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催沒弟給徒弟們安排“任務”,要發展國內經濟並接回“九兵”,關鍵是要努力搞錢並訓練新軍。

其實,自唐朝中期以來,東南沿海就有許多中國人“下南洋”謀生,就好比後世的“出漠北”、“闖關東”、“走西口”一樣,都是為了謀生而已,畢竟世道艱難,生活困苦,若繼續安土重遷,不想餓死,隻有造反!

在後世東南亞一帶的印尼群島之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加裏曼丹島)上麵,都有大量華人聚居在港口附近經商或務農,久而久之久形成了一個個海外華人社交圈子,尤其是南宋以後步伐驟然加快。

印尼群島上的土著居民在西元7世紀就開始形成了多個封建國家,其中實力最強大的是以爪窪島為核心的“三佛齊王國”,其統治範圍也包括鄰近的蘇門答臘島。三佛齊信仰佛教,並積極與古代中國開展貿易,還曾向唐、宋兩朝稱臣。因此,古代在漢文典籍的記載中,“三佛齊”便是印尼群島曆史上最早的國家了。

與中原王朝不一樣的是,“三佛齊王國”的統治方式比較鬆散,再加上地廣人稀,到處都是未開發的土地。因此,“三佛齊”境內就有不少華人定居,又以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舊港(巨港)的華人最為集中了。

這些來自廣東、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區的華人,既沒有與當地土著融合,也未受到當地宗教的影響,並且他們延續著祖先的語言和文化,在很多地方甚至保留著“傳女不傳子”的習俗,至今還能在當地見到。

馬六甲現存的一口“三寶井”,相傳是鄭和下西洋時特地為當地華人挖的,以解決當地華人用水困難。

從西元12世紀開始,信仰印度教的“滿者伯夷王國”取代了“三佛齊”的地位,而到西元13世紀末,“三佛齊”還被迫放棄了爪窪島,並退守蘇門答臘島東部。然而,當地華人並沒有參與當地土著政權之間的鬥爭。

因此,為了避免卷入戰亂,當地華人也紛紛結社自保,並有了一定的武裝力量。可是,由於隔著廣闊的海域,印尼群島上的王國更替似乎和古代中國沒有什麽關聯,畢竟山高皇帝遠,沒空管那海外蠻荒地。

可事實上,“滿者伯夷王國”的崛起,卻受到了中原王朝的直接影響,因為元朝曾派兵遠征過爪窪島。

以騎兵起家的蒙古人不僅征服了力所能及範圍內的陸地,在入主中原後,也對海外也充滿了興趣。除了兩次未能成功的對日本遠征之外,也曾向東南亞諸國遣使並要求臣服,同時還“郭守敬”等人測繪南海。

緬甸、暹羅(泰國)等國都順從了元朝,越南雖然進行了有力抵抗,但仍被迫向元朝稱臣,隻有爪窪島上的“滿者伯夷王國”是例外,不但沒有順從,更在元朝使臣臉上刺青,大大羞辱了蒙古人的大元朝廷。

據元朝史書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在西元1291年出動數萬兵馬,乘坐1000餘艘戰船登上了爪窪島。元朝遠征軍憑借裝備優勢,很輕鬆地取得戰鬥勝利,然後扶植新一任國王,用武力迫使滿者伯夷成為藩屬國。

可是,當元軍主力剛一撤走,那新國王便翻臉不認人,馬上起兵趕走了人數不多的元朝駐軍。由於元朝很快陷入衰落和內亂,再也無力組織起如此強大的海軍,不得不暫時停止了對東南亞的經營。這讓“滿者伯夷”和“安南”(越南)一樣,表麵上對元朝稱臣納貢,實際上卻獲得了完全的獨立,不把宗主放在眼裏。

盡管後世不少史學家對元朝遠征軍的規模表示過懷疑,但遠征爪哇一事,仍然證明元朝已經擁有了亞洲東部最強大的海軍,由此產生的造船技術和遠航技術,為後來明朝前期的鄭和下西洋奠定了良好基礎。

至於“宣尉司”,其是從東北女真族建立“金國”後才開始出現的,但大規模普及則要到元朝才終於實現。

由於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其行政結構與唐、宋都有很大不同,在地方行政設置上,雖然“行省”相當於後世的“省”、“自治區”,“州”相當於“地級市”,但在這兩者間硬生生插入了一個所謂“宣慰司”來管理“軍政”。

元朝一共設立了60個“宣慰司”,有點類似後世的“軍區”。每個“宣慰司”下轄幾個州,主要起到聯結、溝通上下兩級行政單位的作用,有點像“傳聲筒”,本身並不具備完整的行政職能,到清朝時被歸為“土司”。

明朝取代元朝後,地方行政設置又一次發生大變更,“行省”變成“布政司”、“州”變成“府”,內地的“宣慰司”全撤銷並換成“督指揮使司”,但隻在西南邊陲仍予以適當保留。朱元璋和朱棣都設立過多個“宣慰司”。

其實,“宣慰司”並不是一個固定稱謂,因為明朝史書也有“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等名稱,它們的實際職能基本相同。從“宣慰”兩字可以看出,“宣慰司”的職責,是代表皇帝及朝廷傳達政令、撫慰百姓。

“宣慰司”的行政長官叫“宣慰使”或“宣撫使”,由當地土司擔任並世襲,而朝廷一般不駐軍、不收稅,也不幹涉其內部事務。可見,“宣慰司”是明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羈縻機構”,與唐朝的“都護府”有很大不同。

但是,“各宣慰使”的交替必須得到朝廷的冊封賜印,否則不能生效,並且朝廷有權任命新的宣慰使。因此,明朝的“各宣慰司”仍然被認為是明朝疆域,哪怕是設立在南陽諸島和中南半島的“宣慰司”也是官府。

比如,西元1444年,明朝將西南邊陲各“宣慰司”整合為“三宣六慰”。“三宣”指南甸、幹崖、隴川,三個宣撫司,“六慰”指是車裏、緬甸、木邦、八百大甸、孟養、老撾,六個“宣慰司”,都超出後世的國界線了。

“三宣六慰”全部位於明朝西南陸地邊疆,對鞏固邊陲安全及穩定起到了很大作用。而遠在南洋之濱的“舊港宣慰司”,則體現出來的則是,明朝乃至整個古代中國經略海外屬地的“巔峰時刻”,很值得後人敬仰。

但是,以爪哇島為核心的“滿者伯夷”王國在打敗了少量的元朝駐軍後就信心大振,於是不斷攻擊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王國殘餘勢力,並最終在西元1397年將其徹底滅亡。

不過,“滿者伯夷”王國並沒有在蘇門答臘島建立起穩固統治,因為島上因戰爭而陷入一片混亂,並且當地的華人紛紛湧向舊港(巨港)避難。而元末明初的戰亂使更多華人下南洋,使舊港等地的華人數量大增。於是,一些華人武裝力量趁勢而起。他們亦商亦盜,擁有不弱的海上武力,實際控製著舊港。

這些海外華人勢力與“滿者伯夷”王國時和時戰,實際上已經與獨立的王國無異,最多表麵稱一下臣。

後來,隨著大批阿拉伯商人和移民來到印尼群島,伊斯蘭教也開始傳播開來,而以商業為主的舊港華人也受到了影響,比如舊港一支華人武裝力量的首領“施進卿”就信仰了伊斯蘭教,成為是一名“回教徒”。

不過,明朝在永樂皇帝朱棣的鐵腕治理下,國力進入了鼎盛期。於是,為了向海外萬邦宣示大明已經取代蒙元成為中華正朔,以及弘揚大明的繁榮昌盛,從西元1405年6月起,明成祖朱棣便派遣“三保馬太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這裏的“西洋”是指“南洋”以西的“印度洋””,但後來的遠航卻穿過“大西洋”到達了美洲。

鄭和的船隊有240多艘船隻,不僅配備了2.7萬名水手和士兵,還滿載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用來賞賜和貿易。據現代考證,鄭和船隊中最大船隻的排水量達到2000-3000噸,創下中國及世界古代航海史之最,而歐洲大航海時代所用的遠洋船普遍隻有幾百噸排水量,技術上相當於中國唐朝前的水平。

雖然鄭和船隊的規模空前龐大,但仍需要中途補給淡水和食物,最好的補給站正是散布在南洋各處的華人聚居區,而“舊港”便是其中之一。因“舊港”正好處於航線的關鍵位置且地方寬闊,適合設立“宣慰司”。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