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指:水。火。土。木。金五種基本的物質生活。這五者都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所以,五行所理解的世界,包含著自然與社會兩個方麵,而歸結為社會。五行以社會本位的立場,緊密圍繞人類的功利價值思考世界的本原,求真與求善密不可分地聯為一體。

五行觀念從"人"的角度(主體的角度)思考"物",奠基了中國傳統思想的人本化。倫理化。政治化的根本精神與貶抑純粹理性,崇尚實用價值的根本方向。

"五行"一詞最早見於。據載"夏啟征伐有扈氏,在甘水旁(今陝西戶縣西南)誓師,這就是甘誓。

"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辱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此處"五行"具體何指,沒有言明。但無論如何,"五行"是神聖字眼,是交戰雙方共同承認的不可侮辱的意識形態,以至宣戰者無須對其論證,隻需指出敵對一方違背了它就足夠。依據範文瀾的解釋,"威辱五行"意味依仗威勢,輕視經濟百業,使民眾無法聊生,"五行"基本就是社會產業,物質生活元素,國民生存的命根等意思(參見第五冊)。用五行來煽起公憤,動員戰爭,伸張正義,所以"五行"應是帶有宗教意味的社會基本準則。

的年代相當古遠。曾經引用過的文字,但做,可見墨子相信它產生與嚇初。據今人考證,的產生應不晚於殷商。因此中的古老的"五行"觀念,是很值得考察和研究的。

對"五行"最早做了係統解釋的是中的另一重要篇章-----。因而被認為是五行思維的經典文獻。

據載,周武王*克殷後二年,向殷之遺臣谘詢"天道"。一問一答構成篇的基本內容,今存篇中雜竄有後人的補充。解釋。發揮。但其關於"五行"的部分,則被公認是可靠的。

"洪"就是大,"範"即規範。"洪範"意謂"大*法"。猶今所謂"基本原則"。"疇"即類(漢語中的"範疇"一詞取典於此)。在最高的九類範疇(洪範九疇)中,第一類即是五行,五行堪稱總則。

篇中充分注意到客觀世界的差異性。五行觀念沒有把世界歸結為單一的物質形態,而是歸結為五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基本生活元素(在後來的發展中,這五種物質材料有符號化的趨勢,從而形成別具一格的,多樣化的思維方式---五分法)五行觀念注意到了事物在性質上有"潤"與"炎"的差別,在方位上有"上與下"的差別,在形狀上有"曲與直"的差別,在味道上有"酸。甘。辛"等差別,試圖多側麵地揭示客觀事物在性質,形態,功用,方位等上的千差萬別,試圖全麵反映認識對象及客觀世界的豐富性,這種小心翼翼的直觀性的綜合思維方式,給後來的中國思想家們以深刻的熏陶和影響。篇對五行性能的概括是與實際生活經驗緊密聯係著的。水向低流,所以"水曰潤下",火向上騰,所以"火曰炎上",木可於曲可以直,所以"木曰曲直",金屬經過冶煉加工而來,成型後仍可鍛造變形,所以"金曰從革",土可以生長莊稼,所以"土愛稼檣"。

五行學說從屬性與功能上研究物質形態,這後來成為中國唯物論的基本趨向。直到明清之際,中國的思想家們仍然以古老的五行說為主旨,著眼與物質形態的功能性研究,而不去探索物質的深層內在結構。足見五行觀念對中國唯物論及科學思維方式影響之深。

為什麽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會被歸結為水。火。木。土。金五種元素呢?這取決與早期人類的時間範圍乃至人類生存,生活,生產的根本環境。在這一點上,中國的五行與古印度的"四大:(地。火。風。水)"及古希臘的"四根"(水。火。土。氣)有深刻的相通之處。

水-----生命之源

人類的生存一刻也離不開水,而在遠古時代,人類安全的最大威脅也是水。根據地質考古研究,在"新冰期"後,由於冰雪溶解,全世界許多地方曾普遍遭受過洪水之災。所以,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洪水"的神話和傳說,可見水很早就進入了人類的認識,乃至影響了人類的思想。早期的人類文明大都孕育於大河流域或海洋之濱(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中國。古希臘等)。希臘哲學以"水是始基"為起點,中國的五行思想也首先考慮到的是水。

中國古代以華夏族為中心,長期生活在黃河流域,傳說也遭受過"浩浩滔天"(尚書。堯典)的嚴重洪水災害。所以,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中國古人就開始了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撓的治水鬥爭,成為一個以治水聞名的文明古國。

此外,水井也是中國先民的一大發明(據現有資料,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鑿井的國家)。最初的水井出現在河姆渡文化時期,距今約七千餘年。中原地區普遍出現水井則肯定在五千年前。卦辭雲:"改戶不改井。"足見早在易卦產生的年代,"井"已經成為社會區域組織的核心。水井使人們離開了湖畔河濱,而把生存的空間擴展到廣大的平原地帶,這就有力地促進了原始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的發展。水井原理也深化著人們的"水曰潤下"的觀念。

可知五行思想的產生與治水,掘水,用水的實踐密切相關,是華夏族人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中,對無數次的經驗加以對比概括,而終於悟出的道理。

土-----人類的生存基地

土,是人類生活的立足點。所以土也很早就進入了古希臘,古印度及古代中國思想家的視野和思路。

在早期人類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大地無限崇拜。人們看到,土地廣大無邊,負載萬物,有無窮偉力,同時還能為人類提供用之不竭的生活資源,因而對之充滿敬重,感激之情。然而有時大地也會發怒,地震山裂,房毀人亡,令人畏懼,這構成人類崇拜土地的根本原因。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所以,重土的情形在中國尤為突出。

考古發掘證實,中國農業的曆史不少於八千年。在各個上古遺址中都發掘出大量水稻顆粒。這些都是農業文明的鐵證。農業生產起源於采集經濟,從采集到種植,應有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所以中國的農業經濟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與傳說中的神農氏的時代大體一致。

在日益發展的中國農業社會,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對土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所以在後來發展了的五行思想體係中,土逐漸占據核心的地位,在方位排列上居中,五行說漸以"尚土"為特色。尚土的觀念,應是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的反映。戰國秦漢時期關於治水的傳說中有所謂"息壤"的故事,就生動反映出後人對土的崇拜觀念。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對土的感情也愈來愈深,終於形成極其牢固的懷戀土地的民族心理。"皇天後土"是中國文化典籍的重點所在。"故土難離","安土重遷","葉落歸根"的心態普遍存在於華夏民族的後裔中,產生著無窮的凝聚力,向心力。

火-人類生活發展的動力

火能驚嚇野獸,給人以溫暖,這就初步滿足了早期人類的安全與生存的需求,同時,火使生食變成熟食,擴大了事物的範圍,促進了人類的大腦發育,更是直接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動力。

考古發現表明,遠在近1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就已經知道用火。中國遠古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也有庖犧氏教民熟食的傳說,這說明,"火"很早就進入了中國古代的文化曆史,乃至積澱到人們心底,形成一定的意念思想。

"火"還被廣泛應用於生產。比如火耕時期的放火燒荒,就是用火力代替人力清楚荒草,以活為生產手段的最典型的例子。同時在燒陶業總,也需要用火,直至後來冶煉業出現,火的運用更是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掌握火候成為高級形態的專業勞動,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社會對火的依賴也就更深更強了。由於"火"在社會生產實踐中日益重要,所以"火"在文化思想中也就取得了不可忽視的地位。

有意思的是,西方傳說中沒有"燧人氏"。西方傳說中的"火"(實即取火的方法)是普羅米修斯從天上偷來的。天上掌管火的神是太陽神,而克裏特島上發掘出來的三千多年前的太陽神像,竟是黃種人的摸樣。這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早期文明交流的話題。

木-農業經濟的象征

中國人對木的認識,大約同對水,土,火的認識一樣早。比如關於有巢氏"構木為巢"的傳說,就揭示了木與洪水,避水,避濕的關係,而燧人氏"鑽木取火"則揭示了木與火的關係。雲:"地可觀者,莫過於木"。則木與土的關係亦早已昭然。

木是人的朋友,也凝結著人的勞動。中反複講到了木在人類社會中的做用。人類生產離不開木,生活離不開木,住離不開木,行離不開木,打仗也離不開木。木保證著人類最基本的生活必須條件,同時也促進著社會商品交換和商業經濟的發展。甚至人死了離不開木。可見人類生生死死,永遠與木為伴。這些都證明了中國古人如何重視木在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

中國從夏,商,周以至後世各代大都有"木主"與"社主",這都是遠古對木的崇拜和祭祀的遺跡。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五行中"木",包含著"穀",實際上泛指一切植物(主要是農作物)。裏有"穀"這個概念,與五行並列,謂之"六府"。曰: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後來木成為植物和種植業的總稱,"穀"被邏輯地歸入"木"這個概念之中,足見木概念本身就處於較高層次。同時期的古希臘,古印度文化中均沒有"木"這個概念,而中國古人卻以木為地球上的最可觀者,這當然與其地理環境及生產方式等有密切關係。

金-----古冶煉業的標誌

金是五行中最有獨特意味的概念。金不是天然物質,它純粹是人類生產實踐的產物和科學技術的結晶。五行中的"金"這個概念,最有力地說明了,五行思想所把握的認識課題,是社會實踐及其產物,而不是"純自然"。中國古人所理解的世界以人為中心,因此,在其對世界進行最高的概括時,就必然地把物質世界的本原歸結為人類實踐的基本元素。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實踐的結果,都在中國五行學說的視野之內,這樣,五行思想作為最古樸的"實踐本題觀",就具有了無可挑剔的完備形式。"金"能夠與水。土。火。木並列成為最高範疇,也反映了中國古代冶煉業的發達。毫無疑問,隻有在金屬被廣泛應用,以至給人以無所不在的印象時,它才可能躍居本體性元素的行列。因此,"金"成為思想的觀念與範疇,本身也說明,中國古代社會的生產能力,實踐水平在當時的世界已明顯居於領先地位。

考古發掘證明,夏代以前的龍山文化(距今約五千餘年)就已處於銅石並用或青銅時代了。同時在多處前古遺址中,都發現了銅器或冶銅現象。至殷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高度發達,河南安陽出土的殷代司母戌方鼎,竟然重達875公斤。周代的冶煉業進一步發展。在總結了前代各門手工生產的經驗,根據青銅器物的不同,提出了銅錫配方的不同要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合金配方的記載。

陝西秦俑出土的金屬,是對古冶煉業成就的一次總的展示,要達到這樣的成就確需一個相當漫長的曆史時期,秦俑的輝煌展示常常令現代的科學家目瞪口呆。(比如兵器的光潔度,反映出金屬加工的驚人技術,還有一些兵器曆時兩千多年竟不生鏽,原來上麵塗有一層含鉻的氧化膜,而西方國家直至20世紀30年代才有人申請這種防鏽術的專利權。另外,秦俑中一切機械製品都達到了標準化。係列化。各部件具有互換性,這標誌著先秦機械製造業的發達程度。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在其鴻篇巨製中指出,當歐洲人還無法生產一塊鍛鐵時,中國人已在工業規模上生產鍛鐵了。最新的考古發掘不斷證實著這種古代工業規模的客觀存在。)

"金"處在五行綜合之鏈的最頂端。金的生成,需要從(土)中取礦,用木生火,以火冶煉。而冶煉中的金屬皆成液態(水)。因此,金在五行中雖生成最晚,但其綜合性卻最強。金因此愈來愈受重視。至東漢時期,金已被排列為五行隻首,形成相沿至今的"金木水火土"這一習慣說法。

綜上可知,水。土。火。木。金,這五中觀念來自五種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和生產元素。所以"五行"也被稱做"五材"。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五行確與民眾生活日用有至為密切的關係。

五行思維始終沒有探究自然之母的意向,它幾乎是在全力以赴地概括社會生活並試圖為社會的運動確立最高原則的。這是一種對典型的中國早期思想體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