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古代日本通過對外貿易獲得財富和“火器”製造技術,但因成本過高且射速太慢,不盡人意。

在這種情況下,怎麽把“鐵炮”的威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就成為了全日本所有諸侯(“大名”)們該深度思考的問題了,因為“鐵炮”雖然製造成本很高且射速很慢,但其射程和威力遠超弓弩,很有潛力可挖。

事實上,關於提升早期“火器”戰鬥力的思考,在作為“火藥”發明國的古代中國,早就已展開了。還在沐英征“麓川”的戰役中,以及此後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於謙指揮“北京保衛戰”的過程中,均采用了輪流射擊的戰術,明顯提升“火器”的戰鬥力。同時,明軍也總結出了一套綜合運用冷、燙兵器相互配合的戰術。

在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6月28日的“長筱合戰役”中,織田信長則成為了日本曆史上首次運用這種“三段式”射擊戰術的人,而對手則是當時享譽日本的“武田騎兵隊”。這是日本步兵打騎兵的一場經典戰役。

在“武田騎兵隊”出現之前,日本各地軍閥對騎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這一方麵是由於作為島國的日本缺乏優良馬種,同時日本也缺乏適合騎兵大規模機動衝鋒的大麵積平原開闊地,因此日本古代少騎兵。

另外,訓練一支成熟的騎兵部隊需要花費高額的費用,而日本“戰國大名”們的轄地,大者不過相當於中國明朝的一個縣、小者相當於一個鄉村。因此,對他們而言,訓練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騎兵部隊幾乎是無法承受的沉重負擔,就算強行配給每個“大名”幾百上千匹戰馬,估計也無足夠的錢財去買飼料供養。

直到“日本戰國時代”,有“甲斐之虎”威名的“武田信玄”憑借“甲斐金山”,才成功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擊聞名的騎兵部隊。同時,這支部隊以中國《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的理念作為自己的作戰方針,從此打著“風林火山”之旗的“武田騎兵隊”,成為令其他“大名”聞之色變的存在。

織田信長為了最大程度削弱“武田騎兵隊”的戰鬥力,在抵達預設戰場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自己的士兵修建防馬柵欄,以防“武田騎兵隊”的衝鋒或迂回。此時,老天也幫了信長的忙,因為連日的陰雨天氣有效地遮掩了修建防禦工事的動靜。而三天後,一套龐大而完備的“拒馬工事”便出現在了“設樂原”的丘陵上。

這整套工事沿河岸修築而成,且每隔一定距離就設一道門供己方軍隊出擊用。而作為對手的“武田勝賴”對織田信長的戰前準備一無所知,他將武田軍分為三翼:左路由山縣昌景率領騎兵瘋狂攻擊德川一方,右路則是馬場信春所部騎兵,中路為內藤昌豐的騎兵部隊,分別攻擊佐久間信盛和瀧川一益的部隊。

“武田軍”的猛將傾巢而出,如山一般壓來。織田一方在略做抵抗之後,便退到防馬柵欄後。此時,防馬柵欄後突然響起了“鐵炮”聲,在連續不斷的“鐵炮”射擊下,施展不了衝鋒優勢的“武田騎兵”紛紛倒下了。

“武田軍”的第一波衝擊失敗。盡管在第一波衝鋒中吃了虧,但“武田勝賴”卻既不打算退兵,也沒修改戰術,而是集中兵力再次進行衝鋒。問題就在於“設樂原”的地形以及信長的防禦策略限製了騎兵優勢發揮。

所以,“武田軍”隻是單純依靠愚蠢的硬攻進行衝鋒,而且衝鋒很難獲得效果。第二波小山田信茂和武田逍遙軒在信長的柵欄和“三段擊”麵前同樣一無所獲。第三波攻擊由小幡信貞領導他的“赤備軍”進行衝鋒,但隨後,小幡信貞卻被流彈擊中而戰死沙場。如此一來,“武田軍”的士氣遭到極大衝擊,開始軍心不穩。

但是,“武田軍”很快便又發起了第四波騎兵衝鋒,則是由武田信豐率領的“黑武者”。稍後的第五波騎兵衝鋒則由馬場信春再次率領……“武田軍”就是這樣一波接一波瘋狂地進行著“自殺式衝鋒”。

就在武田執著於衝擊信長陣地的時候,鷲之巢山的武田軍陣地卻出現了一股濃煙,原本勝賴將部分兵力留在鷲之巢山監視長筱城,但信長卻秘密派酒井忠次配合長筱城端了這個據點。這個據點的失陷,是對“武田軍”士氣的又一次打擊。此時,戰況已到了膠著階段,而瘋狂的“武田軍”硬是突破了兩道“拒馬柵欄”。

這得益於馬場信春、內藤昌豐等猛將的實力。雖然武田勝賴下達的是傻瓜式命令,但這群虎將愣是把傻瓜式命令給打出了不錯的效果,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了!

此時,“拒馬柵欄”和“鐵炮”(倭銃)已不是戰場中起決定性的因素,因“武田軍”和織田軍混戰在一起,雙方拚的是士氣和意誌力,而信長再次投入柴田勝家、羽柴秀吉、丹羽長秀三支隊伍加入戰團一起混戰。

山縣昌景則從側翼殺入,卻被德川手下的本多忠勝發現。於是,本多忠勝立刻指揮“鐵炮隊”將這名叱吒風雲的猛將擊斃。山縣昌景的落馬,使武田軍一陣驚愕,他們連日作戰,加上數次瘋狂自殺性的衝鋒,無論是體力還是精神,早已到了極限。而猛將山縣昌景的死,則是給了他們在精神上最後的一次重擊!

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的“武田軍”頓時陷入了崩潰,向鳳來寺方向逃走。在混戰中,小幡信貞、真田昌輝、真田信綱等數十名武將倒在了“設樂原”。信長發起了追擊行動,並在途中將內藤昌豐殺死。而馬場信春為了掩護武田勝賴率領殘兵撤退,主動率部突入敵陣後戰死當場。

“長筱之戰”不僅在日本戰爭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甚至在世界戰爭史上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它標誌著新的“火藥武器”相應戰術已開始取代中世紀的舊式“騎兵戰術”。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鐵炮”就已經克服了其固有的缺陷。事實上,在“長筱之戰”中,織田信長的勝利並非單純依賴“鐵炮”,而是憑借“鐵炮”與“三段擊”戰術、“拒馬柵欄”的結合才得以實現的。

例如,在“長筱之戰”兩年後的明朝萬曆五年(西元1577年)9月23日,上杉謙信就在“手取川”之戰中擊敗了由柴田勝家率領的織田家的“鐵炮部隊”。由此可見,此時的“鐵炮”(倭銃)還不是一種具備決定性意義的“新式武器”,而更多需要與戰術、地形等因素相結合,才能發揮出其實際應有的戰鬥力。

然而,不論“鐵炮”的缺陷如何嚴重,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改變了古代日本傳統的作戰模式。隨著“鐵炮”的傳入,使原本的步兵(“足輕”)更為受人重視。“足輕”原本是失地農民,被臨時征召雇傭所組成。

在“鐵炮”傳入後,其逐漸向正規化和職業化轉型,且各地“大名”們都先後裝備起了“鐵炮足輕”、“長槍足輕”、“弓箭足輕”,並探索他們與騎兵的配合之道,並且也去的了相當大的成就,至少戰力比朝鮮軍強。

等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的“朝鮮戰爭”爆發時,昔日連“火藥”為何物都尚不知曉的日本,已然成為了一個“火器強國”,其軍事實力至少能碾壓周邊的朝鮮和琉球,若無明朝親自派兵參戰,朝鮮恐怕早已被滅國。

爆發於明朝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的“壬辰倭亂”,一開始就讓“火器”成為了戰場上的主角,但沒過多久就被平定。接著,日本兵依仗先進的“鐵炮”,僅用兩個月就從韓國的釜山一路打到了朝鮮的平壤。

在明朝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的“平壤之戰”中,日軍用“鐵炮”輕鬆射殺城牆上的李朝守軍,因為李朝守軍使用的弓弩射程遠不及日軍的“鐵炮”,於是,日軍輕取平壤後,繼續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推進。

第二年的2月8日,赴朝抗倭的明軍發起了“平壤戰役”。在戰鬥中,日軍在城牆上做“土壁”,並多穿射孔,用“鐵炮”從射孔向外發射彈丸,令明軍傷亡慘重。當時,明軍的“火繩槍”在射程上不及日軍的“倭銃”。

然而,明軍在“重型火器上”占據絕對優勢。於是,明將李如鬆便調集了120門“將軍炮”與20門“虎蹲炮”對日軍展開持續炮轟。由於“鐵炮”(倭銃)到底不是真正“大炮”的對手,因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沒法比。

最終,在“火炮”助攻下,明軍實現了對日軍在火力上的完全壓製。例如,在李朝的官方史書《李朝實錄》中,就有明軍“火炮”對日本“鐵炮”的記載,並對明朝火炮的戰鬥力有這樣一番描述:“倭銃之聲雖四麵俱發,而聲聲各聞;但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響徹天地、山嶽皆動......”

事實上,並不存在明朝中後期的“火器”水平落後於日本之說,隻是當時明朝和日本各自的火器發展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雖然明軍在“單兵火器”的生產技術和戰術應用上的確已不及日本,這主要是因為明軍和日軍各自的作戰環境和長期敵人不同所致。明軍麵對的是北方遊牧騎兵入侵,日軍則是國內軍閥混戰。

由於日本的國土麵積和人口數量遠不如明朝,因此,在“戰國時代”的日本,其國內湧現出六十六路不同的諸侯(大名)勢力割據混戰,可想而知,每個地方軍閥的地盤能有多大?犯得上發展重型“火炮”麽?

事實上,日本的“戰國時代”盡管打得火熱,但總的來看,其戰爭規模相對有限,因此極為強調單兵作戰技能。是故,由“火繩槍”改進而來的“倭銃”等“單兵火器”自然成為適合於日本戰國大名混戰的神兵利器。

然而,相比之下,明軍更擅長於集團衝鋒,並在與北方遊牧騎兵大部隊交戰時尋求更大範圍的殺傷性武器。因此,明軍在“火器”研發方麵側重於發展“火炮”等重型火器,同時也發展出“水雷”、“地雷”等炸彈。

明朝“戚家軍”裝備的“虎蹲炮”長二尺、重量達三十六斤,可發射五錢重的鉛彈。相比之下,日軍的“鐵炮”隻能發射二錢重的鉛彈,很顯然日本所謂的“鐵炮”其實就是放大版的“火繩槍”而已,還並沒達到真正意義上所謂“炮”的級別。相比於明軍傳統的“虎蹲炮”而言,日本的“鐵炮”(倭銃)威力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了。

此外,到了明朝後期,明軍在引進了“西洋火器”的基礎上,仿製並改進而成的“佛郎機”、“紅夷大炮”等“重型火炮”的威力就更為突出了,而日本在這方麵則始終未製造出真正意義上的“火炮”,直到“明治維新”。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