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祠祭大澤倏忽南臨 第一章 守正
冬天的氣息已降臨長安城,歲榮歲枯像王朝更替原本是很正常的事;隻是冥冥之中有天意規則主宰著這一切,有如太陽不偏北就沒有冬天。
關中沒有北方那麽寒冷,卻也是雪大風緊,除了東西兩市各坊多關門閉戶,街麵沒有往昔那麽喧囂熱鬧。宮室侯宅的豪華建築上翹的屋頂上,一些美麗的裝飾也被積雪覆蓋若隱若現,百姓家的牆頭也不知是多少次這樣堆上白雪,這座古老的城市有許多年代已久的老房子,正是如此才是穩固的特征。這些年政|局動**,甚至宮闈之內都不隻一次發生兵變武鬥,但沒有一次對長安城造成過毀滅性的打擊,它依然矗立在關中平原也喻示著這個時代的元氣未損。
除了北部的薛崇訓的軍隊,長安中樞仍然對地方有控製力,所以黑沙城那邊發生的事很快就被國內知曉了。長安城有什麽反應?表麵上和現在的雪景一樣,很寧靜。
市井民間的安靜實屬正常,因為這種事兒在謠言廣泛流傳起來之前,一般的臣民是沒地兒知道的,很多人壓根要沒聽說。貴族大臣以及有些背景的士族最先聞訊,他們的消息途徑更多,不過大家都保持著沉默,鮮有人在公眾場合說這事,寂靜的氣氛讓人們心驚。
不過在平靜的掩蓋下,難以避免有人關起門說這事兒。長壽坊這邊就有一家子在內屋悄悄議論,屋門外還有個家奴把風,這光景顯得神神秘秘的。
這家姓崔,祖籍滑州,家主卻隻是京城的小京官,沒什麽實權。滑州姓崔的近年來最輝煌的一家其實是崔日用家官至黃門侍郎,可惜崔日用不慎與薛崇訓結怨矛盾漸漸加深,最後已完全落敗到了抄家滅門的地步,從官場士林銷聲匿跡了。
長壽坊這家姓崔的或許往上算還能崔日用沾親帶故,畢竟都是一個地方的一個姓的,但族譜往上查三代不是一家人,在崔日用論罪時也就不能牽連到他們。所以他們現在還好好的,隻是仕途比較黯淡罷了。
家主是個年長的老頭,他正和幾個崔家的男子說話:“作孽者要稱帝稱孤了,當初崔侍郎家受的不白之冤眼下是沒地兒說道理的,你們更別尋思著翻案。大凡這種事隻有等後世子孫來評斷,黑白自有定論。”
下首的人歎息了一氣:“權勢壓人,權勢比公道要大。”
另一個道:“咱們滑州人以後可得低頭做人,誰敢去招事兒論什麽公道!等以後翻案得多少年啊……”
“難道長安食肉者要坐等逆臣篡位?這幫居廟堂高位的就不能有所作為,對得起大唐列祖列宗麽?”
老頭道:“現在這情形,隻要長安朝廷決心拱衛大唐社稷,傳召各邊禁止薛崇訓的人馬通過,勝敗猶未可知也。雖然薛氏手握十數萬精兵,但從北方草原到長安城道路漫長、山川險阻許多,如若各州各鎮層層抵禦,他的人馬也難以短日內進取京師。再者薛崇訓在北邊沒有富庶的地盤根基,無國庫調撥各地錢糧支撐,不用多久軍隊必不戰而亂,垂手可平。”
其他人紛紛點頭附和:“薛崇訓有兵馬在手又如何,咱們大唐豈是單憑區區十幾萬兵馬就能滅國的?若是如此,大唐早已滅亡無數次了!”
老頭麵有鬱色地歎道:“可朝裏能達成一致拒敵關外麽?這回薛崇訓和當初李三郎在東都起事的情況完全不同,當初李三郎的人在宮變之後被清除得差不多了,朝中大臣的站位很明顯決不能讓他入主長安否則自身難保;而現在的薛崇訓在京城黨羽眾多,且不說政事堂劉安等宰相和他一個鼻孔出氣,就是張說竇懷貞等太平黨之流,也和薛崇訓來往密切,程千裏更與之有裙帶關係。中樞掌權者也不是皇帝,而是太平公主,那是薛崇訓的親|娘。這麽一副局麵,你們說怎麽能擰到一塊兒和薛崇訓撕破臉分個勝負高低?朝廷自家亂得一團,故而我認為時局艱難,大唐百年基業在此必然又會遇到一個劫數。”
坐下麵的後輩說道:“社稷之憂,隻因這些年宮闈之亂,天下士人仍心向大唐,薛崇訓沒那麽容易就成事的!”
老頭冷冷道:“話是這麽說,不言武則天之後的士族門閥十去八九,就看現在剩下的這些誰敢站出來主持正義?咱們崔家被薛崇訓打壓成這樣,你覺得咱們現在該站出來迎著風口上書進言?”
後輩們馬上垂手羞愧,不能對答。大夥就算覺得仕途黯淡心情有些壓抑,至少不缺衣食日子過得還不錯,活膩了才去爭那些正義公道。舍生取義……書上這麽說的,讀聖賢書的人又有多少能真正做到?
有人找借口道:“身居高位享受國恩的人不能守正,為何要寒士舍身,我們的能耐也有限,舍身也不一定有用啊。”
“自古邪不勝正,薛氏名不正言不順,怎能為天下之主?”
一個中年人說道:“薛家篡|位先天不足,但薛崇訓本人的武功聲望當今無人能敵,故在他一朝期間恐怕天下沒有恢複社稷的可能,但下一朝就難說,名不正權如何能正?”
老頭道:“薛崇訓的位置也難說,咱們還得拭目以待。”
……那些在家裏私議的人,說話要痛快得多。而朝裏當權者議北方之事,就沒人那樣簡單了。各人心裏自有見解,但言談時都很講究。戶部侍郎劉安的言論便是:“軍中武夫一時衝動鬧出的事兒,定然與晉王無關。諸位可想想,如果此事是晉王的意思,怎麽會發生在單於都護府那麽遠的地方?”
這話乍一聽非常有道理,如果薛崇訓真要利用兵權在手的機會篡位,那麽進入關中平原後才是最佳時機。劉安不愧為宰相之材,不動聲色地為薛崇訓辯白,卻能言之有物;不過他本意隻在轉移視線而已,立場非常明確。其實公卿大臣們根本不需要聽劉安說什麽,就憑了解的劉安的出身就知道這家夥要替誰說話。
此時的廷議在紫宸殿內,在場的除了政事堂宰相朝廷重臣、太平公主,還有當今皇帝李承寧及其生母趙太後(玢哥在位時封的趙淑妃)。皇帝參與國事還真不常見,李承寧又是個沒有爭權鬥爭經驗的單純少年,所以他的生母也坐在旁邊聽著幫他。
當今朝廷的派係脈絡,權力場的明眼人心裏都清楚得很,但大家說話都字正腔圓一臉的大道理,不往深裏想真不好弄明白其中的含義。
劉安說完之後,其他大臣都默然站立,大殿裏的氣氛相當沉悶。太平公主把目光轉到張說那邊道:“中書令也說句話,政事堂如何看待此事?”
張說一臉嚴肅,心下琢磨六個宰相各有心思,我能說什麽?還有其他大臣也不知怎麽個想法。他執禮道:“臣昨日才親眼見到官文,尚未與諸相公詳細商議,更未考察清楚此事確切經過,一時不敢輕言。”
不料這時李守一沒好氣地說:“事情不明擺著,還有什麽不清楚的?甭管晉王的部下是無心還是預謀,龍袍加身成定局,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國沒有兩個君主,事兒出了還天下皆知,晉王能一句無心就能了事的嗎?這裏有一個天子、北方又有一個,此事很清楚,隻能有一個天子!”
眾人麵麵相覷,不過都很佩服李守一那副直言的勁兒,這老小子就那性子,別人比不得。
太平公主便問李守一:“李相公以為誰才應該是唯一的天子?”
趙太後及皇帝李承寧頓時變色,屏住呼吸聽著,隻有太平公主才有那定力此時仍然麵不改色地問話。
李守一拜了幾拜,站直身體坦然道:“你們都不敢說實話,我來說!天下承平四方稱臣,大唐未失德於子民,哪有讓位的道理?現在這事兒不論是放到以前、現在,還是在後世都是一樣的論斷,明明白白。可就是如此明白的道理,諸公卻在廟堂上扯來扯去左顧言他,不就是因為晉王功勞很大權勢中天,得罪不起?”
李守一是有膽識的人,但他能用這種直性子混到現在的地步不是傻子,隨即又說道:“我就不怕得罪晉王,有話直言!告訴諸位,真正想伺機害他的人,絕對不敢站在這裏說公理!而大家都不說公理,也不能讓晉王的事兒就變得名正言順!”
太平公主道:“李相公敢於直言,和往日的魏征一樣是國之良臣。方才李相公言大義,現在你給說說應對之策。”
李守一道:“在其位謀其政,中書令應當上呈應對之策!”
張說沒好氣地看了一眼李守一,說道:“事關重大,不能操|之過急。臣之諫言:慎重處置。若是因朝廷用策不當造成內戰,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卻空談大義又有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