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 先破外援

原本想要改路北上的司馬懿,因為擔心竟陵的安危,隻能無奈的繼續朝著竟陵撤退。進軍竟陵城之後,司馬懿立刻緊閉城門,做好守城的準備。

“千尋,追著司馬懿的屁股打,這好像還是第一次吧,”一邊追擊司馬懿,王寶玉還沒忘了調侃。

“必須要徹底打疼亦或是打爛,否則他就不長教訓。”陌千尋很興奮,覺得這才像是打仗的樣子。

“司馬懿也是自討苦吃,曹叡都不想招惹咱們,他卻衝鋒在前,這回槍打出頭鳥了吧,”王寶玉笑道。

“在我看來,司馬懿的野心隻怕比曹叡更大。”陌千尋道。

“千尋,怎麽打竟陵想好了嗎,”

“夏口乃荊州之地,多年經營,不忍破壞,但竟陵不同,正可放開手腳大戰一場。此次,便讓司馬懿見識見識咱們彝陵的軍事實力,”陌千尋傲氣道。

“哈哈,也讓他見識下咱們陌太尉的本事,”

一路閑聊,荊州兵的速度卻沒有絲毫減緩,戰機稍縱即逝,不能給司馬懿準備守城物資的機會。

兩日後,荊州大軍兵臨竟陵城下,事先出發的張而然那邊傳來了好消息,他已經再次打敗竟陵駐紮的水軍,殺敵三千有餘,曹魏的戰船全部繳獲。

敗退的水軍倉皇逃回了竟陵,司馬懿並沒有責罵他們,好生安撫,還給了一些賞賜,出現這種情況,早在預料之中。

司馬懿來到竟陵之後,並沒有把全部兵馬都駐紮在城池之內,三萬兵馬入城,其餘兩萬兵馬由潘遂和司馬昭分別帶領,駐紮城池的西側和北側的山穀裏,互為呼應。

乍一看上去,是司馬懿精心安排的戰略部署,從三方牽製王寶玉大軍。但是這麽做的最終目的隻有他本人知道,前車之鑒,司馬懿這麽做其實是想給自己留一條可以逃走的路,能夠彼此接應。

王寶玉的表現讓司馬懿感覺害怕,以前的王寶玉從不追趕,曹氏三代也包括司馬懿本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機遇,天下人都信了,王寶玉並無稱霸之心。但是現在卻不同了,王寶玉剛西征回來便親自督戰,而且一路追來,大有趕盡殺絕的意圖。

司馬懿暗自感歎,人的野心都是會膨脹的,也包括王寶玉。曾經那個不圖名利的王寶玉正在發生悄然轉變,接連的輝煌成就以及手下的慫恿,都會讓他得意忘形,天知道他進一步會有何舉措。

司馬懿看得並沒有錯,王寶玉回家的決心成了一種固定模式,或者說是一種慣性,覺得就應當這麽做。甚至潛意識裏都在排斥乾坤大挪移陣法的成功,這是王寶玉本人都沒有意識到的。

作為魏國的南部臨江戰略要地,竟陵城建設投入不小,十分堅固,城牆高達三十米,護城河深過二十米,如果正常攻打,隻怕幾十天也未必會有效果。

紮下營寨後,王寶玉和陌千尋等人立刻開始研究攻城之計,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司馬懿城外駐軍兩萬,自然有其深意。

通常情形下,要想圍剿對方一支隊伍,至少要有對方兩倍的兵力才行,而如今雙方兵力懸殊並不算太大。

此時發動進攻,潘遂和司馬昭的隊伍必會前來搗亂,勢必影響攻城的進度,如果給了司馬懿可乘之機,王寶玉相信,這家夥一定會毫不留情的進行最猛烈的反撲。

所以,要想盡全力而又不受幹擾的攻城,首先還是先要去掉司馬懿安排在城外的兩支隊伍。綜合其中利弊,陌千尋讚同了王寶玉的想法,暫時不去管竟陵城,調動所有兵馬先去打司馬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愛子,人心都是肉長的,兒子的安危不會讓這隻老狐狸置若罔聞,隻要司馬懿方寸一亂,那就有可乘之機。

竟陵北五裏有一條不大的山脈,名叫落英山,山如其名,砂礫結構,生長著一些抗旱的樹木,每逢秋季,山上就會被落滿了枯葉,眼下這個季節,卻早已被大雪覆蓋。

司馬昭隻率領一萬人馬,攻打起來應該不難,但是,司馬懿的三萬大軍隨時都能出城去救援兒子,從後方攻擊荊州兵。

司馬懿當然不想兒子親自領兵,隻不過實在是無人可用,不得已而為之。之前所帶的三員戰將,薛則在江上被飛雲鼠所殺,董禧在江夏又被提普滅掉,潘遂還要駐守西側,司馬師的武功猶在司馬昭之上,但眼睛又受了傷,所以隻能派出司馬昭。

司馬昭對於能夠帶兵感覺還很興奮,司馬懿則一再叮囑他,且不可將隊伍紮營在山上,一則要防備火攻,二則山上無水,可能會被人困死。

司馬昭也經過了仔細分析,將一萬兵馬分成了五隊,各有兩千人馬,分別列隊在幾處山穀中,這麽做的目的,無非是一處有難,可以快速朝著另一處轉移。

司馬懿知道王寶玉一向喜歡暴力攻城,進城之後,立刻吩咐人搬運巨石,將東側和南側的大門堵死,然而他又算計錯了,荊州兵根本就沒有攻城,反而掉頭朝北而去。

“天殺的王寶玉,竟然要對我的兒子下手,快快傳令潘遂過去支援。大軍整肅起來,時刻準備出城。”司馬懿得知了戰報,頓時慌亂成一團,王寶玉根本不按照常規出牌,兵力占優,哪有不占據城池,先去打外援的道理。

陌千尋運籌帷幄,讓範金強親自帶領兩萬人馬,提普助陣,無論如何也要擋住司馬懿的大軍出城相救,另派韓子魁也率領兩萬人馬,前去阻截潘遂,剩餘的三萬兵馬,則由飛雲鼠帶隊,去打司馬昭。

七萬大軍立刻兵分三路,目標卻隻有司馬昭,剛上戰場的司馬昭,從來沒有想到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剛剛紮好營寨,就聽到了三萬荊州兵攻來的消息。

怎麽辦,司馬昭如坐針氈,俊朗的臉上布滿了愁容,這時,他身邊一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謹慎的說道:“二公子,依我看來,敵軍勢大,不如翻山撤走,方是保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