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狠心的娘

深秋的天氣,天高地闊,點將台前,眾將雲集。嶽少安高立其上,目光掃過,士兵們高聲呼喊,氣勢極為雄壯。時至今日,大理境內已經進入兩支大軍。

第三路軍直逼東川郡,嶽少安對外宣稱這支軍是由他率領,實則是牛青為主將,而第四路軍雖宣稱是由牛青帶領的接應隊伍,實則是由嶽少安親率,徑直繞過石城郡朝最寧府而去,接應著牛仁的部隊。

在嶽少安一聲令下,大軍浩浩****地開拔出城。在監察司和官府衙門刻意宣傳下,宋師城的百姓對這次大戰極為有信心,自從皇帝進攻宋師城之後,雖然讓宋師城損失不小,卻也幫助宋師城凝聚了人心,現在宋師城的百姓隻知道有帝師,不知道有皇帝了。在他們看來,嶽少安才是他們的主子,大宋的皇帝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宋師城,此刻雖未立國,卻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完全的獨立起來。這種獨立不單單是從軍政上的獨立,而是從內部民心也已經獨立。因此,嶽少安現在也已經不是單單的一方諸侯,而是一個可以掌控殺伐的一方帝王,當然,現在還缺少這一個名。

有實而無名,這也是嶽少安計劃的一部分,在攻下大理之前,他不能再和皇帝交戰,因此,自己是宋臣這個名頭還得掛著。他的免死金牌雖讓他當錢使了,可這個名分在這個時候,卻要比那免死金牌重要的多。尤其是在這個名分極重的時代。

大宋朝廷的那些酸儒大臣們,他們更是極重朝廷之民,作為天朝上國,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換取一個虛名,這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麽不妥。

嶽少安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在打算一鼓作氣攻下大理。

在嶽少安秘密朝著最寧府開進之時,大理皇帝段易明也終於弄清楚了狀況,驚慌之下,他大罵嶽少安背信棄義,公告天下,捉拿宋師城使臣高崇。

可是,當大理的人衝進驛館之時,高崇早已經不知去向,正個驛館除了幾個老弱殘兵,其他人都不翼而飛了。這個時候,人們才想到了當日在驛館門前發生的那一幕。

一群百信好奇這個“無能”的使臣,總是想看看他到底是個什麽樣子,結果這使得高崇“惱羞成怒”派出一隊親衛追打百姓。此事在城中鬧得沸沸揚揚。當時有人上奏要求段易明嚴懲高崇,可惜那個時候段易明以為宋師城是真心實意要與他修好,對大宋出兵的。嶽少安的態度更是強硬的厲害,這讓他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高崇沒有來找他的麻煩,他便已經高興不已了,那裏還會自己去找麻煩,故而,此事便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現在距離那次事件已經一月有餘,若是高崇在那個時候自己扮作親衛逃離的話,那現在都已經返回宋師城了,還抓了屁。段易明懊悔不已,急忙著急文臣武將共商對策。大理國上下都已經進入了備戰狀態,同時,段易明派人嚴厲的斥責嶽少安言而無信,無理出兵。

這早已經在嶽少安的意料之中,臨行前,他便將這些事情交給了卓岩。卓岩按照嶽少安的原話回複了回去。大意是,之前宋師城和大理國結盟,但是大理率先背信棄義,讓宋師城損兵折將不說,還將嶽少安陷入危險境地,更恨的是讓兩位夫人慘死。

段易明因為自己的私利不單損害了宋師城,更是狠心讓自己的侄女慘死,這種人心腸隻歹毒簡直到了天人共憤的地步。就是如此,宋師城還是不願和大理開戰,而是依舊言歸於好,但是,與大理借糧之時,大理又一次背棄信義,私自改道而行,致使宋師城的接應隊伍未能與之匯合,而導致糧草被劫,當宋師城的大軍去剿滅劫糧賊人之時,大理軍居然不管不顧,不聽宋師城方麵的解釋而率先對宋師城出兵,這才使得宋師城人不可忍,無須再忍,出兵也是情非得已,大理所逼。

宋師城對大理用兵,隻尋段易明一人之罪,與百姓無關,若是段易明可以心胸寬廣,為了百姓免受戰亂而將自己的狗頭交出來的話,那麽大理即可退兵……

洋洋灑灑千行之言,不單是對大理使臣的回複,而且還廣為散步,不消幾日,大理的百姓也一個個全部知道了此事,一時間人心惶惶,舉家遷移者比比皆是。段易明知道此事後,更是差點沒氣的吐血。

嶽少安接應糧草的兵馬無疑指的便是張橫的隊伍,可是,他們得確是接應糧草,卻和剿滅山賊扯不上半點關係。在張橫進入大理之時,金茂已經攻下了一座城池,當時雙方正在交戰,張橫借著剿匪的名義衝了進去,卻和金茂兵合一處殺的大理軍幾乎片甲不留,隻有為數不多的人逃出了城去,可待他們將消息傳回,宋師城的大軍已經一連攻克幾城,直逼石城郡城下,好在石城郡依山而建,有險可守,而金茂在大理發展內線,賄賂官員等手段還沒有深入到這裏,這才使得宋師城大軍被停滯在了這裏。

段易明此刻的心情異常複雜,他怎麽也沒想到嶽少安會如此擺他一道,這比他當初對嶽少安所做的更加狠厲百倍,而且,出乎他意料的是,嶽少安居然會在石城郡打響第一仗,這和他當初估計的東川郡幾乎是截然相反,雖說東川郡與石城郡緊緊相連,可是東川郡沒有門戶可守,整個郡均是一馬平川,沒有什麽險要處,進攻東川郡要比攻克石城郡難上百倍。

然而,現在石城郡已經大半落入了嶽少安之手,而嶽少安可以依靠有利地形在此處廣設伏兵,讓東川郡的救援隊伍更不就不可能攻得進來,這樣就使得石城郡成了孤軍,要救援也隻能從最寧府方麵派軍,再不然,便得調大理城的守軍了。

段易明焦頭爛額,一籌莫展。於此同時,最寧府也開始告急,戰報一道道送達,卻沒有一道是捷報,全部都是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