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懸棺崖葬
隔開幾天以後,出發的日子終於挨近,老林帶著我和大頭顧光明,高童和默默做為借調的考古專業人員一起參與其中,再加上幾個083裏我們都不太熟悉的生麵孔,一行人也算聲勢浩大.遼寧和內蒙交界地區離北京隻有幾百公裏,幾輛車裝下了所有人,一大早出發,順利開進了一個叫做東三溝子的小鎮的時候,時間還不到中午。
眾人住進了一家安排好的賓館,不緊不慢地等待。冬季裏人煙稀少的遼西小鎮,街道格外的清冷,風沙大氣溫又低得厲害,我們幾個索性待在屋裏悶了一下午,晚飯後才和當地相關單位碰頭見了麵,和我們想象的一樣,他們配合083的前期鋪墊工作效率極高,不僅派出了省裏考古所研究紅山文化權威級別的張教授和他的助理,而且提前備下了一份這次考古的詳盡方案,一說到“考古”,我暗暗覺得有些好笑,083幾乎每一次都裝模作樣地以考古為名,事實上卻不得已地充當了比盜墓賊破壞還大的角色。
這一次打算“發掘”的地點,是距離東三溝子鎮上大概三十幾公裏遠的一處山間峽穀,這一帶因為是紅山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地方上把文物保護工作一直當作了重點,措施十分嚴謹,當地又沒有盜墓的傳統,所以盜掘現象基本沒有。尤其那裏是一處人跡罕至峽穀中高懸崖壁上的墓葬群,附近的村民多數不知道還有這麽一個地方,十幾年前才被確認為紅山文化遺址的一部分,幾乎原封未動。
說起來,“懸棺崖葬”本來是南方部分地區古代民族幾千年前的一種古老喪葬習俗,突兀地出現在北方非常罕見,懸棺本身就有諸多的曆史之謎,給這次的行程罩上了另外的神秘色彩,聽著多少讓人有點兒心裏發毛。
其實對083來說,眼前把焦點放在這裏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根據當地文考部門的一些發現和記載,紅山文化的特征十分明顯,另一個原因更直接,就是李蕨他們在那一帶頻繁的活動,083采用了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辦法,李蕨希望打草驚蛇讓083暴露“門”的位置,而083反過來把目光瞄準了李蕨。
因為這些年一直是隻保護不發掘的原則,文物部門現在能提供的資料非常有限,隻是說明這種懸棺葬采用了在垂直陡峭的懸崖上,借用天然形成的洞穴和人工開鑿兩種方式,在洞內安放木棺,至於形成年代可以上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紅山文化時期。據說早年間當地村民曾經下到其中一個距離崖頂最近的崖洞中,發現了裏麵存放的一具棺木,但除了不知年代的枯骨外幾乎空無一物,這就更加打消了有人盜取這些懸棺的念頭。
第二天一早大隊人馬悉數奔赴現場,一路的荒山野嶺沒有現成的路可走,越野車到達那條東西走向的峽穀一側就再也開不進去了,剩下的路途隻能依靠步行進穀,峽穀中間有一條河,從河床寬度看起來在夏季時水量豐富,現在正值冬天的枯水期,隻能斷斷續續的在河穀裏見到凍成了冰的小水窪。沿著河穀前行,穀內的通道時寬時窄,被左右兩側的山遮閉了陽光,雖然有些陰冷,卻並不迎合南北的風向,沒有刺骨的寒風,身處峽穀中間倒感覺不出有多麽嚴寒難耐。
省裏考古所的張教授已經不是第一次到這裏實地考察,這次上麵派下了發掘的任務,既好奇那些洞壁懸棺裏藏著怎樣的謎題,又感慨這種發掘無論如何嚴謹,也會破壞原封不動的曆史遺跡,一邊走著一邊介紹大體情況,言談裏自然流露出矛盾的心態,我心說他要是知道083是專門到處放炸藥搞破壞的,那還不得吃了我們。
半個多小時走下來,我不覺有些氣喘,身上也微微冒出了一層汗,隨著左側一處高聳巍峨的懸崖漸近,花白了頭發的張教授難掩激動,用手遠遠指著,回頭衝我們說道:“前麵的崖上就是懸棺葬群,在整個北方,除了山西,這裏是唯一的一處。這道峽穀本來叫狼崽子溝,懸棺兩側的山勢隱約有雙龍對峙的形態,當時根據這個命名為‘雙龍嶺懸棺’。”
張教授帶來的助理叫陳旭,聽到張教授興奮的語氣,臉上立刻堆起略帶了諂媚的笑容,接口補充著說道:“這還是確認為紅山文化遺址以後,由張教授親自命名的。”
眾人都附和著點頭,我心裏琢磨這名字起的真心不怎麽樣,忒俗,還不如叫狼崽子溝懸棺耐聽。跟隨在眾人的身後一邊仰望一邊踱到崖下,一打眼,看到高童不知什麽時候又拿出了看風水的羅盤,端在手裏正前後比劃著,讓我有點犯暈。
待到了正下方抬頭向上張望,但見刀削斧砍般齊整的懸崖上,幾十個大小不一的山洞星羅棋布,集中在足有一百多米高的崖壁中間,沒有什麽規律可循,按照張教授他們之前的統計,從上到下一共四十八個大大小小的洞穴,估計位置最低的距離我們站的穀底有十幾米,最高的崖洞怕是接近上百米了。
現場觀察的懸棺群比昨晚碰頭時幾個人空洞的介紹要直觀得多,身處在黑壓壓直聳的懸崖下會帶給人一種漸漸強烈的壓迫感,讓人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低矮渺小的感覺,不知道古人高高懸起棺材是不是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表達對先人的敬畏。
張教授和高童這些考古學者雖然都沒有親身參與過懸棺的發掘,卻對懸棺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眾人借著休息的片刻,你一句我一句地講起了一些懸棺的常識,算是側麵給我們幾個人補上了一課。懸棺在南方地區的分布十分廣泛,最著名的有兩處,一處在福建的武夷山區,另一處在四川和雲南的交界,各地懸棺的年代和采取的葬製又是大相徑庭,福建的采用船形棺,年代可以追溯到春秋前期,四川僰人卻是在整木中挖出的長方形棺,元明時期的占了大多數。
反正在我這樣的外行聽起來,就是幾處懸棺互不相幹,不約而同地采取了這樣一種喪葬形式,卻你講你的規矩,我有我的章法,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這種懸棺出現在古代,一定消耗巨大,必然是貴族的消費,沒窮人什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