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十三章 意外的人
站在殿首的李顯根本沒想到賀蘭敏之會當殿向他發難,一下子反應不過來,愣在了那裏。他是料到自己這位表兄對他越來越看不順眼,此前有過幾次小的口舌之爭,但沒想到在沒有任何的征兆之下,會當殿向他發難,要知道幾次口舌之爭隻是因不大不小的事,並無實際利害衝突,讓他懵了。
而賀蘭敏之話剛說完,丘神勣馬上站出來,對陳易的奏議表示了附議,認為太子如此處理戶部吳姓郎中所提奏議,實在是欠妥當。丘神勣站出來後,又有幾次不同級別的官員先後站出來,表達了相似的意思,那就是李顯的才能與經驗不足以代皇帝和皇後處理國事,需要再磨礪一番才可以做事,央求皇後武則天,收回太子代為處理朝事的權力,以免出現亂事,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禍害天下百姓。
看到先後多人站出來就賀蘭敏之所指責的事表示了附議,而且這些都是被武則天引為親信的人物,許多官員已經明白了怎麽一回事,這根本就是武則天針對太子李顯做出的舉措,目的就是在氣勢上將李顯打倒,讓這位原本表現懦弱的太子殿下自己放棄參與朝事的打算,這件事的本質問題就是皇後娘娘與太子李顯之間有了矛盾和衝突,相似有情況在以往,李弘當太子時候已經發生過了。在明白了事兒後,許多人都擔心朝堂上再起風波,一些人受到責難,包括太子李顯,甚至會危及到李顯這位太子哥的位置。大唐的太子命運都是多桀的,聽話的李顯就表示了一次願意替父皇和母後分擔朝事,在其他人眼中代表孝義的動作,就被武則天不容了,那以後的事會如何發展,誰也無法預料了。
站出來力挺李顯的大臣當然有。大多為東宮屬官,他們認為李顯的處置雖然不是很妥當,但也無大錯,強迫百姓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本就是件值得商榷的事。太子年幼,又從無處置朝事的經驗,剛開始處置朝事。有紕漏也屬正常,反正最後還有天後娘娘把關,不至於釀成大錯,隻要再給太子以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一定會有長進。成為合格的儲君人選的。
眾臣一通吵鬧,朝堂上亂成一窩粥,但殿上的武則天卻沒有任何的表態,更沒有對李顯表示不滿,但深知自己母親性子的李顯已經被嚇壞了,如今是冬末春初,李顯額頭及身上竟然全是汗了。看到殿內一些大臣就他的事在爭吵,再也忍不住站了出來,在殿下跪倒,向武則天認錯,表示在這件事上他是錯了,沒有去想過更多,以為如今天下大安,糧食充足。不需要再大範圍推廣什麽水稻的種植及稻麥種植技術,特別是以往極少種植水稻的江淮。
那個批複意見也不全是他的,是綜合了幾個人的意見才批複的,主要是這幾個人長於北方,習慣了麥食,不喜歡吃稻米,因此反對在北方推廣種植水稻。認為應該加大冬、春小麥的種植,所以才說動李顯,反對這個提議。而李顯認為不應該強迫百姓做什麽,田地裏種植什麽應該由他們自己做主。免得惹起民怨。原以為會得一向標榜親政愛民的母後讚賞,卻沒想到捅出如此大的漏子,李顯是做夢也沒想到,賀蘭敏之會揪著這件事,在朝會上指責他。
這段時間代為批閱了不少奏本,可以說大多都是斟酌再三他才給出意見的,並且問詢多人的看法,幾十份奏本批閱下來再交給武則天複閱後,並沒被指責,即使被賀蘭敏之拿出來說的這份,武則天複閱後也沒表示什麽,今日引起這麽大的風波,李顯是非常的意外。他也明白了,賀蘭敏之站出來指責,以此份奏折所批閱的事指責他,純粹隻是找個借口,想剝奪他參與朝事的權力。誰都知道,這份奏本並未批返,也就是意見可以修改的,即使他所批意見是完全錯的,也沒太大的影響,隻要糾正過來就行了,但要是有人拿這件事“炒作”,指責他無處事能力,那醉翁之意就完全不是酒的問題了。
李顯也隻想了一會就明白過來,這是母後不滿他插足朝事,而對他的警告,他如何敢不站出來表態,在認了錯,表示自己確實欠缺處理朝事的能力後,他也馬上向武則天請求,因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敢再替父皇和母後批閱奏本,以後他要多看,多聽,多學習,待母後覺得他有能力了,再來代為處理朝事。李顯也為自己錯誤的決定差點讓母後所做讓天下百姓能全吃的飽,吃的好舉措泡湯的行為表示了多次的自責,並央請母後責罰。
李顯如此的知趣,甚至讓那些替他說話的大臣不要再說了,這讓殿上的武則天很是驚異,她原本以為李顯不會退讓,至少在她表示意見之前不會自我認錯,主動提出來不再插手朝事,朝堂上的爭論會再持續一陣,在這件引頭的事起了後,還要再有一些更深層次的事,也就是李顯更多處理朝事不恰當的事揭露出來,李顯才會主動認錯並放棄插手朝事,卻是沒想到,事兒剛起了個頭,李顯就這樣表示了。在為自己這個兒子“懂事”感到慶幸的同時,也有為這件事可能就此停歇,不能再鬧大點而遺憾。不能再鬧大點,李顯站出來表示自願放棄插手朝事了,那樣就不會有更多的大臣站出來堅持,堅持要給李顯監國處事的機會,也就沒有了她趁機打擊了批人,免掉一些官員的機會。
李顯的主動認錯及請辭處事的權力不隻讓武則天吃驚,也讓許多大臣意外,原本想站出來,一力為李顯請命的人也猶豫了,在幾位大臣站出來,陳述了幾句,但被李顯阻止後,再沒有人站出來堅持。太子自己都如此表示,不願意為父皇和母後添亂了,甚至還斥責為他請命的人,那其他人還跟著堅持做什麽?一直不露聲色站著看熱鬧,沒打算出來表態支持還是反對李顯插手朝事的陳易,也很意外事情的發展竟然是這樣,隻能說李顯太知趣了,也可以說這位一直表現的乖寶寶樣的太子害怕自己遭到武則天的懲罰,他太了解自己的母親了。
事兒這樣也好,朝堂上乍起的風波可以說隨著李顯主動的認錯、請辭及他阻止大臣為他的爭辯而告結束,無論是想為李顯爭辯的人,還是賀蘭敏之等想再給李顯下“絆子”的人,都不甘心地退了下去。武則天也趁機“阻止”了大臣們的爭論,表示這件事她會遵照太子自己的意思辦的,但太子是一國之儲君,以後一定會讓他插手朝事,積蓄治國經驗,經驗總是慢慢積累出來的,讓眾臣都不要擔心。
賀蘭敏之在朝會上表現的近乎“飛揚跋扈”,卻是讓不少人吃驚,特別是裴行儉這樣老謀深算的人。陳易當然也擔心,他害怕某一天賀蘭敏之當殿向他發難。雖然他們是至親的婿舅關係,但在權力麵前,所有親情的偽裝都可以撕去的,誰也不知道利益衝突之下對方會做什麽,從這段時間賀蘭敏之對他表現的不滿意上來看,陳易覺得不久的以後,他與賀蘭敏之之間的衝突會多起來,也會激烈起來,甚至發生根本性的衝突也有可能。賀蘭敏之的野心不小,這在這幾年中陳易已經略知一二了,他要做足對他這位大舅兄的提防,很多時候,至親的人給予的打擊是最致命的,陳易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情況,不願意看到自己遭遇那樣的厄運,為了家人,為了自己,他要開始做準備。
意外的事接著而來,就在朝會的第二天,陳易在處完事了後趁機從官衙中開溜,找了一理由回到自己的府中,想一個人躲到書房裏好好想一下昨天的事兒,做一下周密安排之時,管家陳忠領著一個陌生人匆匆進了來,直接到書房找他了。
一看此人的打扮陳易就認出來是宮中的宦官,他沒敢怠慢,將此人迎進了屋。這個人麵孔很生,陳易覺得他應該沒見過,認不出此宦官是哪處宮殿中的人,他也判斷不出來是什麽人派來找他的。不過此人卻沒什麽客套,直接說了有個陳易相熟的人約請,讓陳易移駕一見。
陳易聽了此人的話後稍想了下,也沒拒絕,更沒有任何的問詢,在稍稍吩咐了一下陳忠後,就帶著幾名隨從跟著來人來到了約會地,一叫鳳客來的酒樓。
這是一個裝飾風格清悠,但食客並不是很多的酒樓,又過了正午用餐的時候,稍顯得清靜。抵達酒樓後,陳易跟著引路的小二上到二樓,進到一個外麵有多人守著的包廂內。在進到包廂內,看清裏麵候他的人是誰後,不禁吃了一驚,約請他出來說話的並不是他預料中的人,而他根本沒想到的人物。
在此等候的竟然是一個女人--太子妃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