法名。1561年,為替主君報仇,謙信率大軍圍攻小田原城,未果退兵。1569年,另外一位大名鼎鼎的武將武田信玄也來圍攻小田原城,仍然未能成功。直到1590年,豐臣秀吉率25萬大軍圍攻小田原,城破,氏康之子氏政、之孫氏直投降。氏政自殺,氏直被流放,統治關東地區百年的後北條家族滅亡。

美濃國大名齋藤道三的身世比早雲更為模糊,傳說其父出生在山城國,早年入妙覺寺為僧,後來成為油商的女婿,以山崎屋莊五郎的名義到各地經商。由於經常到美濃國,寄食於美濃國守戶土歧氏家臣長井長弘。其後繼承長井家臣西村氏家業,改名為西村勘九郎。在土歧家族內亂中,幫助土歧賴藝獲得守護職位。道三繼承父職後暗殺長井長弘,並繼承其家業。1538年,獲得守護代理齋藤氏的家業,改名為齋藤新九郎。1542年,幹脆將土歧賴藝流放,自己成為美濃國的守護。因長於心計且惡毒,世人稱之為“美濃的蝮蛇”,據說最喜歡拷問犯人的方式是將其扔進沸騰的油鍋中。顯然惡有惡報,道三後來死於父子之間的衝突中,女婿織田信長打著為其報仇的旗號占領美濃國。

中國地方(本州島南部)毛利家族的興起也是“下克上”的典型,但國人(具有領地的武士)身份較為清晰。戰國時代初期,這一地區守護大名大內氏和尼子氏相爭,毛利家族是追隨大內氏的下級武士。1523年,毛利元就成為家族之長,將自己的兩個兒子送到其他大名家做養子,增強自己的實力。1551年,大內氏家臣陶晴賢發動政變滅其主,元就趁機占領安藝、備後(均為今廣島縣)。1555年在嚴島之戰中打敗陶氏,將領地擴大到周防、長門(均為今山口縣),隨後又占領了備中(今岡山縣)、石見(今島根縣)。1566年打敗尼子義久,領地再次擴大到出雲、伯耆、因幡(今鳥取縣),成為擁有10國的戰國大名。元就立其長子隆元為繼承人,並囑咐另外兩個成為其他家族養子的兒子協助,“三支箭捆在一起難以折斷”為其名言。雖然史學家對其表示懷疑,但三個兒子相互依賴卻是史實。實際上,元就對其長子十分不滿,兩個弟弟也不服氣。幸運的是長子早死,1563年長孫輝元11歲繼承家長職位,8年後元就去世,兩個叔叔鼎力相助。1582年,輝元臣服豐臣秀吉,並成為五大老之一。但在關原之戰中作為西軍總指揮對抗德川家康的東軍,戰後被大幅度削減領地,僅剩下周防、長門兩國,其怨恨成為幕末長州藩積極“尊王倒幕”的動力。

兩人均為戰國名將,有勇有謀,甚至幾乎完成統一大業的織田信長也甘拜下風,但相互牽製妨礙了他們進一步發展的雄心,確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味道。

對讀者來說,最令人難忘的戰國故事是甲斐(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與越後大名上杉謙信之間的爭戰。兩人均為戰國名將,有勇有謀,甚至幾乎完成統一大業的織田信長也甘拜下風,但相互牽製妨礙了他們進一步發展的雄心,確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味道。1552年,內部穩定後的上杉謙信開始向關東地區擴張,先後14次出兵,其中與武田信玄進行過5次決戰。信玄之父信虎為甲斐國主,1541年信玄將其父驅逐出境,經過十年苦戰,終於將信濃(今長野縣)控製在自己手中,但與越後霸主謙信迎麵相撞。在接下來的十多年的時間裏,兩人以川中島為舞台,上演了五次精彩的混戰局麵。特別是在1561年的第四次決戰中,大霧之中謙信單槍匹馬闖入信玄大營,砍傷信玄,砍死信玄之弟。

1568年信玄開始向較為富庶的東部發展,1572年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率大軍“上洛”(進京覲見天皇、將軍),途中勢如破竹般打敗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聯軍,勝利在望之際病死軍中,隻好在影武者(替身)的掩護下撤軍。雖出師大捷,但“長使英雄淚滿襟”。或許受其影響,謙信也實施“上洛”行動。1577年攻陷越前(今富山縣)的七尾城,並在加賀的手取川打敗織田信長軍,但1578年謙信病死,再一次“長使英雄淚滿襟”。

除上述戰國大名外,1560年前後勢力較大者還有東北地方的伊達氏,中部地方的今川氏、織田氏、德川氏、朝倉氏、淺井氏、六角氏等,四國地方的長宗我部氏,九州地方的島津氏、龍造寺氏、大友氏等。其中原為守護大名者有武田氏、今川氏、六角氏、大友氏、島津氏等,原為守護代理者有上杉氏、朝倉氏、織田氏等,原為國人者有伊達氏、德川氏、淺井氏、毛利氏、長宗我部氏、龍造寺氏等,出身不明者有北條氏、齋藤氏等。

1560年,桶狹間之戰揭開統一過程的序幕。遠江國(今靜岡縣)大名今川義元1560年借“上洛”為名率2.5萬軍隊進入織田信長的尾張國,夜宿桶狹間時被織田率領的3000軍隊擊敗,今川被殺。1567年,織田借口美濃國齋藤家族的內亂占領其地。1568年,織田奉天皇和足利義昭之邀率兵進入京都,廢黜幕府十四代將軍足利義榮,扶植義昭為十五代將軍。1570年,織田打敗近江國淺井長政和越前國朝倉義景的聯合軍隊。幕府將軍義昭不滿傀儡地位,聯合部分戰國大名反抗織田。1573年,織田打敗其聯軍,同時將足利義昭驅逐出京都,室町幕府正式滅亡。1575年,織田與德川家康聯手在三河國長篠城與武田勝賴進行決戰,以火槍與柵欄相結合的戰術打敗武田的強大騎兵,排除了關東地區的勁敵。1582年,織田在甲斐的天目山徹底打敗武田勝賴,全日本統一過半。同年,織田派遣部將豐臣秀吉進攻備中高鬆城,但陷入重圍。織田率軍前往救援,途中停留京都本能寺時,家臣明智光秀叛變,經過激戰後被迫自焚而死。

“本能寺之變”後,秀吉與作戰對手毛利氏講和,然後率軍回京都,打敗明智光秀,迫使其自殺。1583年,秀吉在近江打敗柴田勝家。1585年,秀吉進軍四國,迫使長宗我部氏投降。1587年,秀吉南征九州,島津義久投降。1590年,秀吉率軍出征關東地區,包圍小田原城,消滅後北條氏,並使東北的伊達政宗臣服,同時平息奧羽地區的叛亂,至此統一大業終於完成。

豐臣在侵朝戰爭中去世,其近臣分為兩大集團。1600年9月,擁戴豐臣之子秀賴的石田三成聯合小西行長、毛利輝元等大名率8萬西軍東征,德川家康率10萬東軍迎戰,兩軍會戰美濃國關原。因西軍出現倒戈者,東軍大獲全勝。1603年,德川家康從天皇處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並在江戶(今東京)建立幕府。為徹底消除隱患,1614年家康借口秀賴鑄造的方廣寺大鍾所刻“國家安康,君臣豐樂”之文是詛咒自己,在同年10月發動戰役,攻打大阪城,但未能達到目的。1615年4月,再次發動戰役,20萬對戰10萬,為戰國時期最大規模戰事。最終攻陷大阪城,豐臣秀賴及其母自殺身亡,次年家康安心去往他界。

從小做人質因而特別能忍耐的德川家康,以小城之主獲得天下並開創延續260多年的幕府,真是“誰笑到最後也就笑得最好”啊!有人比喻戰國三傑的性格,織田威脅鳥鳴、豐臣引誘鳥鳴、德川等待鳥鳴,也有人說是織田找米、豐臣做飯、德川就餐。怪不得在著名遊覽地日光的家康墓地——東照宮牆壁上有三隻猴子,捂耳朵的不聽、捂眼睛的不看、捂嘴巴的不說,是為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