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術士
諸葛亮讚賞的點頭,王寶玉能在繁雜的亂世立足,打造荊州安寧之地,靠的或許就是這份超脫的心胸。
喝了一杯充滿靈性的香茶,諸葛亮整個人也變得精神起來,靠著博學多才,通古知今,倒是跟一行大修士們相談甚歡。
在座的這些人中,諸葛亮無疑是顏值最高的,白衣勝雪,羽扇輕搖,長相俊朗,談吐不凡,也讓修士們對其大有好感。
期間笑聲朗朗,王寶玉心裏也是美滋滋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眼下卻和這麽多至交來往,也應該是上蒼對他的另外一種恩賜。
正談的開心之時,門被輕輕的推開,王寶玉循聲望去,不由暗自吃了一驚。站在門口的正是普淨,真不知道心裏是怎麽想的,明知道諸葛亮在此,還非得冒頭。
普淨麵色凝重的緩步走了進來,諸葛亮麵露驚詫之色,隨即臉色陰沉下來。
王寶玉的眉頭皺起,心裏暗自埋怨普淨添亂,但當著眾人自然不能攆普淨走,正想跟諸葛亮解釋,卻見普淨上前,衝著諸葛亮合掌施禮,微微躬身道:“孔明先生,貧僧本不想來見,隻因心中不安,故冒昧打擾。昨日帶走果果,鑄成遺憾,貧僧向你真心致歉。”
室內靜悄悄的,這是私人恩怨,不是外人可以插手管的,王寶玉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麽,畢竟普淨是他帶來,等於是結交諸葛亮的仇人,這可該怎麽圓場呢?
“那個,既然你把心裏話都說出來了,其餘的我跟先生解釋吧。”王寶玉插口道。
“普淨之過,怎能讓寶玉擔當。”普淨衝著王寶玉感激點頭,又看向諸葛亮,黯然道:“普淨遙見先生身影,有意避讓,然獨處一室,眼前仍有先生影象,方知心病不除,難得安生。今日普淨特來向先生致歉,或打或罵或殺,普淨認命不貳。”
本以為諸葛亮會翻臉,非常出乎意料的是,他還是緩緩起身,長歎一口氣後還了一禮,說道:“法師言重了,此事不能完全遷怒於你。當初孔明確實難以釋懷,但時隔幾年,方才醒悟,錯不在你,而在我。”
諸葛亮的聲音不大,難以掩飾淡淡的哀傷,心中的傷痛還沒有完全複原,不過是勉強說出而已。普淨很受感動,眼中現出淚光,說道:“先生何罪之有,錯在貧僧,當初隻看出因,卻不知果,修為不夠,也有貪圖之嫌。如今逝者已矣,生者感傷,貧僧悔恨不已。”
“唉,還是我這個父親做的不夠,隻顧忠君之義,開疆拓土,不曾好好照料女兒,以至其心性乖離,難以回頭。悔之晚矣,思之無益,既已如此,莫要再提吧。”諸葛亮感歎擺手道。
“先生如此心胸,普淨歎服!”普淨躬身大禮,表示由衷的敬佩。
眾人跟著王寶玉齊齊鼓掌,大家都沒想到,諸葛亮能有如此寬闊的心胸,十分難得,果然不愧為一國之相。
普淨也終於加入到大家的行列裏,還親自攏著僧袖給諸葛亮斟了一杯茶,眾人看諸葛亮的眼光格外不同,覺得他已經可以融入到這個圈子裏。
天玄門的招待比較簡單,但都是世間難得一見的靈果,且味道極其鮮美,諸葛亮吃了之後,隻覺神清氣爽,通體舒泰。
下午,在王寶玉一行人的陪伴下,諸葛亮完整的參觀了天玄聖地,一路上讚不絕口,歸來園沒讓他看,這是王寶玉的主意,不想讓諸葛亮心生傷感。
夜色來臨,王寶玉選擇跟諸葛亮同住,諸葛亮還是叮囑王寶玉,莫讓黃月英知曉普淨在此,他太了解自己的媳婦,恩怨分明,肯定會惹出麻煩。
王寶玉點頭,這也是他的意思,姐姐是個火爆脾氣,如果得知普淨在這裏,肯定會來天玄聖地大鬧,然後再找到自己劈頭蓋臉的痛斥一頓,沒個一年半載,這件事兒就休想消停下來。
“先生,說實話,我真沒想到你肯原諒普淨。”
“事已至此,何必再生煩擾,何況普淨已經歸於寶玉,再多的仇怨也該化解。況且是我對不起果果在先,之前埋怨普淨推脫,不願麵對自身而已。”諸葛亮道。
“不瞞你說,有時候我也在想,如果當年我們不去追趕尋找果果,或許果果已經成了正果。”王寶玉道。
諸葛亮微微搖頭,“當日果果惦記父母之情,我雖欣慰,但已知其塵緣未了,未到歸佛之時。”
隨後,諸葛亮讓王寶玉找來筆墨,安靜的寫下了一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更沒有讚賞之言,隻是對天玄門發展的一份建議。
諸葛亮認為,天玄聖地雖好,但隻是閉門堅守,也不利於修士的成長,正所謂大道在德,修士們還是應該到民間去鍛煉,體驗民間疾苦,治病救人,抑惡揚善,伴隨著心性成長,修為自然增加。
總結黃巾作亂的經驗,諸葛亮還認為,不能設立信仰,更不可設立法壇,有緣人救之,無緣者舍棄,如此也不會引起當權者的敏感。
諸葛亮在文中提議,當建立天下寶圖,詳加考證,不要遇到寶物便爭,隻取所需。修行功法不宜雜亂,當專心一法,發揚光大,作為根本。
門規嚴格沒有問題,但執法者必要有所監管,以免形成冤案,修行人不易,蒙冤隕落,也是黎民百姓的損失。吸納修士當十分嚴格,曾經作惡者不可取,一旦其造成惡劣影響,百倍努力也難挽回。
王寶玉看得非常激動,他名義是上掌門,實則是甩手掌櫃,如今有了這樣一份詳細的綱領,正是天玄門今後發展的保證。
“先生,真是太謝謝你了。”王寶玉真心道謝。
“我尚有國運牽絆,隻能為寶玉盡一點綿薄之力。”諸葛亮擺手道,“治理一方門派,管理一國之地,實則並不差別。”
位置的高度決定了眼界,但王寶玉將這份建議交給四大長老之時,長老們紛紛讚不絕口,諸葛孔明目光犀利,一下就看透了事物的本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