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頭痛
著書立言,那可是千古文人夢想,古往今來,莫不是如此,君不見後世什麽名人之類的,找槍手寫了幾篇狗屁文章,就堂而皇之的出書立傳,附庸風雅,相對,還是古代的知識分子,臉皮不夠厚,很有自知之明,最多是在心裏想想,不敢付諸實施,免得淪為笑柄。
然而,韓瑞巧舌如簧,隨意鼓動,三個佐丞就忍受不了這種**,就是遲疑了幾秒鍾,立即點頭答應,心花怒放,興致勃勃,甘之如飴的開始整理收集資料,不要說衙門了,甚至連家門,也沒有回去。
就是他們的家人,找到將作監,托人向閻立本求情,才有剛才的言語,不過聽到韓瑞的解釋,閻立本恍然大悟,勉強按捺心動的感覺,猶豫說道:“這樣做,怕有不妥。”
“能有什麽不妥?”韓瑞說道:“時間倉促,我讓他們編著個簡單點的,舟船製造流程,兵械打造技術,宅第建築的基本方法,等等,抽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又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工藝,匯成了圖譜,印刷幾百上千本,分發給作坊裏的匠人學徒,讓他們學習研究,豈不是比他們自己摸索更快。”
閻立本心中狂震,臉上掠過一抹紅潮,有幾分激動說道:“那麽書冊圖譜的署名……”
“他們編輯的,自然留他們的名字。”韓瑞毫不在意,輕笑道:“如果,哪個巧匠,願意獻出自己的獨門絕技,那麽也可以標明出來,說不定幾百年後,隨著圖冊的流傳,被人供奉為祖師爺呢。”
魯班就是很好的例子,技藝名滿天下,後世匠師,不管手藝是不是一脈相承得來,都視之為開山鼻祖,如果那些匠人學徒,是在書本傳承手藝的,就好比文人書生在書裏汲取知識,將孔子、孟子等人奉為先賢的道理差不多,也會將三個佐丞奉為恩師之流,要是再過千百年,其他手藝傳承斷了,就剩下這本圖譜傳下,那麽稱之為祖師爺,也不是沒有可能。
難怪,三個家夥心甘情願的為韓瑞驅使,原來是存了這樣的心思。
有點淡淡的妒嫉,閻立本喃聲說道:“真是便宜他們了。”
韓瑞輕聲道:“這算什麽,可惜時機不成熟,不然,編攥本百科全書……”
“什麽?”閻立德沒聽清楚。
韓瑞微笑道:“若是有機會,將天下園林建築、陶瓷舟船、絲綢錦絹、丹青筆墨,造紙印刷,耕田播種,鎦金鍍銀……這些工藝全部匯集起來,編著成書,閻少監覺得如何?”
閻立本眼神複雜,有些佩服,又有些感歎,良久,低聲道:“難怪兄長常說你才智異於常人,還真是敢想啊。”
“空想而已。”韓瑞笑了笑,無奈說道:“沒有朝廷的支持,三五十年的積累,很難辦到,注定是海市蜃樓,可望可不可及。”
“這可是留名青史,功在千秋的大事,時間再長,也可以接受。”閻立本突然站了起來,來回度步,激動說道:“符節,你寫個折子,闡述此事,我幫你遞呈陛下。”
“沒用的。”韓瑞輕歎,有些不忍心打擊閻立本。
“為何?”
還能為什麽,輕視唄,現在,已經不是西漢那時,農田種得好,就可以當官的時代了,韓瑞苦笑說道:“閻少監,你覺得,朝中大臣,會同意為了區區的‘賤技’勞師動眾?”
閻立本愕然,隨之臉上盡是挫敗的神色,的確,不可能。
“若是閻少監有心,不妨從現在開始,慢慢的積累,相信以後,總有人會完成這個宏偉的目標。”韓瑞勸慰道:“或許,那是千百年以後的事情,但是基石卻是現在造就的,所謂前人栽樹,後人遮蔭,就像我們現在感恩先賢,後人也會感激我們現在的積累。”
閻立本沉吟了片刻,沮喪的神色消失,神情振奮說道:“沒錯,就是這個道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把監內官吏匠師招集起來,大家齊心合力……”
“鐺,鐺,鐺~~”
不等閻立本說出自己的打算,皇城方向,突然傳來陣陣洪鍾的聲音,可謂是震耳欲聾,傳送百裏,回音不絕。
韓瑞是個小年青,在長安城居住不久,而且對於古代禮製,不怎麽熟悉,自然不清楚,鍾聲的含義,閻立本卻是不同,聽到鍾聲,臉色突變,驚顫道:“出大事了。”
“大事,什麽大事。”韓瑞不明所以。
“符節,快……皇城……”
閻立本沒空解釋,一把拉住韓瑞,直接奔向門外,將作監中的官員,也是急切的神色,匆匆忙忙的,出了監門,連車馬也不坐了,疾步小跑向皇城奔去。
隻是朱雀大街之隔,一千多步的直線距離,片刻功夫,就來到了城門,守門的軍衛也明白事情重大,更加不敢怠慢,仔細認真檢查官員的身份,這才放行通過。
進了皇城,還是不得停步,喘了口氣,韓瑞悄聲問道:“閻少監,這是怎麽回事?”
“不知道,鍾聲九響,那是召集群臣的信號,好多年沒有響過了。”閻立本臉上也是茫然不解之色,低聲道:“上次,是貞觀四年,大破突厥的捷報傳來……現在,難道是大軍平了吐穀渾,不至於那麽快吧。”
韓瑞也覺得不可能,望了眼前方,高聳入雲的禁宮,突然想到,難道是……
一邊猜測,一邊疾行,不久之後,來到太極殿前,承天門之前,這裏已經聚集了兩三千文武官員,或是麵無表情,沉默不語,或是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不一而足。
就在這時,隻聽吱呀的聲音,承天大門中開,出來了個寺人,見到他的著裝打扮,眾人心頭大震,反應靈敏之人,立時明白怎麽回事。
額頭綁著白布,身穿麻衣的寺人,眼睛紅紅的,滴盈淚水,嚎啕的叫道:“陛下口諭,上皇殯天,文武百官,進宮祭奠……”
“上皇……”
一陣沉默,那些白發蒼蒼的老者,老淚縱橫,悲傷痛泣,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其他官員,紛紛效仿,低頭默哀。
算下時間,直到現在已經已經有九年了,而今離世,或許也是種解脫,韓瑞低頭,莫名感慨輕歎,看來有個好兒子,也不見得是福呀。
在寺人的引領下,文武官員,慢慢的向禁宮走去,來到太安宮,垂拱殿前,李唐皇室的主要成員,全部在場,除了還在繈褓之中的嬰孩之外,連能剛學會走路的三歲小兒都來了,一律披麻戴孝,伏跪殿下,哭哭啼啼,悲戚落淚。
不過,這些應該是普通的皇室成員,長孫皇後、永嘉公主、李承乾之類的,嬪妃,皇子,公主、駙馬,不見人影,應該是在殿裏守喪,畢竟就算是宗室,也有親疏之分,自然之理。
旁邊,文武百官非常自覺,列隊到寺人的手中,接過白布條,係在手腕上,然後在禮官的指引下,按照級別大小,或是在草坪,或是在走廊,跽坐悼念。
當然,像長孫無忌、房玄齡之流,早就在李世民的召喚下,直接進到垂拱殿中,商量李淵的身後之事,普通百姓逝世,少不了隆重厚葬,更加不用說皇帝,即使是前任皇帝駕崩,那個場麵,用鋪天蓋地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過了許久,滿麵肅穆的房玄齡走了出來,攤開手中錦帛,沉聲誦道:“上皇遺詔,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製,以日易月,園陵製度,務從儉約。”
眾人稱諾,禮拜,隨之,房玄齡繼續公布,群臣商議的結果,上諡曰大武皇帝,廟號為高祖,頒布天下,舉國皆喪,禁婚樂三月……
之後,直到日落,諸如韓瑞之類的小卒子,也就沒有他們什麽事情了,紛紛退去,至於三品以上王公貴族,就要留下來,敲定上皇的葬禮,這可是件複雜細致的事情,不能有絲毫的馬虎,而且又不能拖延,晚上就要製定方案,明天開始實行。
這些是皇帝與大臣的事情,與韓瑞沒有關係,照常回家,從街頭巷尾的情況來看,上皇殯天的消息,也傳揚開來,城中不再熱鬧,家家戶戶懸掛白布,路上行人的笑容收斂,連說話的聲音也變得輕小,連同長安城的空氣,也多了幾分壓抑。
這是古代封建習俗,韓瑞談不上有多麽反感,當然,對於李淵的逝世,也不見得會有多麽傷心難過,又沒有受到李淵的恩惠,甚至連話都沒有說過,能有什麽感覺,恐怕朝中大部分的官員都是這樣的心態。
反正千百年之後,就是一杯黃土,韓瑞輕輕嘟喃,策馬輕行歸去。
與此同時,太安宮之中的大臣,也開始犯難起來,葬禮儀式之類的好辦,有現成的規定,直接搬來套用就行,但是陵墓的問題,就沒有辦法了,要知道以前的皇帝,即位之初就營造陵墓,短者十餘歲乃成,長者需五十年才建成。
但是李淵是開國皇帝,登基之後,一心撲在天下之事上,無心顧及自己的陵墓,畢竟在武德七年的時候,才算是天下太平,沒有時間考慮這個問題,等到有時間的時候,就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即位,才當上皇帝,就說要給李淵修建陵墓,想不讓人誤會也難,自然決口不提,現在,就輪到大臣們頭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