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明朝一

關於明朝資料之一:

明朝百科名片

明朝地圖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曆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複興王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製王朝。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共經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因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稱朱明。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禦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目錄[隱藏]

明朝概述政治簡史

疆域

經濟

政治史簡介西吳時期(1364-1368)

明朝時期(1368-1644)

南明時期(1644-1662)

明鄭時期(1662-1683)

政治製度

疆域區劃明朝疆域

行政區劃

經濟發展私營工商業的發展

商業的空前繁榮

科技成就天文氣象

數學物理

醫學

農學

地理

化學、冶煉及化工

對外關係鄭和下西洋

海禁與抗倭

萬曆援朝戰爭

中西交流

軍事戰爭

明朝皇帝(16位)

南明皇帝(4位)明朝概述政治簡史

疆域

經濟

政治史簡介西吳時期(1364-1368)

明朝時期(1368-1644)

南明時期(1644-1662)

明鄭時期(1662-1683)

政治製度

疆域區劃明朝疆域

行政區劃

經濟發展私營工商業的發展

商業的空前繁榮

科技成就天文氣象

數學物理

醫學

農學

地理

化學、冶煉及化工

對外關係鄭和下西洋

海禁與抗倭

萬曆援朝戰爭

中西交流

軍事戰爭

明朝皇帝(16位)南明皇帝(4位)

[編輯本段]明朝概述

政治簡史

元末蒙古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到元順帝時期,暴發了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朱元璋接到了好友湯和的邀請信,思量再三,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先後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北伐元朝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逃,元朝在全國曆經99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進入明朝統治。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以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羈絆馬來諸島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博、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萬邦來朝。1442年後,宦官王振開始擅權,1449年發生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並使國力大損,景泰帝果斷任用於謙擊敗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又經曆景泰、天順兩朝經營恢複,國力有所回升,到明中葉孝宗弘治時期再次大治,此時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對外複立哈密等衛,重新確立對西域的羈絆和控製,曆史上稱此時期為弘治中興。正德朝開始逐漸中衰,至嘉靖時推行新政,政治國力一度有所恢複,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開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至隆慶年間徐階,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罷海禁,冊封俺達等人,史稱隆慶新政。到萬曆朝時,在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政之下實行改革,再度中興,此時期海內清平,又先後平定甘肅,貴州叛亂,並為援救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史稱萬曆中興。此時明朝經濟文化極其發達,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萬曆末年,關外建州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中官黃門集團的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因為連年災害,明廷因財政破產,無力鎮撫,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後金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同年清軍入關。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擁立明朝宗室建立幾個政權,史稱南明。1662年,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台灣鄭氏政權繼續沿用永曆年號,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投降,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

疆域

明朝疆域達1100多萬平方公裏(後期約570萬平方公裏),包括內地兩京十三省、東北、新疆東部、明朝疆域宣德時期西藏、青海、南海諸島引、今緬甸北部、內蒙古大部、越南中北部,西伯利亞東部等地,並曾在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羈縻管理機構,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複台灣島,首次在台灣島設立行政機構一府兩縣(東寧府,下轄天興、萬年兩縣)正式管理台灣全島,台灣收歸中國版圖引。

經濟

明朝經濟文化在中國曆史上屬於發達階段,後世計當時朝廷稅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宣德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晚期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複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科技發展很快。與此同時,中國也湧現了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馮夢龍等一大批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進入了最後的加速發展階段。

[編輯本段]政治史簡介

西吳時期(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蒙古統治者爭權奪利,包括漢族在內廣大人民受到空前壓迫,國庫也日漸空虛。1351年,朝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成為民變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不久,貧苦農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以亳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帥。1356年,率兵占領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363年,陳友諒勢力被完全消滅。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王,與位於平江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1366年小明王沉於江中溺死,朱元璋將明年改為吳元年。1367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初四(西曆元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元順帝北逃。之後朱元璋繼續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和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漠北,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時期(1368-1644)

洪武之治明朝建立後,一方麵減輕農民負擔,恢複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汙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確立了裏甲製,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此時經濟長足發展,全國人口大大增加。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滅亡北元朝廷,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朱元璋性格極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效仿了漢高祖劉邦大肆屠戮功臣,朱元璋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胡藍黨獄牽連總人數在十多萬人,一批批功臣宿將被無辜冤殺,許多無辜官員百姓也被牽連其中遭受滅族之禍,馬皇後寬厚賢德多次勸薦挽救過很多許多人的性命,但馬皇後是唯一能阻止朱元璋拿起屠刀的人,馬皇後去世後朱元璋殺伐更甚,直至其生命終結。這給朱元璋留下了累累惡名,朱元璋的極端個性很大程度上,維護了中央政權的穩固,卻也為日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以加強邊防、保衛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勢力較強,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宗,年號建文。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占領了南京,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勝利,靖難之役告終。朱棣革除建文年號,繼續使用洪武紀年,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樂。同時下令盡複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製。永樂元年,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仁宗時定廟號為太宗,世宗於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廟號為成祖)。永樂盛世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編寫《永樂大典》。三年即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有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永樂三年始,派鄭和下西洋,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永樂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詔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五年(1407年),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後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朱棣統治期間史稱永樂盛世。成祖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製度確立。仁宣之治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複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仁宗時停罷采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宣宗時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曆史上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比之於西漢文景之治。土木之變與奪門之變宣德十年(1435年),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在張太皇太後及元老重臣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的輔佐下,明朝繼續沿著仁宣時期的路線穩步前進。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後死,三楊也退出政治舞台,於是英宗寵信的宦官王振更加專橫跋扈,開始專權。明英宗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隨從王公大臣或死難或被俘。而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也被護衛將軍樊忠打死,此即為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的消息來到京師後,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被兵部侍郎於謙駁斥。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改元景泰。同時於謙積極備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瓦剌軍隊的進攻未果,大敗逃走,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於次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十六日,副都禦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複位,改元天順。又殺害於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複辟。憲宗時期英宗複辟八年而死,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成化二年諭祭於謙,複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複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好景不長,憲宗好方術,終日沉溺於後宮,與比他大18歲的萬貴妃享樂,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們肆意揮霍國庫,導致國政大亂。而朝廷中佞臣當道,政局昏暗。憲宗還設置皇莊,開明代土地兼並之先河。另外,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製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張狂跋扈,設置特務組織西廠大肆冤殺普通民眾與官員,民憤四起。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彈劾而被貶。

請大家支持,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