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娃她娘一行被“昆侖秘境界靈”強行安排去越階挑戰“茅山派”和“閭山派”高手,隻好虛心請教。

“閭山”,傳說是在閩江之底,而凡人卻看不見,唯獨精通“閭山正法”且道行高深的道士和“有道緣”的心善之人才能看到。這說明“閭山派”的山門有“法陣結界”保護,非“同道”得到允許後才能進入,否則算入侵。

“閭山派”又稱“閭山道”、“閭山教”等,最早源於魏晉南北朝的“許遜信仰”,屬於閩越故地的原始宗教。

後來,“閭山派”不斷吸收與融合道教派係中“淨明道”、“靈寶派”等諸派係的宗教形式,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福建為中心向外發展的一個派係,是中國道教重要流派,在後世凡間某些玄幻小說中被稱為“河間派”。

早期的“許遜信仰”,實際上是“江南巫係”中之“閩越巫法”,供奉“閭山九郎”、“臨水三夫人”(陳靖姑、林九娘、李三娘)、張覓娘等所謂“諸神”。“閭山派”教法形態至今仍保留了許多閩越故地原始巫術的特征。

“閭山派”和“淨明忠孝道”所信仰的“神靈”相同,兩個道派都尊奉“許真君”(許遜)為“祖師”。所唯一不一樣的是,“忠孝道”是以道德倫理為主,屬於“儒門孔教”;而“閭山派”則以符咒、法術為主,屬於“邪道”。

“閭山派”道士為散居道士,每個道士都有自己的“法壇”。“法壇”名稱來源分為兩種:一種是“世襲製”的“法壇”,例如“天威法壇”、“威靈法壇”、“通應法壇”等等。另一種是“自立法壇”,即拜師學藝圓滿,通過“傳度儀式”封“壇號”,自立“法壇”。“閭山派”道士分為“紅頭法師”和“黑頭法師”,在有些地方也叫“烏頭法師”。

“紅頭法師”主要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祖師,並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三奶派”,又稱“紅頭法師”。“紅頭法師”主要以驅邪收妖,消災解厄,押煞納福等吉祥法事為日常活動內容。

“黑頭法師”即“烏頭發師”則以超度亡靈等法事為主要活動內容,主要供奉“法主公”,並以黑頭巾作為派係之標記,以喪禮法事、超渡驅邪等見長,在民間被稱為“法主公派”。

另外,“閭山派”還有一支係專職小法,供奉佛教“臨濟宗高僧普庵”法師,因此又被稱為“普庵派”了。

“閭山教”道壇的“法服”情況很特別。以“夫人教”為代表性的“巫法師公”,其“法服”(法袍)最突出的特征是頭係“法巾”即“紅布”,也可披於項背,紮“神額”(皮製或稱神額),上身穿綠襖(或便衣),下身著長裙或短裙(紫裙、紅色或蘭色),跣足或紮草鞋、布鞋,是一種女巫裝束。

在“閭山派”中,男性法師多不穿鞋,而以“巫師”形象出現,隻有女性法師才會可以將就穿鞋。與之相比,作為其專職小法派的“普庵教”的“武教師公”,則習慣身穿戲曲之馬甲和戰裙,而非和尚的僧袍、袈裟。

“閭山派”的法術,通常以強硬的霸道法術為主,在鬥法時本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思想,原則上不管是針對妖魔、鬼魂還是同道對手,都是極具殺傷力模式,其強硬程度和“茅山派”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閭山派”行法的方式看,所用的“法訣”和“咒語”幾乎都是攻擊性的,所踏“罡步”也體現了“閭山派”的霸道之法。“閭山派”的霸道之法,如:上刀山、下火海、登雲樓(用三張、五張、七張、九張,甚至更多八仙桌壘迭,不用任何東西加固,而道士在頂層翩翩起舞,行罡布法。)、下油鍋等都是“閭山派”獨有。

“閭山法脈”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原始巫教”,且每位有“官職”的“閭山法師”,都有“隨身兵馬”和“鎮壇兵馬”。這些所謂“兵馬法師”可以自己召喚,也可以由師父賜予,當然也可奏請“天曹司院”給予分兵撥將。

“閭山兵馬”可以劃分為“天仙兵馬”、“地仙兵馬”、“人仙兵馬”三種。“閭山”在職能上能統管三界兵馬,故稱“三界五營兵馬”。有傳承的“閭山法壇”,還設有另外幾營的兵馬,但涉及到門派機密而不能公開披露。

“閭山法師”在“行法做醮”時,視不同的事情,會派遣不同的“兵馬”,扶助“法師行法”,以保“法事周全”及後續護佑。而“行法做醮”在有些地方被叫做“蛇鬼打齋”,即“鬼司佬”(法師)焚香燒紙,掐訣念咒做法。

“天仙兵馬”,顧名思義,是來自於“天曹司院”撥給的“兵馬”,即“符兵”、“紙馬”,可以通過“閭山奏職”獲得;“地仙兵馬”,又叫“靈界兵馬”、“陰界兵馬”,也就是“鬼司佬”(法師)們用來招鬼和禦鬼的常用手段。

“陰兵”易召也易損,容易充當炮灰,隻要有稍許能力(法力)的修行者(修真者),在夜間做了某“科儀”(法事)都可以召到。這與東洋島國修真界中“陰陽道”、“陰陽寮”、“忍者”或“隱者”們操控“式神”相似。

但是,召喚“陰兵”有風險,若召來“小鬼”還好辦,但萬一召來“鬼王”,而自身修行不夠又無法駕馭,就會出現嚴重反噬:身體、氣色、健康、運勢等各個方麵都會出問題,若是供養不當,那問題就會更嚴重。

“人仙兵馬”,是“壇上係統”傳下來的兵馬,包括師父給的“兵馬”。還有一種也可算作靈界兵馬的猖兵。

已知的“猖兵”就有最少三十三個分類,包括因山川靈氣匯聚某處孕育而成的精靈(精怪、妖怪),沒有走歪道、修成正果的精怪等。這些“猖兵”未必如“式神”般被抽魂煉魄封印到符紙中,而是臨時召喚而來。

道教所說的“猖兵”乃一些道士私人收招的妖魔、鬼怪、精靈等“助手”,被降服後願意隨道士修煉道法。

天、地、人三界兵馬不是單獨的體係,可以按照職能來細分兵種。比如在行法時,有攻城拔寨的、掃**妖魔的、偵探事物的、偵查地形的等等。這種職能劃分,跟中國古代的軍事機構很相似,故稱“兵馬”。

“閭山法壇”年初時要舉行“收兵科”,即讓“將士歸營”,布置陣營。此外,年底要行“分年科”,即“賞兵犒將”,犒賞三軍五營,為兵馬放假。實際上,這很像“扶桑神道教”徒們將“式神”進行“祭祀”,當“祀神”供奉。

每年公事畢,為感謝辛苦一年的“三界兵馬”,隨身“神靈”、“護法”、“玄師”,以及壇上的“祖師”都要有所表示。“閭山法師”會用不同的“科儀”與“咒語”在年底進行“賞兵犒將”,給兵馬分發“軍費”(焚香祭拜)。

關於“兵馬”的“犒賞”,因各地風俗不一,導致貢品也不盡相同。有用“大米”的,也有用“草料”的,還有最常見的水果、糕點、鮮花、寶珠等,但最主要的是要備“甲馬”,即特殊“符紙”,乃“甲兵”和“馬匹”統稱。

但是,“甲馬”卻不是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僅僅特殊“剪紙”或幹脆就是“符紙”而已。據《清稗類鈔·物品類》記載,“甲馬”也叫“紙馬”,是一種畫有“神像”、用於祭神的“紙”,又名“紙馬”或“甲馬紙”,類似“紙錢”。

而年底休假的“兵馬”,拿著“軍營”分發的“軍餉”,有的去看望仍在世的親人,也有回“天庭”訪友,或者四處遊曆以增強修行。這就相當於其他門派的“同道中人”或有些家底的“散修”們在可以培養自己的“靈寵”。

“閭山派”法師們在做“科儀”(法事)時常念咒語為:”摘錄有“此酒化為洋江大海水,此果化為須彌山、此肉化為楊州都殺市、菜蔬化為迭如盤......錢財化為七保大錢山、軍糧化為千萬擔、馬料化為千萬石……”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