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崇禎帝為了能盡快解決北方邊患,決定在先重開“西廠”和“內行廠”,並壟斷全國“金融機構”。

在這一時空,崇禎帝朱由檢盡管已成了“修真者”,本應該修仙問道,長生不老,對凡塵俗世少些執著才對,但作為朱家子孫兼一國之君,卻時刻擔憂著百姓生死與國家存亡,於是很重視老祖宗的“發家史”。

眾所周知,洪武帝朱元璋乃明朝開國之君,與崇禎帝朱由校這個明朝亡國之君雖然都想通過勵精圖治來治理好天下百姓,但時名不同,結局不同。不過,自從朱由檢被“逆天改命”後,倒想學老祖宗朱八八。

有人說朱元璋的小名叫“朱八八”,也有人說朱元璋生於農曆八月八日,故又名“朱重八”,但實際上“重”隻是“家族排輩”,而“朱重八”並非生於陰曆八月八,而是生於元文宗天曆元年(西元1328年)農曆九月十八。

這一年他的父親朱五四四十八歲,母親陳氏四十三歲,父母倆的年歲相加為九十一歲,並非八十八!

不過,因為在元朝時期,沒有官職在身的普通百姓,尤其是社會等級低下且沒有什麽文化的“漢人”和“南人”百姓多是按照市井禮俗起名,多用自己的生日、父母年歲、生日疊加或家族排行來取一“俚俗”之名。

《蔡氏家譜》上說:“元朝有製度,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隻能以兄弟間的排行和自己出生時父母的歲數相加為名”。是故,明初功臣“開平王”常遇春的曾祖名為“四三”,祖父名“重五”,父親名“六六”;“東甌王”湯和的曾祖名叫“五一”,祖父名“六一”,父親名“七一”,都是以數字為名。故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歲相加,那麽,他的名字就應該叫“九一”,若以父母年齡相加或出生的日期命名,即按出生的日期命名,那也得叫“一八”,而非“八八”或“重八”!這說明朱元璋的名字很傳統。

實際上,“朱重八”這個名字中的“重”是家族“字輩”,因為他有四個堂兄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三個胞兄分別叫“重四”、“重六”、“重七”,而他的年紀最小,所以就叫“重八”,即全名叫“朱重八”。

《明朝小史》中的“太祖自敘朱氏世德之碑”有記:“先伯娶劉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於)盱眙,重五公生(於)鍾離。

先考君娶徐氏,泗州人,長重四公生(於)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生(於)五河,某其季也,生遷鍾離後戊辰年。先伯考有孫六人,兵興以來,相繼浸沒。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大都督。重六、重七俱絕嗣。”這說明朱元璋的家庭出生確實極其低微,在中國曆史上所有開國之君裏,算是真正的“草根”。

朱重八從乞丐混到和尚,再從和尚混成乞丐,但最終通過參加農民起義而成功逆襲成為開國君主,並且還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他那一套嚴厲打擊土豪劣紳的“嚴刑峻法”並嚴懲貪官汙吏,是因為他有大智慧。

朱重八的這種“大智慧”叫做“政治家”,遠超他“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他的“政治智慧”是解決了中國幾千年來“皇權不下鄉”的政治難題,因為她重新設計了一套能成功越過官僚階級並有中央直接掌控各個地方人口、耕地、牲畜、財產等重要治理資料的政治製度。需要做到這一切,可不是普通帝王所能。

但想要改變幾千年來“皇權不下鄉”的難題,不僅需要有專門的“技術團隊”,而且還需要時間來磨。於是,從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開始,朱重八就撥款設立“國子監”,開始大力培養清貧家子弟為“貢生”。

“國子監”存在的價值,就是建立了一個隻聽命於皇帝本人的政治勢力,並且這個“國子監”在設立之初就定位於服務社會底層百姓,也就是學成後被派到縣鄉以下裏、甲等村級單位宣傳《大誥》以弘揚“法治”。

這幾乎算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唯一能與之相比的恐怕就是戰國時期的所謂“商鞅變法”了。根據曆朝曆代的教訓,皇權想要下鄉,首先就會遭到朝中大臣和各地鄉紳富豪、地主權貴和地方官僚的反對,因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若沒有利益糾葛,誰會心甘情願替你辦事?故曰“山高皇帝遠”。

不過,朱重八將自己曾經當和尚和叫花子的“韌性”展現出來,用了一個“磨”字訣,憑借自己親手培養的眾多“貢生”以宣傳普法方式成功實現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並將全國“戶貼”匯集完成,親手交給朱元璋。

“戶貼”就相當於後世的“戶籍登記”,是摸清整個王朝人口記錄的準確資料。盡管在此過程中,有不少地方勢力本著“強龍不壓地頭蛇”的曆史傳統驅逐“貢生”進駐鄉村並妨礙朱元璋進行“人口普查”,但並不妨礙朱元璋以“刁民造反”為借口,調動軍隊(錦衣衛)對其進行血腥鎮壓,因此才讓各地大小地主、官僚恐懼。

因此,在“特務機關”監督下,這“戶貼”製度被嚴格落實並立即執行,甚至能精確到采集資料的第一手經辦人的姓名、籍貫、生日、家庭狀況等信息,堪比後世的“全國人口大普查數據”,真實性與有效性很高。

等這“戶貼”製度在全國各地實行得差不多時,朱元璋看著來自全國“戶籍匯總”,心中有數後顯得異常開心,便開始決定下一步行動,便是建立“黃冊”。而“黃冊”的基本單元是“圖”,老朱規定一百戶人為“一圖”。

“一圖”之內的“十戶人家”編為“一甲”,從中選出一戶來成為“甲首”。“一百戶”就有十個“甲首”,再派一個“裏長”負責管理這十個“甲”,直接向縣衙門匯報情況。因此,這種按“圖”劃分的管理製度就叫“裏甲製度”。

為了將這個“裏甲製度”完整地嚴格執行下去,朱元璋依舊采取了一個“磨”字訣,打算利用時間換空間,並首先在浙江湖州地區實行,然後又在東南各省推行,待東南各省基本普及後,又強製在全國各省推行。

“裏甲製度”的毒辣之處在於,一來它越過了“封建官僚”階層,使用“技術官員”比如“貢生”、“舉人”等直接在鄉村基層以普及法治來管理老百姓,讓底層百姓獲得了“民告官”的權力,並使得皇權延伸到了基層。

二來就是它分化了基層的“勢力結構”,讓地方官僚、鄉紳地主難以形成“豪強集團”進而形成“封建軍閥”割據局麵。同時,朱元璋巧施手段,讓各股勢力之間為了迎合“皇權”而互相爭鬥得你死我活,製造內卷。

是故,“裏甲製度”的成功,極大節約了朝廷的行政成本開支,再配合“錦衣衛”等“廠衛特務機關”無處不在,便能牢牢掌控基層百姓的言論自由,挖掘和崩潰基層的各種“地頭蛇”勢力,放在曆朝曆代無人能及!

當比“裏甲製度”更厲害的是“黃冊”的發行。“黃冊”其實就是明朝的“戶籍登記製度”,每一冊裏都登記載有這“裏”當中的一百戶人家的基本情況,比如人口數量、性別年齡、財產狀況等,因為手冊封頁必須為“黃頁”,故曰“黃冊”。此外,朝廷規定,“黃冊”必須每十年重新核定一次,也就相當於後世的“人口大普查”。

通過重新審定“黃冊”,便可將從新、舊兩本黃冊中登記的各項數據得知這十年來,每家每戶的詳細情況,比如新增數額、減少數額、現有數額、數額變化原因等項目,為朝廷管理治下人口節約成本並提高效率。與此同時,明朝官府規定,凡是行醫、賣藥、卜卦、算命之人隻能在本鄉活動,否則算違法須治罪。

至於普通農民,官府規定其平日裏隻能在本“圖”百戶人家所在的“一裏”之內活動,出入作息不能越階,否則算違法,須得治罪。官府規定,每戶農民家裏有幾口人並從事什麽職業,鄰裏之間須都得清楚知道,否則治罪。也就是說當官府詢問一戶農民的鄰居家的基本情況時,若答不上來,則按照奸細處理給治罪!

這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的“保甲法”之翻版,但朱元璋覺得還不滿意,因為他知道無論是百官還是百姓,都害怕皇帝老子清楚其手中掌握多少土地、田畝,但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必須得清楚知道天下田畝,而不必忌諱太多,畢竟以前的“土地製度”都是先由百姓們自己來申報,然後是地方官員來審核存檔。

但問題就來了,農民們主動申報的田地究竟是肥沃還是貧瘠?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究竟是何人何時來申報?對此,別說是皇帝不知道,就連當地的官員也不清楚。可是問題出現在哪裏呢?這就有門道了。

首先,丈量土地是一門“技術活兒”,全靠人力丈量,涉及到各種數學圖形的麵積計算方法。同時,還有幹旱地區、鹽堿地如何折算成水澆田?這就決定了能丈量土地的人才不多,而且非常耗費人力和物力。

其次,一個縣的地方官員人數有限,不可能挨家挨戶地去農民家裏逐一審核。因此,如果若讓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子弄清楚這些事情,那基層的官僚隊伍就沒有多少利用價值了,故各級官僚階層都抵觸此事。

這就是說,在申報土地和各自財產方麵,無論是農民、地主還是地方官員,甚至退休後頤養天年的“官宦世家”們對此也同樣抵觸,於是互相包庇,弄虛作假,就是不想讓皇帝老子清除自己有多少土地和財產。

所以,全天下到底有多少耕地,老百姓和官宦們家裏有多少財產,曆朝曆代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子們還真不知道,這就造成了各地官員們上報和上繳給朝廷的稅款和實際收入之間有明顯差距,避免不了。

殊不知,無論是從農民、地主等家裏收取的賦稅,還是從罰沒有罪之臣家產以充公所得到的收入,隻有一個大概,沒有具體數字。但朱元璋為了繼續發兵征伐北元,就得花很多錢,所以必須掌握精確數字。

於是,朱元璋心想,既然搞“黃冊”已經算是有了成功的案例,那為何不將全國官員們的財產一律登記呢?果不其然,在“皇權”高壓和“錦衣衛”執行下,一本本詳細登記了各地官員們財產的“魚鱗冊”就出現了。

“魚鱗冊”就是古代的“財產公示製度”,上麵記載了官員們有多少錢?多少土地?多少房產?多少財產?多少妻妾、下人、奴婢?讓人一看就一目了然。不過,朱元璋在推行此製度時麵臨重重阻力,用磨字訣。

到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一大批“國子監”的血緣陸續畢業了。於是,朱元璋就讓這些學員們去基層辦事,與各地“糧長”(糧站的站長)合作,為朱元璋精確統計各地糧食收成,已盡力做好匯報工作。

這就成功繞開了官僚階級和地方勢力。但誰也沒想到,在如此“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朱元璋還是耐住性子,決定先在“兩浙”和“兩京”率先推行。這就是說朱元璋雖然相信食物吃到嘴裏才最安全,但隻要還沒咽下去,就總會擔心有人會來搶奪。或許這就是朱重八當年做遊方和尚與乞丐沿街乞討時練出來的基本功。

不過,這時的朱元璋卻等不及了,因為他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享年71歲,因為“魚鱗冊”還沒普及呢!

不過,由於“戶貼”的普及和“黃冊”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也未以後“魚鱗冊”在全國推廣奠定了基礎。正因如此,才讓明太宗朱棣奪得皇位後能一邊繼續北伐蒙古,一邊派遣鄭和下西洋。這說明朱重八在治理國家方麵很有政治智慧,這才讓其第四兒子朱棣最終與他老爹一樣“武功蓋世”,敢稱宗道祖,是為“明成祖”了!

這就是崇禎帝朱由檢現在要學習的治國方略。不過,朱由檢決定在此基礎上進行改動,那便是允許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們持“戶貼”的拓印(複印件)作為“照身帖”(身份證)通行全國,可以自由選擇進官辦工場打工,也可以選擇為民間商賈賣力,甚至還允許青壯年男人們去邊疆服役做“雇傭軍”,或貸款下海經商。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