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世界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當前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與世界在貿易、金融等方麵的經濟聯係不斷深化,已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係之中。
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經濟開始融入世界經濟的標誌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聯係雖然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了,但中國經濟開始融入世界經濟體係卻是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始的。在2001年以前,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聯係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比較有限。
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仍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體係,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周期間尚不存在太多的相關關係。雖然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逐年加深,但由於兩者在商業規則和法律、法規等製度因素方麵的不同,以及投資者對中國經濟體製未來走向的不信任,使中國和世界兩個市場處於半割裂狀態。中國把世界市場看做是國內市場的補充。這是因為相對於中國當時的出口規模來說,無限廣闊的世界市場對中國商品有著巨大的吸納能力,不論世界經濟發展如何波動,對中國的貨物出口幾乎沒有太大的影響;對世界各國的投資者來說,中國隻是一個潛在市場,雖然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對外商投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中國未來經濟體製變遷的不確定性又使得外商投資躊躇不前。因此,在1993年中國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之前,外商來華投資隻是試探性的、小規模的。1993年以後,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的較快增長曾一度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加快,但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大大抑製了這種趨勢。嚴峻的外部環境,加上中國政府當時履行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使中國經濟受到嚴重衝擊。這種衝擊同時也說明東亞經濟與中國經濟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係,但由於當時世界經濟在美國經濟強勁增長的帶動下仍然保持著較快增長,這就表明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周期與世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並不同步。
2001年以後,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中國經濟開始融入世界經濟體係中。2001-2006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與世界經濟周期幾乎同步變化,中國經濟增長率與世界經濟增長率高度相關,甚至超過了歐元區經濟與世界經濟間的相關程度,這對於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之所以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重要標誌,是因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僅使中國的商業和法律規則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日趨一致,而且使世界對中國未來經濟體製的走向有了比較明確的預期,兩者在製度上的融合大大加快了世界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步伐,使兩者在產業鏈條上相互依賴,逐步實現了二者在微觀層麵上的融合。
早在“入世”之前,中國就加強了世界貿易組織基本規則的培訓,按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要求,在過渡期內完成了對相關法律、法規的清理和修訂,加速了國內經濟環境向符合國際慣例通則方向轉變的步伐。據統計,在五年過渡期內,中國共修改了2000多項法律、法規,廢除了800多項法規;新製定的《立法法》、《行政法規製定程序條例》和《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使立法進一步製度化、規範化,透明度和非歧視等世界貿易組織原則已經成為中國普遍適用的立法原則。至2012年,中國“入世”已經10年有餘,規則在改變中國商業和法律規則的同時,以國際分工為載體,使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加工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和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2001-2006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和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總量與1978-2000年的總水平基本相當。其中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6.3萬億美元,占1978-2006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的近64%,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371億美元,占1979-2006年引進外資總量的49%。
二、對外貿易聯通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
對外貿易是世界各國之間經濟交往、經濟合作和經濟分工的基本渠道和手段,也是衡量經濟開放和經濟國際化程度的重要尺度。1978年以前,中國的外貿體製以單一的計劃經濟為基礎,由國家壟斷經營;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指引下,中國對外貿易體製改革日益深入;1979年,中央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外貿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揭開了外貿體製改革的序幕。之後,相繼擴大了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的對外貿易自主權。到1979年10月,外貿體製改革在全國範圍內逐步展開,包括下放外貿經營權,改革單一指令性計劃管理模式,實行指導性計劃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管理方式;批準有條件的生產企業自營進出口業務;完善出口退稅製度;建立、健全外匯調劑市場;取消出口補貼,實行自負盈虧。在上述一係列改革的基礎上,1994年7月頒布了對外貿易法,1997年3月又實施了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以上法律條例的頒布實施使對外貿易體製逐步走上了市場化、法製化和國際規範化的軌道,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製度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發展,貨物貿易進出口額逐年大幅增長。1979-2007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年平均增長17%,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9個百分點;比美國平均增長速度高出近9個百分點;比第二大發展中國家——印度的平均增速高6個百分點。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更是在高位上逐年大幅增長,年平均增長達24%以上。另外,中國服務貿易也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長,獲得了巨大發展。1982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隻有43億美元,占世界比重的0.6%,到2008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擴大到3045億美元,占世界比重的4.2%。
因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增速前高後低,全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561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增幅回落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285.5億美元,增長17%,回落8.5個百分點;進口11330.8億美元,增長18.5%,回落2個百分點。雖然對外貿易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增長速度趨緩,但外貿規模仍然很大。
中國的對外貿易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外貿市場進一步多元化,貿易夥伴遍布世界各地。中國的外貿夥伴由1978年的幾十個發展到21世紀初的227個國家(地區),在這些貿易夥伴國中,中國與亞太各國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貿易關係尤為密切,充分體現了中國立足亞洲、走向世界的貿易戰略。目前,亞洲是中國內地最大的貿易地區,其中日本和中國香港地區是這一地區最主要的貿易夥伴,而歐盟和美國已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大和第二大貿易夥伴。此外,中國內地對外貿易市場已經遍及世界各個角落,擴大了市場容量與增加了市場潛力,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增長開辟了道路,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係。
三、國際投資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互動的途徑
積極參與國際投資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係的另一個重要途徑,中國參與國際投資實際上包括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兩個方麵的內容。有效地利用外資和積極地對外投資已經成為當前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
(一)引進外資
資源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從資源稟賦來說,中國是一個勞動力充裕、資本短缺的國家,資本短缺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主要瓶頸。因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將引進外資作為最主要的經濟政策之一,從1979年頒布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來,已先後製定了500多項利用外資的法律、法規,與40多個國家簽訂了投資保護協定,與50多個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隨著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國的投資環境得到了更大改善。外商的投資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外資來源國家和地區的數量也在持續增加,資金、技術密集的大型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增加較多,平均單項外商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在沿海地區外商投資迅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也有了較快增長。
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中國引進外資的情況大致可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9-1991年。引進外資的主要形式為對外借款。截至1991年年底,中國共吸收外資777.99億美元,其中,對外借款達527.43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共250.56億美元。這一階段,引進外資的流向主要為沿海經濟開發區。
第二階段是1992-1997年。這一階段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外商直接投資比例超過對外借款,並且直接投資呈現較高速度增長態勢。1992年外商直接投資額首次超過實際間接投資額,當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達110億美元,對外借款為78億美元。截至1997年,中國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資2216.46億美元,對外借款1161.27億美元。這一階段,引進外資的範圍已經從沿海、沿江、沿線擴展到廣大內陸地區。
第三階段是1998年至今。這一階段中國引進外資的速度有所波動。從1998年起,中國引進外資的速度有較大幅度的減緩,這種狀況到1999年得到進一步體現,1999年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第一次出現負增長,為-11%。但伴隨著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吸引外資開始呈現出穩定的恢複性增長。2003年,中國新增外商企業18317家,比2002年增長8%,合同外資金額1169.01億美元,同比增長37.9%。2007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達到了835.2億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占發展中國家總額的16.7%,居世界第六位。但2008年下半年,美國的金融危機不斷蔓延,逐漸演變為世界性經濟危機,因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金額自2008年7月開始,出現了連續3個月下降的情況,7月、8月、9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為83億美元、70億美元、66億美元。2008年12月當月,中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62家,同比下降2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0億美元,同比下降6%。2009年全年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共23435家,同比下降1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00億美元,同比下降2.56%。外商直接投資降速減緩。截至2010年12月,外商直接投資有了恢複性增長: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406家,同比增長16.9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57.35億美元,同比增長17.44%。同時,由於新一輪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和與之相關聯的國際間產業轉移的新趨勢,以及本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中國製造業作為吸納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其吸納外資的重點已由前一階段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的輕加工組裝業轉向重化工、深加工和高科技產業。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有400多家在中國投資,從農業、製造業、高技術產業、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到商業零售、房地產、銀行、保險、電信業都有外資進入,外資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二)對外投資
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中國也注意發展對外投資,對外投資既是開放型經濟的係統要求,同時也是中國經濟跨出國界、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途徑。
1.對外投資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這一時期,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製,對外投資始終是以政府出麵、直接操作為主,沒有企業能夠獨自按照市場規律進行對外投資。並且,這一階段對外投資的範圍和投資規模都非常小,並未成為中國獲取開放利益的源泉。
第二階段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至今。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體製開始由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轉變,企業逐漸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開始按市場需求的變化組織生產和經營,在海外設立窗口企業。1979年北京友誼商業服務公司與日本東京丸商株式會社合資在東京創辦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非進出口貿易型海外企業。1987年年底,中國正式批準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進行跨國經營試點,標誌著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跨出關鍵的一步,當年實現對外投資額4億美元。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一步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企業在對外經濟方麵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對外投資也獲得了更快的發展。1991-1999年中國對外投資額累計達到21.79億美元,進入21世紀,中國對外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0-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從5.51億美元增加到187.2億美元。200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521.5億美元。
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已基本成型,發展了一批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基本形成了企業集團、大中型貿易公司、民營企業等對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投資行業涉及生產貿易、服務等多個領域,投資區域輻射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對外投資的特點
第一,對外直接投資是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一般來講,中國對外投資的具體方式,包括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間接投資兩種。對外直接投資是指中國國內投資者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在國外及中國港澳台地區設立、購買國(境)外企業,並以控製該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對外間接投資主要是通過股票、債券和發放海外貸款等金融活動來實行,采用這種方式首先需要中國自身具備良好的金融運作基礎,但當前中國金融發展的基礎還不夠牢固,因而,中國的對外投資主要是指對外直接投資。
第二,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落後於吸引外資。在發達國家,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的比例一般為1∶1.14,在發展中國家為1∶0.13,而中國的這一比例僅為1∶0.09,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就單個跨國投資項目的投資規模而言,投資在500萬美元的項目不足30%。由此可見,中國的對外投資尚處於起步階段,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第三,中國內地的投資方向大致可分為三個等級。一是中國香港地區,二是德國、美國和新加坡,三是越南、馬來西亞、老撾及其他一些國家。香港和中國內地一直互為最大的貿易夥伴。2004年,隨著《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為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付諸實施,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係更為緊密,僅2004年一年就有68家內地企業獲準來港投資,實際投資額達4.7億美元。德國、美國和新加坡能成為中國企業第二級的投資方向,主要在於這些國家的企業多年來在中國進行投資,雙方建立了良好的經濟合作關係。中國企業對它們的經濟文化比較了解,更易於融入其經濟體係中。越南、馬來西亞、老撾等國家成為中國第三級投資方向,原因在於這些國家的華人較多,有利於和中國企業展開合作,中國企業也可借助這些國家將產品推向其他亞洲國家,甚至非洲、拉美等國的市場。
四、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係不斷加強的表現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中國對外資金借貸關係很少,隻編製反映對外貿易和非貿易收支狀況的外匯收支平衡表。1980年4月,中國恢複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席位,從此,中國便有義務向該組織報送自己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為此,從1981年開始,中國著手建立了國際收支統計製度,並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標準格式,結合自身的特點分季按年編製國際收支平衡表。
自1981年開始編製國際收支平衡表至今,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82年至1984年。三年累計順差達到119億美元,而同期資本賬戶三年均處於逆差,累計為73億美元,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主要是其他投資差額,即外國提供給中國的信貸達到了71億美元,這與中國當時利用外資政策以對外借款為主是相一致的。這一階段中國收支平衡政策中,貿易和勞務進出口政策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
第二階段從1985年至1989年。在這五年中,有三年中國國際收支為逆差,引起逆差的主要原因是經常賬戶中有四年的貿易赤字,累積赤字額達到266億美元。而資本賬戶則得到改善,成為彌補貿易赤字的主要手段。這一階段中國國際收支政策的特點是資本項目的收支成為國際收支平衡的主要手段。
第三階段從1990年至1992年。這一階段國際收支狀況的主要特征表現為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基本上都是盈餘,收支順差主要以貿易和勞務順差為主,資本賬戶順差所占比重不高。
第四階段從1993年至今。從1993年開始,中國除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出現了6.2億美元的逆差之外,其餘各年都實現了資本賬戶的順差;同期經常賬戶除1993年外也都實現了順差。這一階段中國國際收支的主要特征為大部分年份出現“雙順差”。2008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興市場出現資本外流、儲備下降、匯率貶值,而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2008年國際收支平衡表和外債基本情況表明,在過去的一年中,麵對嚴重的外部衝擊和內部結構調整困難,雖然總順差由快速增長轉為趨於平穩,但中國國際收支仍保持雙順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