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

灰翅白身的信鴿穩穩落在木質的窗台上,公子淵聽到熟悉的“咕咕”聲趕忙放下筆,打開窗戶從鴿子腿上解下密函。

公子淵展平稀薄的絲絹,透過燭火在紙上映出灰色的字影:“郭子幹原名郭孖,遼中震陽人,秀才出身此後多次科考未中。在家鄉有一個相好的姑娘名叫鶯鶯,宣正七年鶯鶯選為宮女入宮。郭孖棄文從道,十七年後由張淮雨為其與曹裕章搭線,再由曹裕章舉薦給宣正帝。”

“曹裕章、張淮雨、郭孖、鶯鶯”,公子淵反複琢磨這幾貌似毫不沾邊的人,最終的矛頭指向了同一個方向。

公子淵將薄娟丟進火盆,匆匆帶上門便直奔韓景的書房而去。

公子淵輕叩房門:“王爺,在下有一事相問。”

“進來吧!”韓景側臥在軟榻上,手邊堆了厚厚一打奏折,烏黑的長發鬆鬆挽於腦後,言語間說不清是無奈還是疲憊:“有什麽就快問,本王近來都要被這些舉薦紫霄的折子煩死了。”

公子淵向前幾步,**壓低:“王爺可知趙王爺他娘是誰?又是哪年入宮的?”

“他娘是個宮女而且剛生下皇子沒多久就病逝了”,韓景疑惑地皺起眉頭:“再具體的事我又怎麽會知道。宮裏單數年選宮女,三哥他長我兩歲,這麽算來他娘至少也是宣正七年入宮的。”

“端妃娘娘也是宣正七年入宮的?”

“是又如何?公子淵你發現了什麽?”

公子淵會心一笑:“王爺,如果我猜的不錯那麽趙王爺他娘是郭子幹的老相好。”

韓景從軟榻上坐起來,麵色凝重:“你詳細說來。”

公子淵點頭道:“郭子幹原名郭孖,在家鄉是有個叫鶯鶯的相好,後來鶯鶯入宮為宮女,而他自己屢試不第掉頭做了道士,在張淮雨、曹裕章的逐級推舉下,最終引薦給了宣正帝。

鶯鶯是宣正七年入宮的,小人鬥膽猜測如果鶯鶯就是趙王的生母,那麽郭孖進宮就與趙王有著不可分的聯係,而其中引線的正是張淮雨!這也就解釋了張淮雨為什麽總是在關鍵時刻跳出來攪混水,他明麵上是為了王爺,背地裏卻是給趙王賣命……如果再大膽些,是不是可以猜測,趙王出生、其母鶯鶯‘病逝’與端妃娘娘有著莫大的關係,正因為此才會有後來的巫蠱冤案。王爺,螳螂撲蟬黃雀在後。”

韓景合上手裏的奏本,冷笑道:“好大膽的推測!”

“若果真是如此”,公子淵聲音壓低:“皖大人就危險了!”

比起大都的幹冷位處東方的趙地更多了濃濃水汽。若說北方的寒風如刀,割得人皮肉生疼;那麽東方的陰寒就如毒藥,直入骨髓驅而不散。

“東瀛的冬天也是這樣的嗎?”方新宇抬頭看了眼圍在火盆旁的七寶,溫厚的聲音一如往常:“這裏住的還習慣?”

七寶不愛說話,有時幾天也不見他開口吐一個字,好像真如傳言中那樣是個隻知道殺戮的異族怪物。人人畏懼卻又極度不屑,存在偌大的王府除了趙王韓騏與郭子幹,也就隻有書呆子的方新宇願意與他說話。

沒等到七寶的回答,方新宇幹笑幾聲隻得換個話題:“王爺最喜歡的蛇眼石楠花也是你們東瀛的,聽說那花開起來就是一個山崗連著一個山崗,大片大片的粉紅映得天空都失了色彩。”

“我不喜歡石楠花!”七寶一字一頓說的異常認真:“它太霸道了,自己就要霸占整個山崗!”

出乎意料的回答使方新宇來了興致:“那七寶喜歡什麽?”

“糖!”七寶想都不想。

“果然還是小孩子,”方新宇站起身捶著發酸的肩膀:“我們這過年是要給小孩子發糖的,他們給你了沒?”

“我不是小孩子,也從來沒有人把我當成小孩子”,七寶依舊蹲在火盆旁,有一下沒一下的撥弄著炭火,生澀的發音中難得有了細微的起伏:“我隻吃過一次糖,很甜的那種。”

明明還是個孩子,卻被人當成沒有溫度的兵器,方新宇心裏泛起絲絲酸澀。打開桌角的竹盒,翻出前些天被頑童硬塞進手的幾塊薑糖,方新宇走過去把糖放在七寶身邊:“這裏有幾塊薑糖,你拿去吃吧!很甜而且驅寒!”

七寶盯著黃不拉幾的小方塊,良久才半信半疑地撿起一塊放進嘴裏:“怪怪的味道,不好吃!”嘴裏說著不好吃,卻也沒舍得吐出來。

眼睛像是黏在了上麵,七寶小心翼翼地將剩下的包好揣進懷裏,認真謹慎的樣子像是得到了了不得的寶貝。

“辛苦了”,郭子幹接過張淮雨手裏的名冊:“張大人可知道,現在朝中還有多少人願意助趙王?”

張淮雨自己滿了茶,揮了揮茶盅上的熱氣,笑道:“十之三四。”

郭子幹快速翻動手裏的幾頁薄紙,一目十行向下掃視名單:“三分天下?”

“超過五成的人還是晉王的,況且他有京軍”,張淮雨吹開浮在表麵的茶葉:“可是一旦皖紫霄出事,晉王內部就會不攻自亂。我們終於等到這一天了。”

郭子幹臉上不見喜色:“張大人蟄伏這麽多年辛苦了!”

張淮雨搖搖手:“怎麽會?若非趙王我與內子又怎會苟活至今。”

初遇張夫人是很早很早之前的事了。

春風吹起了轎簾,她規規矩矩地坐在裏麵,一身藕色的齊胸襦裙、妃色披帛,螓首微低,烏黑的長發一直到了腰際,文靜淑美地像是從畫中走出來的仙女。

隻是一瞬,家境清貧又無功名的年輕窮書生再也移不開眼,暗暗許下此生非她不娶。

別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有時候隻要敢想就沒有什麽不可能。

張家富甲一方卻膝下無子,隻有這麽一個女兒。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哪知道什麽姓名,“於”姓也不過隨了收養他的村頭老秀才而已。如今老秀才早入土為安,再姓“於”姓“張”又有什麽區別,索性舍了姓名入贅張家。從此張家多了半個兒子,來年的紅榜上添了一個叫張淮雨的秀才。

秀才、舉人、進士,一路順風順水,誌得意滿地以為自己也能指點江山,可直到大難來時,張淮雨才猛然意識到仕途不易。說起來不過是件小事,但不知怎麽地傳到太皇太後管素耳朵裏就成了結黨營私。

張淮雨鋃鐺下獄,張家徹底慌了手腳,疏通關係幾乎用盡家產。折騰數月,等保釋出獄,張老爺卻一命嗚呼。

出殯在深秋,一場雨水一場寒。連天陰雨,天空都是烏蒙蒙的,喪事還沒有完全結束,幼子又染上風寒,病倒了。

許是孩子太小,許是那病根本就不是風寒,才有好轉就急劇惡化,反反複複幾個月,愛子最後也沒有熬過那年冬天。

接連打擊,張夫人的心垮了,終日以淚洗麵,最後竟然想投河自盡一了百了。任張淮雨如何勸說都沒有絲毫作用,人都站在河邊了,卻愣是被一個少年給勸了回去。

“那少年就是趙王?!”郭子幹問,“張大人可知道他說了什麽?”

“趙王救了我夫婦二人”,張淮雨笑笑,一口氣喝完盅裏的清茶:“這樣的結果很好,至於說了什麽還重要嗎?”

聽人故事如同觀人品茶,若非親身經曆,其中滋味又怎能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