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娃她娘通過小女兒“催沒弟”來操控三具“鬼仙分身”給自己創造了無窮財富後,打算繼續搶劫。

“咯咯,發了!發財了!發大財了!”娃她娘一邊掂量著手中的兩顆三尺長的“老鼠牙齒”,一邊撫摸著一條六尺長的“老鼠尾巴”,忍不住地將精神力滲透其中,仔細查看裏麵堆積如山的各種靈材、靈藥和靈石。

這些有“靈氣”之物對“修真者”都有大用,因為無論是煉丹、煉器、製符、布陣、靈植、仙釀、調禽、馴獸,還是像妖獸、妖禽一邊直接煉化吸收,在不考慮副作用的情況下,都能使功力大增,何止價值連城?

不過,那些數量更加龐大的金、銀、財、寶、銅、鐵、錫、鉛等礦產和金屬雖對“修真者”基本無用,但在凡間卻很有價值,因為金、銀、財、寶能被當做一般等價物在市麵上自由流通,充當著“貨幣”角色。

而相比較於“金銀財寶”,那些數量也更加龐大的銅、鐵、錫、鉛等卻是朝廷和民間急需之物,比如銅、鐵可以用來製造農具、武器,尤其是槍炮,而錫可以製造飾品,鉛與銅則是製造銃炮彈丸主要材料。

此外,娃她娘還收獲了“硫磺”和“硝石”,畢竟“硫磺”是製造“硫酸”的主要原料,“硝石”是製造“硝酸”的主要原料。盡管當時的“黑火藥”產量不大且主要依靠“硫磺”與“硝石”,世人卻不知而“硫酸”與“硝酸”更有用!

因為“硫酸”是“工業之母”,可用於後世的化肥、冶金、石油、機械、醫藥、洗滌、化纖、塑料、塗料、軍事、核能、航天等工業領域,而“硝酸”則是“工業催化劑”,可以製造炸藥、農藥、燃料、氮肥、銨鹽等。

不過,在明朝時期,近代自然科學才在西方剛剛萌芽,並未形成體係和門類,即便是西方人所製造的“黑火藥”,也是從阿拉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那裏學來的“煉金術”,卻不知此乃源自玄門道教的“煉丹術”。

當然了,在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提到了“濕法冶金術”,即“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此乃曠工開采銅礦時,發現“曾青”(氯化銅溶液)濺到“鑿子”、“鐵錘”、“鐵鍬”或“鶴嘴鋤”上時,很快出現“鍍銅”。

這種現象在化學上叫做“置換反應”,即化學性質更加活潑的金屬,在遇到化學性質不如自己活潑的“鹽溶液”時,因兩種金屬原子最外層電子發生得失而產生化學反應,由性質更活潑的金屬置換出另一種金屬。

但沈括不是近代化學家,當然不明白這是發生在微觀世界中的“鹽類”依靠溶液而實現的“分子重組”。可是,比沈括早存在幾千年的原始人卻能根據生活經驗而冶煉金屬,讓人類從“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

這說明以“凡人”為代表的人類具有高度智慧,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物種之一,在某些方麵並不亞於“妖獸”、“妖禽”、“鬼物”和不少精怪,就連人類中的“修真者”也不敢過於小覷“凡人”,盡管“凡人”壽命短暫。

原始人先學會了使用工具來狩獵,後學會利用火來驅趕猛獸和烤製食物。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原始人類會製造的工具越來越多,而且在清理群居洞窟裏的火堆灰燼或燒紙陶器時,竟意外發現金屬存在。

而在所有“金屬”中,古人類用的最多的卻是“銅”,因其重要性遠超金、銀、鋼、鐵、錫、鉛、水銀,即便到了唐宋以後的“火器”開始普及,而工匠們發現用“銅”來鑄造的“火炮”性能比“鐵炮”更優良且不易炸膛!

尤其是配合“黑火藥”使用時,“銅炮”因“延展性”比“鐵炮”更強,於是成了宋軍、元軍、明軍火藥武器中的主宰,導致民間對“銅”的需求量大增。盡管“鐵炮”更輕便且射程更遠,但因性能和質量不過關,用的少。

於是,在這次的資源大掠奪中,朱由校與朱由檢哥倆似乎除了金、銀、財、寶外,最關心的便是銅、鐵、硫磺、硝石的數量了,畢竟銅鐵可以用來鑄造兵器,而硫磺與硝石則用來製造火藥,但銅最重要!

因為鋼鐵打造的“冷兵器”在戰爭中的威力遠不如銅鑄的“銃炮”來的威力強大,而同時期的西洋火器也基本上都是銅鑄的,比如西班牙人的“子母銃”、葡萄牙人的“弗朗機”、荷蘭人的“紅夷大炮”無一列外為銅鑄。

至於鋼槍、鐵炮的推廣與普及,那至少還得再等兩個世紀後,待烈性炸藥出現和煉鋼技術成熟時才有的。因此,當時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對銅礦及其重視。雖說銅鐵不如金銀貴重,但其適用性遠超金銀!

原始人們經過深入的了解和嚐試後,慢慢掌握了冶金技術,並順利製造出了各種金屬物品,尤其是製造出了“黃銅”,並在此基礎上製造出“青銅”,極大提高了生存能力,使自己從石器時代進化到了青銅時代。

東方古國使用銅的曆史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們就已經發現並開始使用銅金屬。

在甘肅省馬家窯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青銅刀”。後經過專業的儀器檢測和分析,這把刀大約是西元前3000年左右的產物,距今5000年了。這說明中國的“青銅文化”至少有5000年曆史,可謂源遠流長!

無論是四川省的“三星堆遺址”,還是在中原地區出土的夏、商、周三代繁複青銅器,都說明古代中國掌握了高超的青銅冶煉和製造技術,但在科技極不發達古代,古人是用什麽辦法尋找到深埋地下的銅礦?

在後世唐代楊筠鬆的《撼龍經》中曾有言“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若有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找礦和“盜墓”差不多,在缺乏各種先進探查儀器的古代,古人隻能靠眼睛來辨別礦脈所在。

山水地形的好壞,跟銅礦沒多少關係,古人尋找銅礦,並非看地形,而是看地上的是否生長某植物?

早在數千年前,善於總結經驗的古人就發現一個詭異現象,銅礦富集的地方往往都會出現一種花瓣顏色多為藍色或紫紅色的奇特植物,且但凡此種植物生長密集的地方,其地下必定有富銅礦,此乃經驗了。

最後,古人發現,這樣的規律屢試不爽。是故,這種花草也被命名為“銅草花”。因此,古人尋找銅礦時,就會走遍漫山遍野,到處尋找這種花草,而一旦找到之後,便會嚐試著在其下方土壤中開始挖坑了。

光是找到銅礦的大概位置還不行,還要探查銅礦具體地點,而古代機械不發達,全靠人工開采,如果選錯礦井,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發生塌陷事故。這就要求古人必須不停地試錯,並且總結出經驗教訓。

在後世科技發達的社會裏,人們開采礦產資源時都會用測繪工具,在電腦上搭建3D模型,十分方便。

但古人沒有先進的測繪儀器,而地下到底什麽情況?誰也不知道,故隻能一點一點挖掘並摸索而已。

為了提高開采銅礦的效率,古人會先選多個不同的開挖點,然後向下挖一到兩丈,如果還見不到銅礦石,便立馬放棄這個坑洞。如果發現了銅礦石,便以此為基點,向四周擴展,完全靠人工開采銅礦冶金。

因為古代銅礦開采十分困難且產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在夏、商、周時期,每一件青銅器都是地位的象征,而沒有地位的普通人根本沒有資格和足夠的財富鑄造青銅器。當然了,當時銅很珍貴,被稱為“金”。

除了開采銅礦,古人還總結出了許多礦產的知識,比如春秋時期齊國的丞相管仲在自己所著的《管子·地數篇》中便有記載:“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相傳,這是軒轅黃帝和大臣伯高的一段對話,說明早春秋時期,人們就很擅長找礦了。

凡人祖先的智慧讓後人望塵莫及,即便後世凡間科技非常發達,但這並不代表後世凡人就畢古代凡人聰明太多,隻不過全靠“科技”的力量而已。但是,“科技”畢竟是“外道”,無法納入“修真體係”,不談也罷。

當然了,黑袍跣足**和花袍佝僂老者使用“旁門左道”召喚出無數僵屍、“兵馬”等鬼怪來找礦,采礦,冶金的效率遠非後世依靠“科技”支撐起來的“冶金工業”能比,畢竟雙方的效率不在一個層次,故不必討論。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