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淩汛
徐清走至門下省,敲門入內,一掃堂內諸人,乃是左右尚書仆射裴寂、簫瑀,門下二位侍中高士廉、陳叔達,中書令杜如晦。房玄齡。吏部尚書封德彝、禮部尚書唐儉、工部尚書武士彠和其他幾位尚書,還有司禮監太監,各部侍郎,禦史台禦史大夫,皆坐於門下省大堂。左右尚書仆射和門下侍中,東西兩麵坐,其他諸官,則是一並坐在下麵。
徐清推門進去,眾官員也是看過了,看眼神,可能是以為有急報送來。一般來說,各地的奏折先送至六部,六部侍郎則組織左右丞進行審閱,把瑣事處理掉,把需要動腦子的給尚書。而六部尚書選擇一部分批了。當然他選擇的肯定是小事,而較為大的事情,則會上陳給門下省審議。門下省審議,第二日便召集眾官員,將事情擺給諸尚書一起商討,有時候皇帝會親臨,有時候派個司禮監太監來聽。審出了結果,便讓中書省執筆,擬旨。這旨也並非中書令擬的,而是中書省學士擬旨。等於征文一般,中書省挑出皇帝大概樂意選中的,送去麵見皇上。此時中書省還有一件事,那就是奏折當真多有禮節性的話,往往比所要說的事情還多,中書令則將這些廢話刪去,將重要的事情標出來。
今日下午所議之事,有淩汛、春祭大典等事宜。剛開始議事,徐清便進來了。
裴寂咳了咳道:“徐大人第一次來,想必走錯了路,快坐下吧?”裴寂主動給徐清掃去尷尬,其他官員則開始打量起了徐清,而禦史台那邊的人,則是閉目養神起來。上一次禦史攻訐徐清,結果被李淵直接貶黜四人,如今,禦史台已經成了老實人。
徐清抱了聲歉:“諸位大人,小子晚來一步,還請海涵。”
高侍中麵無表情,拿起一本奏折道:“徐大人坐下吧,大家說說,這淩汛在即,當做些什麽?”
此時,一個青袍官員啟稟道:“高大人,下官乃黃渠河監許國,時日來,黃河冰凍未解,但冰層以薄,若不加準備,必將有淩汛。”
黃河九曲,維度有高有低,維度低之上遊者,若先解凍,則比導致維度高之下遊堵塞,如此一來,既有可能決堤,釀成大禍。此時,眾官員都出口說辦法,但見都是尋常年所用之法,如人工鑿開下遊河麵之冰。此法隨時成例,但每年朝廷為此耗費之錢糧,也是巨萬,故而此時,戶部尚書看了看身後一人,竟然是連雪趕來的大同刺史。大同,處在高緯度之下遊。
此時他道:“去年突厥來犯,下官治下,也是重早侵略,民窮而兵疲。而這鑿冰之法。非得動用數萬百姓,以今之情況,實在難恒,求大宰另想辦法。”此時徐清才發現,堂內除了六部之常伯,還有剛剛趕來的各地刺史。
大同刺史此語,贏得了他身後好幾個官員的讚同。
不鑿冰,便會有洪災之險,可鑿冰,官府又拿不出錢來,強製百姓去苦役吧,又恐激起民變。大同本就是毗鄰邊界的地方,若有民變,則是萬死之道,故而幾個刺史不遠千裏而來,就是為了求中樞給一個良方。而換句話說,就是讓朝廷撥錢。
如今大唐初定,又有邊患,哪裏拿得出許多錢?戶部的人說什麽不肯在平時的河工例錢之中多加一文錢。議來議去,門下省大堂吵得不可開交,可徐清,則垂頭閉目,養神起來。此時,裴寂也是看見了徐清滿不在乎的樣子,給門下省陳叔達示意了一下。陳叔達立即出聲,製止了眾人的吵鬧,然後道:“諸位,徐清在滄州之時,甚是有政績,不如聽他說幾句。”
旁邊的官員捅了捅徐清,徐清猛然醒來:“嗯?啊,哦哦哦,散會了啊?”
“哎哎哎,徐大人,太宰請你說一說,如何治理這淩汛,”
徐清一愣說道:“怎麽還在議論淩汛,不是按照往年成法便可了嗎?”
有官員再次提醒道:“今年不同,突厥人不久來襲擾過,百姓沒錢沒糧,不願意幹活兒。”
徐清嚷嚷道:“突厥侵犯又不是一年兩年了,往常侵犯,怎麽不見哭窮?不過是錢嘛,官府沒錢,那些世家大族難道還沒錢?借錢不就完了嗎?”
官員們也知道世家有錢,突厥來犯的時候,他們可以躲在深山自建的寨樓,有家丁族人護佑,故而免疫了大部分兵火。但此時,這門下省頓時嘩然,議論紛紛道,今日徐大人沒睡醒了。官府怎麽可以向百姓借錢,豈不是笑話?
裴寂再次咳嗽幾聲,然後道:“徐大人,不如說說你的辦法。”
徐清此時站起來道:“世家大族有錢有糧,官府沒錢沒糧,沒錢的問有錢的借不是天經地義嗎?難道還為了麵子等死不成?放心吧,世家大族的糧食放在手裏隻有爛,官府向其借舊米,答應秋收之後,還新米,更可以許諾利錢。”
在場官員聽之,沉思起來,這時,徐清繼續道 :“朝廷下撥十萬兩,若全用在河工上,那就隻有十萬兩。若是用來當做利錢,那能有多少錢?可以有數百萬之多啊!若能借到這筆錢,然後再以工代賑,將這些工錢支付給百姓,百姓自然願意鑿冰疏通河流。”
“百萬之巨,通河還不夠?剩下的錢,還可以用來修繕城牆,養練軍士,甚至當做預備倉好好儲存起來。若是突厥來犯,便可留一絲存糧,好撐過兵災啊。剩下的錢,還可以貸款給農民,作為種子錢,帶秋收抽取一成道兩成的利錢,用作官府支度。”
“如此,百姓渡過了難關,官府有錢修路修城牆養軍士,世家大族也得了利,雖然微薄,但數量龐大,大家都高興嘛。”徐清一邊說,一邊踱步,堂內官員便隨著他而轉動眼神,隻聽見徐清又道:“諸位大人,小子之語不過提議罷了,若是說得不對,還請海涵。”
這時,一聲冷哼,有人沉聲道:“當然說得不對,官府豈可與民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