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貪官,他不是科舉出身,又沒有文治武功,更談不上什麽資曆,因而剛入朝時,毫無威望可言。與其同一時代的阿桂、嵇璜、王傑、福康安,都是輔助乾隆多年的軍國重臣,論軍功、論政績、論資曆、論門第、論威望、論才幹、論人品,任何一個人都比和珅強了不知多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珅的權利和地位與日俱增,這四位軍國大臣竟沒有一位能比得上和珅。出現這種情況,隻能說和珅太會玩手腕,令自認為聰明一世的乾隆皇帝不知不覺走進了自己的圈套。他的智慧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權術運用也不得不讓人驚歎。
【史事風雲】
乾隆皇帝,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他統治時期,勵精圖治,開創了“乾隆盛世”,但後來卻每況愈下,這與和珅不無關係。
和珅,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他的父親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統,和珅年少時家境一般,至乾隆中葉,還不過是八旗官學生,隻中過秀才。以這種出身,和珅要出人頭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珅在父親死後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之爵。從此就有了一定的收入,年俸為銀160兩,米180石。但這還不是主要的,這一世爵給和在政治上帶來了轉機,為他提供了一條接近皇帝的便捷之徑。由於他的高祖是開國功臣,其後人就有可能隨侍帝君,所以和襲三等輕車都尉不久,便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間實授三等侍衛,在侍衛處扈從皇帝。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珅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在這一年,和珅巧逢機緣,得見天顏,奏對稱旨,甚中上意,從此便攀龍附鳳,飛黃騰達。
一日,乾隆準備外出,倉促間黃龍傘蓋沒有準備好,乾隆帝發了脾氣,喝問道:“是誰之過?”皇帝發怒,非同小可,一時間,各官員都不知所措,而和珅卻應聲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責!”
乾隆皇帝心頭一動,循聲望去,隻見說話人儀態俊雅,氣質非凡,乾隆不僅更為驚異,歎:“若輩中安得此解人!”問其出身,知是官學生,也是讀書人出身,這在侍衛中是不多見的。乾隆皇帝一向重視文化,尤重四書五經,對一些讀過四書五經的滿族學生,當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問起四書五經的內容來。和珅平日也是很用功的,所以應對自如,使乾隆帝龍顏大悅。至此,和珅進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都管儀仗,升為侍衛。從此和官運亨通。
和珅雖然不懂得治國,也不會統軍,沒有什麽功績,但他在揣摩聖意、迎合君心方麵頗有能耐。乾隆八十歲大壽時,以國庫充盈為名,準備下旨取消武將“名糧”,改為“養廉銀”,增補綠營兵,如此一來,則每年要增加軍費三百萬兩白銀。當時,乾隆皇帝假意征詢臣下意見,問及阿桂時,阿桂不讚同——費銀太多,不應增補。而和珅早已猜到皇帝必然一意孤行,於是極力讚成。
正因為和珅精於此道,摸透了乾隆好大喜功、誌得意滿、文過飾非、愛聽奉承話的心理,處處迎合皇帝,又能斂財以供皇上享用,因而成為了乾隆的心腹,是當之無愧的乾隆第一權臣。
【人物探究】
和珅的最終結局不好,這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而抹殺他身上那些“優點”,事實上,若沒有敏銳的洞察力,沒有對於機遇的準確把握,就不會有權傾朝野的和中堂。在這一點上,他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1.做好準備。很顯然,和珅之所以能抓住機遇,是跟他平時的準備分不開的。實際上,和珅不但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而且他還是一個頗通詩書的能人。拿他在獄中所寫的兩首《悔詩》來看,其中有“一生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和“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幾句,不次於李斯臨死前上書之以罪為功。說和無才無能是不符合事實的。
實際上,和珅在青年時代是相當刻苦的。他的諸多才能大都是在這個時候培養起來的。
在《清史稿》和《清史列傳》中隻記載:和珅“少貧無籍為文生員”。除此之外,有關和青少年時期的記載很少。但從筆記和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珅童年時曾在家裏與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啟蒙教育。到了少年時期,他們兩人一起被選入鹹安宮官學讀書。這種學校一開始主要是為了培養內務府人員的優秀子弟而設立的。到了乾隆年間,除了繼續供內務府官員的優秀子弟就讀外,還大量招收八旗官員優秀子弟入學。
鹹安宮官學的課程,主要有滿、漢、蒙古語言以及經史等文化課。此外,每個學生還必須學習騎射和習用火器等軍事課程。因為滿族是靠武功“馬上得天下”的,故清代前期十分重視軍事課程。可見,鹹安宮官學的學生絕非一般等閑之輩,他們都是從眾多的八旗子弟中經過仔細篩選,擇優錄取的,這些學生不但品學兼優,而且相貌英俊,個個都是一表人才。在這所學校裏任課的教師,絕大多數為進士出身的翰林,最差的也是舉人。該校課程多樣、全麵、正規,要求嚴格,教學效果好,成績顯著,培養了大批為朝廷服務的幹才。這說明鹹安宮官學是清代各種學校中的佼佼者。在這裏就讀的學生,大多數是“人品”出眾、才貌雙全的八旗子弟。
和珅大概是在十多歲後進入這所學校的。由於他天資聰穎,記憶力強,過目不忘,加上他銳意進取,勤學苦讀,所以經常得到老師們的誇獎。如後來得到他信任、照顧和提拔的老師就有吳省蘭、李璜和李光雲等。
2.抓住機遇。皇帝震怒,百官怯懦,但和珅卻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次機遇,是他在皇帝麵前表現自己的大好時機,一旦錯過,恐怕不知何時才能讓皇帝注意到自己這個無名小卒。於是,他冒著觸怒龍顏的風險,發出了一生呐喊。正是這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聲叫喊,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正是由於他抓住了這瞬間的機遇,他才能順利地爬上了夢寐以求的高位。
3.體察上意。如果說對於機會的把握,是和珅敲開權力大門的金鑰匙,那麽對於皇帝心思的揣摩,則是和珅征服乾隆的殺手鐧。和珅為官多年,從不做直言上諫的諍臣,而是處處以皇上之意是從。他善於揣摩聖意,能夠洞悉乾隆的所思所想,能夠摸透乾隆的性格極心理,並極力迎合,投其所好。這樣的一個人,即便他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建樹,好大喜功又剛愎自用的乾隆也喜歡把他留在身邊,當作心腹。
和珅,是在是一個聰明的大貪官,他在貪婪中所表示出來的技巧、方式,不得不讓人承認是一種用錯了地方的智慧。
【談古論今】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否則,就算機會來了,你卻手足無措,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溜走。而且“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與機會失之交臂,是一個人再痛苦懊悔也難以彌補的。所以,在機會尚未到來之前,請做好準備迎接機遇,在機會出現的一刹那,請務必快速出手,抓住機遇。這樣,你的人生或許就會少了很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