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是中唐名將,他在平定安史之亂等一係列大小戰役中,建立了蓋世奇功,因功而榮,唐肅宗冊封他為汾陽郡王;唐代宗賜給他丹書鐵劵,犯大罪可免死;唐德宗尊其為“尚父”,以示尊崇,可謂榮耀自己。他的部下,因功位至將相者就達數十人之多。
郭子儀一生身係天下安危近三十年,可謂“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欲而議者不之貶”。此三者,旁人得其一尚且不易,而郭子儀卻三者兼備,實為世人所豔羨,實是中國曆史上的異數。
建元二年,郭子儀辭世,享年85歲。德宗深表哀痛,決定廢朝5日,並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依當時律令,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由於郭子儀的蓋世奇功,皇帝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崇。君臣依次到郭子儀的府第吊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
郭子儀一生經曆了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壽雙全,名滿天下,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史事風雲】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天下局勢其實還遠遠沒有廓清,當此時,曾在安史之亂“一身係天下安危”的郭子儀,理所當然地又要承擔起平天下的重任了。因此,在仆固懷恩聯合吐蕃和回紇再次發起叛亂時,郭子儀積極主動的備戰迎戰。
仆固懷恩是鐵勒部人,曾在安史之亂中隨郭子儀征討叛軍,立下赫赫戰功。後來,仆固懷恩因為受到朝廷的猜忌而叛亂,領兵占領了並州、汾州等地(今山西汾水中遊地區),代宗對此十分憂慮,考慮到仆固懷恩手下將士多為郭子儀舊部,便派郭子儀兼任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鎮守河中(今山西永濟)。仆固懷恩的兒子子仆固場被部將所殺,手下人都歸順了朝廷,仆固懷恩害怕了,扔下母親逃到靈州,接著招引吐蕃、回紇、黨項共數十萬人馬入侵。朝廷驚恐萬狀,又急命郭子儀屯兵奉天。代宗問郭子儀有何良策,他胸有成竹地回答說:“沒什麽大不了的,仆固懷恩本來是我部下的偏將,雖然剛毅勇敢,但不得軍心。現在之所以能夠作亂,是因為他引誘了一些想回長安的人,劫持他們一起來,這些人也都是我過去的部下,平時我以恩信相待,他們怎麽能忍心和我刀兵相見呢?”代宗心稍寬。不久亂軍前鋒抵達奉天,將士們請求出擊,郭子儀說:“敵軍深入內地,欲圖速戰速決,我們不能讓敵人陰謀得逞,仆固懷恩的部下平常都感激我對他們的好處,我緩和一下,不立即和他們交戰,他們就會分崩離析。”於是下令:“誰再鼓噪出戰,軍法從事!”郭子儀的部隊隻在營壘中堅守,拒不出戰,敵人也果然逃走了。
永泰元年,仆固懷恩又勾結回紇、吐蕃、黨項三部,共計三十萬人馬大舉來犯。郭子儀臨危受命,率一萬唐軍禦敵,軍隊剛到涇陽,即受到回紇、吐蕃十餘萬人馬的圍困,形勢劍拔弩張。或許是仆固懷恩為人不善、棄母自逃受了天譴,在此千鈞一發之際,他突然暴病而忘。於是,敵軍內部開始分裂,郭子儀知道這是破敵的最佳時機,便決定獨自一人去見回紇主將藥葛羅。
郭子儀臨行之時,其第三子郭晞緊扯馬韁勸道:“回紇虎狼之師,父親三軍主帥,怎可親身犯險?”,郭子儀道:“如今敵強我弱,若硬拚,不但你我二人都要戰死,江山社稷亦危矣。倘若可以說服回紇倒戈,便可扭轉戰局,成敗在此一舉”。
郭子儀來到回紇大營,藥葛羅將信將疑,生怕有詐,命部下嚴陣以待。郭子儀毫無懼色,除去頭盔鎧甲,卸下兵器,緩步前行。當郭子儀走到藥葛羅麵前時,回紇酋長們一起拜倒,以表示最真摯的歡迎與尊敬。
郭子儀對藥葛羅責備道:“昔日回紇不惜遠涉萬裏,助我大唐收複兩京,我們對回紇一直很不錯。如今你們背棄盟約,幫助仆固懷恩這樣遺棄母親的叛臣,對回紇有何益處?這是何等愚蠢的舉動?!”藥葛羅聞言慚愧不已,當即向郭子儀認錯:“我們是被仆固懷恩蒙騙了,他口口聲聲表示天可汗已經駕崩,郭令公又已辭世,如今中原無主,我們才興兵來犯。如今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是騙局,仆固懷恩已遭天譴,我們又怎麽會再與大唐雄師為敵呢?”。郭子儀趁機鼓動道:“吐蕃與我大唐本屬甥舅之國,可是他們背信棄義,屢屢犯我境土,掠我民財,倘若你我兩軍合兵一處,乘勢擊之,你們既可得到吐蕃掠走的財物,又可與我大唐繼續修好,這樣的機會不容錯過啊!”。藥葛羅馬上表示願意聽從郭子儀調遣,以求將功折罪。於是,大唐回紇兩軍閃電出擊,在今甘肅靈台縣西大破吐蕃軍,斬首、俘虜敵軍共計六萬餘人。各路來犯敵軍肝膽欲裂,逃之夭夭。郭子儀單騎退兵,名震千古,傳為佳話。
郭子儀回到長安,受到了很高的禮遇,得到很多賞賜,同時被升為尚書令。尚書令是尚書省之首,主管全國的行政事務,因為事權過重,同時因太宗李世民在即位前曾任此職,皇帝一般不授此職給大臣,大臣也不敢接受。郭子儀此前曾推辭過太尉封銜,此次也不例外,照樣推脫。代宗不同意,下詔讓他盡快到尚書省衙門理事,命文武百官前往慶賀,還令500名騎兵執戟護衛。郭子儀堅決辭讓,說:“我朝太宗曾任此職,所以好幾朝都不設尚書令,哪能為了我一人而壞了國家規矩?自從用兵平叛以來,得到非分賞賜的人很多,直到身兼數職,隻顧高升,不知羞恥。國家的規章製度、官吏的作風都日漸敗壞,貪功冒進的人多,廉潔謙遜的人少,德薄的高居尊位,功少的獲得厚賞,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我每見到這種情況,都引起無限的憂慮。現在正是皇上建立法規、審核百官的時候,我一定要身體力行,帶頭改變這種浮薄的風氣,或許我的些微舉動可以對興複禮讓的風氣起一些推動作用。”代宗隻好同意,並把郭子儀辭尚書令的事向史官陳述,載入史冊。同時賞給郭子儀舞女、侍衛,以示表彰。
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而立下大功,爵封汾陽王,王府建在首都長安的親仁裏。汾陽王府自落成後,每天都是府門大開,任憑人們自由進進出出,而郭子儀不允許其府中的人對此給以幹涉。
有一天,郭子儀帳下的一名將官要調到外地任職,來王府辭行。他知道郭子儀府中百無禁忌,就一直走進了內宅。恰巧,他看見郭子儀的夫人和他的愛女正在梳妝打扮,而王爺郭子儀正在一旁侍奉她們,她們一會兒要王爺遞毛巾,一會兒要他去端水,使喚王爺就好像奴仆一樣。這位將官當時不敢譏笑郭子儀,回家後,他禁不住講給他的家人聽,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整個京城的人都把這件事當成笑話來談論。郭子儀聽了倒沒有什麽,他的幾個兒子聽了卻覺得大丟王爺的麵子,他們決定對父親提出建議。
他們相約一齊來找父親,要他下令,像別的王府一樣,關起大門,不讓閑雜人等出入。郭子儀聽了哈哈一笑,幾個兒子哭著跪下來求他,一個兒子說:“父王您功業顯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卻不尊重自己,不管什麽人,您都讓他們隨意進入內宅。孩兒們認為,即使商朝的賢相伊尹、漢朝的大將霍光也無法做到您這樣。”
郭子儀聽了這些話,收斂了笑容,對他的兒子們語重心長地說:“我敞開府門,任人進出,不是為了追求浮名虛譽,而是為了自保,為了保全我們全家人的性命。”
兒子們感到十分驚訝,忙問其中的道理。
郭子儀歎了一口氣,說道:“你們光看到郭家顯赫的聲勢,而沒有看到這聲勢有喪失的危險。我爵封汾陽王,往前走,再沒有更大的富貴可求了。月盈而蝕,盛極而衰,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們常說要激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讓我歸隱,再說,即使歸隱,也找不到一塊能夠容納我郭府一千餘口人的隱居地呀。可以說,我現在是進不得也退不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緊閉大門,不與外麵來往,隻要有一個人與我郭家結下仇怨,誣陷我們對朝廷懷有二心,就必然會有專門落井下石、妨害賢能的小人從中添油加醋,製造冤案,那時,我們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幾個兒子聽了,都拜倒在地,佩服父親的思慮之周詳。
唐德宗時,寵臣盧杞前來拜訪郭子儀,郭子儀連忙屏退眾姬妾,自己則正襟危坐,小心接待這位“鬼臉”大臣。盧杞離開以後,家人不明所以,郭子儀解釋道:“盧杞這個人,相貌醜陋,而且心思狹隘,滿腹險惡,倘若姬妾見到他,必然會忍俊不禁,而盧杞則定然懷恨在心,有朝一日他大權在握,那麽我們郭家就要大禍臨頭了”。後來,盧杞成為當朝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與郭子儀說得一般無二,一場大禍就這樣被郭子儀消彌於無形。
【人物探究】
“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議者不之貶。”一語道出了郭子儀的功績和為人。
1.作為臣子,他赤膽忠心,橫刀立馬、單騎赴敵,屢救國於危難。功勳卓絕而不忘形,權傾天下而不驕橫,實乃真真正正的國之砥柱,肱骨良臣。
2.作為父親,他治家有方,又不失慈祥。兒子女兒人品端莊,才華出眾,實為為父者的楷模。
3.作為同僚,他洞悉世情,府門大開,任人出入,處事謹慎,不授人以把柄,於是滿朝皆敬。
郭子儀一生,無論是做臣子、做父親、做統帥、做同僚,乃至做敵人、做丈夫,都幾近完美,人生如此,夫複何求!
【談古論今】
古話說得好:“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人生於是,理應力求達到這種境界,一如平靜的海麵,任腹內波濤洶湧,表麵也要波瀾不驚。當得意之時,不要得意忘形,樂極生悲;失意之時亦不能就此消沉,一蹶不振。如此,方可排除外界的幹擾,專心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如此,方能在激流湧動的複雜關係中如魚得水,永葆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