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在定陵縣親手下命屠殺了城中十數大族的事,很快便傳遍了整個潁川,隨後的一個月的時間裏,通過潁川一眾士人的有意傳播,很快整個大漢已經無人不知此事了。
董太後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幾乎同時派遣了心腹之人前往定陵,將劉繼一頓狠批。
劉繼看著案犢上擺了一大堆的譴責書信,心中不由對士族勢力之大,影響力之強感歎萬分。
在東漢時期,一個人要想通過正規途徑做官,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士人;第二,必須通曉經學;第三,必須被舉為孝廉。
州郡舉孝廉就是孝子廉士,這是對德的要求。通曉經學也叫明經,這是才的要求。必須是士人,則是身份的要求。
自從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除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士人成為了最高一級的平民。
後來平民逐漸分為四種,即士農工商。士,就是士民;農,就是農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農民務農,工民做工,商民經商,士民讀書。
士以讀書為業,以做官和傳承文化為目的。所以士農工商之中,士的地位最高,商的地位最低,他們甚至無權做官。
這樣一說誰都明白,但當時能夠達到這三個標準的人還真不多。別的不說,光是通曉經學就很難,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書讀,都讀得起。如果還要求什麽都不做,專門隻讀書,那就更難。因此,隻有那些有書讀,讀得起,讀得進,讀得好,而且並無其他職業的讀書人,才可能做官。
做官必須讀書,讀書為了做官,讀書與做官就變成了一件事,變成了職業。一個家族,如果以讀書做官為職業,就叫“士族”。如果世代讀書做官,就叫“世族”。但是,以讀書為業的,差不多也都世代為官。所以,“士族”即“世族”。
由此可見,所謂“士族”,就是由於世代讀書做官,而從平民階級中分化、產生出來的特殊階層。他們的特殊性表現在三個方麵,即壟斷仕途,控製輿論,變成豪強。士族為什麽能壟斷仕途呢?因為一個人既然是有條件讀書的,又做了官,他們的子孫後代自然也比別人更有條件讀書,更有條件做官。即便讀書人多起來了,祖輩、父輩做過官的人,同別的讀書人競爭,總要容易些。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做官的人,世世代代都做官,甚至都做高官,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這樣一來,做官的名額就有可能被若幹家族壟斷,或者壟斷某些官職。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一個人做了官,就有了推薦權,可以推薦別人做官。推薦什麽人呢?兩種人。一種是自己人,還有一種是社會地位較低的讀書人。這些人做官機會較少,一旦被推薦,一般都會感恩報恩,甚至與推薦人在政治上發生從屬關係,情感上發生父子關係,成為他們的“非血緣關係家族成員”。一個人,官越大,推薦權就越大;做官的時間越長,使用推薦權的機會也就越多;如果世代做大官
,就會形成“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麵。這些“門生故吏”也可以推薦別人做官。但他們既然是某某家族的“門生故吏”,那麽,他們在行使推薦權的時候,當然要看這些家族的眼色,或者貢獻若幹名額作為報恩。因此,一個家族的“門生故吏”越多,他們掌握的推薦權也就越多。時間長了,也就壟斷了做官權。
第三,享有推薦權的人還可以互相推薦,也就是我推薦你的人,你推薦我的人。這種“投桃報李”的做法也是官場的“潛規則”,人人心知肚明,往往不用討價還價便能默契地進行。最後是推薦權和做官權都被大大小小的士族瓜分。
不僅如此,士族控製著整個漢朝的輿論,因為這群人原本就是由於讀書才做官,由於做官才成其為士族的,當然最有學問最有文化。因此,作為思想界、文化界、學術界的領袖,士族便不難團結一大批文化人,這就是名士和太學生。太學生就是太學裏的生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後備幹部”。名士就是社會上的知名人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社會賢達”。名士不一定出身士族,有的名士還兼有其他身份,比如竇武是外戚兼名士,劉表是宗室兼名士。但不論何種身份,都與士族關係密切,大體上是名士依傍士族,士族借重名士,太學生則成為他們的擁躉。
所謂的“名士”,就是現代的“意見領袖”或者“公眾人物”。這些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發表意見,褒貶人物,議論時政。這種意見,當時就叫做“清議”。清議的影響力很大,殺傷力也很強。一個人,如果被清議所褒揚,就身價百倍;如果為清議所不齒,就臭不可聞。清議的力量這樣大,發表清議的名士又和士族站在一邊,還有太學生作為呼應,士族當然就控製了輿論。
士族掌握了做官權,就控製了仕途;掌握了發言權,就控製了輿論。有了這兩個條件,他們就不難成為豪強。成為豪強也並不奇怪,因為東漢原本就是由豪強(主要是南陽豪強)建立的政權。主宰這個王朝的,也一直是豪強,比如外戚、宦官、大商人。他們也都是大地主。士人出身中小地主,原本不是豪強。但是,士人變成士族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們由偶然做官變成了世代做官。做官,地位就高,就有名。做官,權力就大,就有利。既有名又有利,他們的家族,就可以利用自己占有的政治資源和政治優勢,不斷發展壯大,從中小地主變成大地主,成為雄視天下稱霸一方的豪強。這樣的大姓豪族,就叫“世家大族”,也叫“衣冠望族”,還叫“名門望族”,也簡稱世族、士族、望族、勢族。世家,就是世代做官;衣冠,就是詩書傳家。詩書傳家,自然有聲望,所以叫“望族”,也叫“名門”。世代做官,自然有權勢,所以叫“勢族”,也叫“世族”。既沒有權勢又沒有聲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門”,也叫“庶族”或“寒族”。
顯然,士族是一個十分特殊的階層。他們不是貴族(皇親國戚),也不是庶族(普通平民)。屬於平民
階級,卻比平民高貴;不能世襲官職,卻能壟斷仕途。就性質而言,他們是“半世襲的準貴族”;就地位而言,是接近貴族的“高級平民”。他們與名士的關係最為密切,有聯係也有區別。區別在於:士族是族群,名士是個人;士族必須做官,名士則不一定。但在多數情況下,名士與士族的階級立場、道德觀念、政治理想是一致的。因此士族往往充當名士的後tai老板,名士則往往充當士族的代言人。
漢光武帝以後,逐漸開始重文輕武,所“重”的“文”也非漢武帝時期“外儒內法”的“文”,而是更偏重於“純儒學”,尤其以研習“古文經”的士人,“古人經”是始皇帝“坑 儒”的“幸存者”,當然不可能跟法家思想沾上邊兒。
後漢欲行“王道”,而“王道”早在周王東遷時就已壽終正寢,根本不可能再造盛世了。
後漢立國之初所推行 的“純儒學”經過皇帝的幹預,大力發展讖緯之學,更傾向於人造神學,甚至有“代漢者,當塗高”的預言,這當塗高,指的便是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袁氏。
相對於前漢初期的“無為而治”,後漢前期的“重文輕武”在政治意義上實在是短視之為。
而士族的最終政治理想是什麽?
他們隻是想建立一個由士人階級掌握的政權而已,此時權傾天下的何進,亦不過是關東士族選出來與宦官對抗奪權的政治代表而已。
漢朝真正滅亡,與士族壟斷官吏選拔和宦官爭權奪利脫不了幹係!
………………
潁川之地多山川湖泊,因此一到春天便是細雨連綿。
因為這一場春雨的耽擱,徐奉,張郃和蘇青若帶領的三千新兵,直到二月下旬才緩緩到來,一起到來的還有明燈和數百輛遮蓋十分嚴實的牛車。
劉繼高興的將被張郃殘忍操練了一個月的新兵安排好進軍營後,連忙召集眾人商議出兵之事。
徐奉張郃蘇青三人連忙行李說道:“君候!”
“月餘不見,三位風采依舊!”劉繼微微一笑,“諸君既然來了,我欲三日後出兵,諸君認為如何?”
陳宮搖了搖頭,說道:“君候,斥候剛報,汝南黃巾賊帥劉辟帶著萬餘精壯已經向著陽穀趕去,準備支援黃邵!”
“萬餘精壯?”劉繼微微一愣,黃邵號稱的三萬兵力之中,以老弱婦孺居多,真正能戰者不過萬餘,此時加上劉辟的萬人,足足有兩萬多人了,“劉辟到哪裏了?”
陳宮說道:“預計今日就會到達郾縣!”
劉繼有些擔憂的說道:“賊眾勢大,恐難破之!”
“嗬嗬!”此時卻聽一陣輕笑之聲響起,劉繼一看,戲誌才正麵露不屑的看著門外說道:“一個劉辟,破之易如反掌,君候何必憂慮!”
劉繼連忙問道:“誌才可有妙計破敵?”
“恩!”戲誌才點了點頭,將目光重新放到了劉繼身上,“正有一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