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是幾乎人盡皆知的一句中國古話。而在大洋彼岸,關於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一個小故事,則對這句古訓作出了更為生動的注解。據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伍爾夫統計,截至2005年蓋茨的個人淨資產已經超過美國40%最貧窮人口的所有房產、退休金及投資的財富總和。該年1月到6月,他的資產增加了160億美元,算起來每秒收入達2500美元。也就是說,花費5秒彎腰去撿起地上1萬美元的一張支票,對蓋茨而言也是一種時間上的損失。

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持續地投入、支出與結算的過程。國門剛開放的時候,媒體報道中常將中美兩國人的消費觀念加以比較:美國人喜歡提前消費,他們先借款買房子,然後分期付款慢慢還,在房子裏住了幾十年後,貸款才終於還清。中國人卻是喜歡儲蓄,一般非要等先存夠錢,才決定買房子,結果窮其一生積蓄,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卻悲哀地發現自己能住在裏麵的時間已不多了。同樣的支出,生存的現狀和質量卻如此不同。不同的投入,回報自然也不一樣。

愛因斯坦發明了偉大的能量守恒定律E=MC2,揭示了能量等於質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其實,我們也可以將時間運用的原理套用在這個公式上,E為一個人所能發出的能量(或說取得的成功),M為能力或智商水平,C為付出的努力,其中包括善於使用時間。那麽我可以說,不同的人在能力或智商上的差別不是很大,可把M看做常數;一個人所能發出的能量(或說取得的成功),就取決於努力的程度(C),就是說跟時間緊密相關。

創造性地利用時間就是勝利。競賽中講求以快取勝,搏擊中講究以快擊慢,軍事上強調先下手為強,商戰已從“大魚吃小魚”變為“快魚吃慢魚”。跆拳道要求心快、眼快、手快;中華武學雖各門各派林立,百法有百解,唯快無解。大而慢等於弱,小而快便是強,大而快王中王!快就是機會,快就是效率,快就是瞬間的“大”,無數的瞬間構成長久的“強”。

無論哪種競爭,其實質都是——在最快的時間內做出最好的東西。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最多的目標。一個人的天分、智商、能力自出生時便基本定型,而時間永遠是變量。即便智商一流的人,如果他不在時間的範疇內,不好好利用時間,也不可能成為傑出天才。另一方麵,我們快,對手可以做到更快,所以我們還是慢。盛田昭夫說:“如果你每天落後別人半步,一年後就是一百八十三步,十年後即是十萬八千裏。”非洲的茫茫大草原上,早晨晨光劃破夜空的刹那,羚羊從睡夢中驚醒了,獅子也幾乎在同時醒了過來。“我要趕快跑。”這是羚羊的第一念頭,“如果慢了一步,我就可能被獅子吃掉!”於是,馬上騰起前腿,向著太陽飛奔而去。“我要趕快跑,”獅子也在第一時間想,“如果慢了一秒,我就可能會餓死!”於是,撒開腿像一道勁風,向著太陽奔騰去。誰快誰就贏,誰快誰生存——簡單而殘酷的生存法則。一個是自然界的森林之王,一個是軟弱的食草羚羊,二者實力懸殊,但決定它們生死的卻是同一個因素——時間。時間才是最無情的殺手。在競技賽場上,冠軍與亞軍的區別,有時小到僅憑肉眼或直觀無法識別。比如短跑,第一名與第二名有時相差僅0.01秒;又比如賽馬,速度第二的馬與獲勝的馬在距離上相差僅半個馬鼻子長(約幾厘米)……但是在榮譽、財富、地位、聲望等方麵,亞軍與冠軍卻是天壤之別。觀眾的目光隻會聚焦在第一名的身上。唯有冠軍才是真正的成功者。第一名後麵的,都是輸家。時間的“量”是不會變的,但“質”卻不同,關鍵時刻一秒豈止值萬金!

時間不可以缺少;時間不可以替代;時間不可以儲存;時間不可以增減。縱然如此,時間還可以管理。

有一句名言“時間待人是平等的,但時間在每個人手裏的價值卻不同”,說的就是“時間管理”。達爾文理論的捍衛者,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說得非常形象:“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24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24小時。”懶惰、拖遝,虛度美好年華,閑白了少年頭,是不在意管理自己的時間。沒有科學管理時間的方法和技巧,低效率重複勞動,最終成效淺薄,甚至像拉磨的小毛驢般累死磨旁,是不懂得管理時間。

時間的馬車一刻不停地呼嘯而過,不知不覺間我們的額頭就會留下歲月的道道轍印。縱使我們無法使時光倒流,也不能使時光放緩腳步,我們卻可以控製它的流向。通過時間管理,我們讓時光流向更有意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