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地球上的紅飄帶 第一六八章既然需要錢,那就得趕緊想辦法來斂錢

共實,事情折騰到甘步。嚴格地嫌,並不是所有的想二的人,就都有了各自的飯吃。不過,能解決了部分人的問題,作為瓦解倒幕派的根本目的,至少就已經達到了。

隨著德”幕府的初步穩定,英國的顧問們也進入了他們的最忙碌期。

他們徹底取代了荷蘭人,開始用自己所習慣的方式,再結合日本人貫有的鐵血手段,對幕府的陸海軍進行全麵的、細致入微的,嚴厲的甚至可以說是殘酷的練。

同時,他們又精心挑選了大批的可造之材,要麽送進冉他們在日本幫助創建起來的一所所軍事學校,要麽幹脆直接送到大英帝國,去接受種種必要的教育。

就如同俄國大興漢文熱一樣,在日本,從一八六三年開始,大舌起了英文風。

原因很簡單,對於那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士,不懂英文,就無法做到與遍布幕府官僚係統各個角落的英國顧問們進行順暢的溝通,就缺少了向上爬的一技之長。

而對於那些在軍隊中混飯吃的普通一兵們,不懂英文,你連長官那些由鱉腳的英文所發出的基本口令是什麽都弄不清楚,剩下的,也就隻有天天去嚐大皮靴子惡狠狠地踢在自己的屁股上的滋味兒了。

既然英文已經到了能與自身的切實效益掛鉤的地步,於是,大批的“有識之士”們,也就隻好開始整天埋頭於中,再難有平心靜氣地坐下了思考什麽的機會。

德”家茂樂了。他不得不歎服,洋人就是洋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存他們能擺不平的事情。

不過,凡事都不能絕對化。畢竟不是所有的到幕者們都有了一個個,合適的歸宿,也並不是所有的日本國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恩惠。於是。在度過了最初的一段“穩定期”之後,種種不好的苗頭也就又開始紛紛地暴露了出來。

一切不好苗頭的起源,似乎又都跟幕府嫡係的“中央軍”的日趨龐大而密切相關。

由於有著種種的優惠條件,又有著比屬於各藩的武裝,也就是“地方雜牌軍”怎麽說也要高那麽一點的待遇,“中央軍”的兵員自然不愁。

不僅是不愁,那還是相當地火爆,類似幕府設置在各藩的募兵處被擠得水泄不通的那樣事情,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於是,問題就來了。

畢竟日本的武士和浪人的數量那是固定的,而隨著越來越的人爭著搶著去投身“中央軍”的行列,各藩的地方雜牌武裝,顯然就會越來越萎縮。這還不算,各藩中的那些有些能力的人士們,更是流失的相當地嚴重。

於是,那些聰明一些的大名們各藩的藩主,終於意識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按照幕府提出的要建立一支擁有百萬之眾“中央軍”的龐大計劃,再這樣地繼續下去,用不到那個時候,真正還能夠自己的軍隊,恐怕就再難稱之為軍隊了,估計連烏合之眾的稱謂都當之不起。因為在“烏合之眾”裏,怎麽說也還有個“眾”字。可等他們到了那個時候,剩下的也隻有孤家寡人了。

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武裝,藩還何稱為藩,而自己原有的那一切實惠,又靠什麽來加以保證。

所以,一向信奉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藩主們,逐漸地開始不樂意了。

可在英國專家的設計下,不僅是幕府的“中央軍”的隊伍在日益地擴大。武器和裝備,同樣也在一撥撥地加緊更換之中。尤其是海軍方麵,大批的軍艦訂單漂洋過海地被送到了英國。

這一切,可都是需要的錢的。就算是作為忠實的盟友的英國人。體貼入微地給予了幕府一批批的貸款,但那不僅是要還的,是要用關稅、鹽稅、農業稅等等的收入來作為抵押的,而且,利息也一文不能少。

既然需要錢,那就得趕緊想辦法來斂錢。

因此,那邊兒,幕府剛剛宣布完了要減免若幹農民們的稅賦,在這邊兒,幕府的精英們就又得設計某些新的稅種。

也難怪,幕府實在是幕府的難處,不加緊搜舌,那也不成啊。

農民們可慘了,而且比起他們享受了稅賦減免之前,那是還要淒慘。

這還沒完。

其實早在“黑船事件”之前,也就是早在天保時期,即一八四零年的前後開始,日本各藩就已經看到了西方文明的某些優勢所在,相繼開展了向西方學習,主要走向荷蘭學習的運動。

如水戶藩。在那個時期,他們積極致力於海防,並努力地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在高薪聘請的荷蘭學者們的幫助下,製鐵所、硝石製作所,較現代的炮台,都陸續地湧現了出來。

在薩摩藩,則在熱心於近代科學的第十一代藩主島津齊彬的親自主持和關心下,從天保時期開始的十幾年間,就不僅引進了反射爐、煉鐵爐,鑄炮等技術,農器具製作所、硝子製作所、蒸汽鐵工機械所和其他一些比較現代或者接近現代的工廠,同樣也如雨後春筍般的相繼建成。

除此之外,很有學者氣息的政治家島津齊彬,甚至還開始了積極地進行照相技術和電信機的實驗,以及對化學物進行分析和應用等方麵的探索。

在長州、肥前、築前、宇和島等其它諸藩也是一樣,藩主們大力獎勵“蘭學”紛紛設置蘭學的學所,積極地引進荷蘭技術,購進軍艦,不僅對藩內的武士們進行蘭式的科學練。還興建工廠,鑄槍炮,建造自己的洋式船隻等。

而且,由於封建的日本幕藩的階級基礎是武士,武士們雖然可以在政治上對全民進行統治,但在經濟上,統治權則完全交給了一個個的批發商。依靠這些城個批發商的勢力,日本商品流通的觸角不僅可以伸入到農村中去,還能夠遍及農村的每一個角落。

在這一點上,封建時代的中國王朝,則要自歎不如。

因為,在中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製的階級基礎,是官僚地主階級。

所以,無論是政治統治,還是經濟統治,統統地都要由地主階級來包辦。城市中的商品批發商們,固然也許會把他們的勢力擴大至農村,但是,他們沒有在農村實現全覆蓋的基礎。

所以,過去的中國,雖然從來都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但在經濟上,尤其是商品的流通上麵,卻從來就沒有形成過一個在全國真正能做到統一的商品流通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