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櫟樹

之後,楚家強又捉了兩條魚,“看望”一下那一窩漁貓。那些小漁貓總想湊過來跟楚家強玩耍,但大漁貓每次都吼回去,不聽話的全部都教訓一頓。

下午的時候,楚家強就看見幾個孩子扛著一條大竹竿從門口走過。那竹竿可能有接近二十米那麽長,也不知道這些孩子在搞什麽鬼。

現在都放假了,這些小家夥整天就知道亂逛,掏鳥摸魚,反正村裏麵的小生物就遭了秧。也有不少人跟著那些遊客四處跑,帶人去玩,還能賺些大錢花花,其實也就是十多二十塊,但對他們來說,就真是大錢了。

“你們這是幹什麽去?”楚家強問道,他發現還有一些遊客跟著,就知道這些家夥又準備搗蛋了。

“我們去摘櫟果,做幾個陀螺玩玩。”一個孩子回答。隨後又問:“強叔,你來嗎?”

“櫟果?什麽櫟果?能做陀螺?”老三周福榮疑問道。

楚家強指著遠處的一株大樹:“諾!就是那株櫟樹,外麵的人也叫橡樹,它們的果實長得像陀螺,拇指大,穿一根竹簽進去,就可以做成陀螺玩。”

那是一株高大的大樹,遠遠望去非常壯觀,是楚家寨為數不多的百年老樹。到了下麵,真有點遮天蔽日的感覺。

這時候,那櫟樹的葉子已經開始有部分轉為褐紅色,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一株楓樹。這也是楚家寨為數極少的落葉樹,隨季節變化很大,到秋天就會跟楓樹一樣,到冬天就光禿禿的樹杈。小的時候,楚家強還以為它死了。

“哦!原來是橡樹,去,我們也去看看。貌似挺好玩的樣子。”周福榮說道。一開始,他也還真以為是一株楓樹,當時就有點震撼,居然有那麽大的楓樹。

來到櫟樹下麵。大家才真正感受到櫟樹的高大。占地應該有三四畝,高四五十米的樣子,在下麵。就根本看不到陽光射下來,密密麻麻全是樹葉。

“這竹竿恐怕不夠高呀!”葉繼生望了望那條竹竿,說道。

“隻能敲打下麵的,最上麵的就別打主意了。”楚家強說道。他也懶得動手。就在周圍地上尋覓。以前是可以撿到不少的,尤其是深秋或者冬天,風一吹,樹葉跟果實都落下來。

“這橡樹好像跟我們北方的不一樣。”李向東說道。

“不足為奇,櫟樹單單是我們國內就有好幾種。世界上有多少種,我就不知道了。”楚家強也不以為奇。除了一些孤本植株,瀕臨滅絕的植物,其他的幾乎都有不少的種類,南北差異很大,甚至同一個省,也可能因為地勢差別,造成不同的植株。

見楚家強在地上尋覓。不少遊客也地氈式搜尋。沒多久。楚家強還沒找到,就有人先行一步找到了。

“嗯!還真挺像陀螺。不過這麽小,應該不大好玩吧!還是找回去炒了,據說這玩意也能吃得。”周福榮說道。

他這話也不是空穴來風的,橡果的確能吃。櫟樹的果實橡子特別容易為人所識別,是一種堅果。果實為一杯狀外殼所保護。被稱為殼鬥。裏麵富含澱粉,可用來製作橡酒、酒精、澱粉、橡油等。甚至有人用來製作飼料。

當然了,這些都是外麵的做法。農村知道櫟果可以吃。但大人從不摘回去吃,沒那空閑時間,挺麻煩的。首先,就不好敲下來,這樹杵在這,大家都看得見,那麽高,不好爬。其次,還得弄掉那層堅硬的殼,要花費很多的功夫,還不如老老實實種番薯好過。

還有就是,農村的人大部分不清楚橡子還有其他的作用。倒是小孩子琢磨出玩法,當陀螺玩,圖個樂趣。

說道櫟樹的用途,其實它也是全身是寶,用途很廣。木材為堅固抗腐性用材,樹皮、葉片、殼鬥、提取物為製革、印染和漁業所必須的材料。

前些日子,文教授等人也注意到這株巨大的櫟樹。據他介紹,還可燒製木炭。櫟樹的葉含有水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灰分、纖維素等成分,可用來養蠶。從櫟樹樹皮、葉片、殼鬥、橡實中提取的單寧,是製革工業、印染工業和漁業上所必需的材料。栓皮的皮層較厚可作工業上的軟木材料。櫟樹還可培養木耳、香菇和密環菌等多種食用菌。

“也不是這樣說,陀螺的玩法很多嘛!大陀螺有其玩法,小的也有不同玩法。”楚家強說道。

陀螺是國內最早的娛樂項目之一,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幹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準確來說,應該是一種兒童玩具,形狀略像海螺,多用於木頭製成,下麵有鐵尖,玩時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有的用鐵皮製成,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

一般的玩法就是那樣,但在一些農村,就喜歡用櫟果充數。玩起來更加簡單,製作簡易,或者更適合小孩子玩。就在正中間插一根柄,玩的時候就捉住柄,然後使勁旋轉那木柄。力氣可大可小,不像有些正規的陀螺,一個幾斤重,甚至十多斤,幾十斤的也不缺乏,小孩子沒有力氣還真玩不轉。

“我來試試吧!”一個遊客躍躍欲試,將那根長竹竿拿上手。他手上突然一沉,暗道這孩子力氣還不小呀!剛才見那孩子一根長竹竿敲得靈活。

“前麵的人快讓開!”那遊客突然大喊,臉色大變。隻見那根竹竿因為太長,上麵重。加上這遊客沒有捉杆的經驗,沒有充分準備,上麵就砸下來。

前麵的那幾個人趕緊閃開,開玩笑道:“大哥你謀殺呀?”

那遊客臉色一紅:“咳咳!一時大意!一時失手!”

其他人狂汗不止,楚家強隻好跟他說,捉竹竿的時候,盡量豎直捉,這樣就省力很多,也不會出現剛才的情況。那人一試,果然是這樣。生活的真諦往往就是出自這些細節,隻有親身體會的人才能感受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