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層次:膨脹後留下的氣泡

如果第一層多重宇宙的概念不太好消化,那麽試著想象下一個擁有無窮組第一層多重宇宙的結構:組與組之間相互獨立,甚至有著互不相同的時空維度和物理常量。這些組構成了第二層多重宇宙--被稱為“無序的持續膨脹”的現代理論預言了它們。

“膨脹”作為大爆炸理論的必然延伸,與該理論的許多其他推論聯係緊密。比如我們的宇宙為何如此之大而又如此的規整,光滑和平坦?答案是“空間經曆了一個快速的拉伸過程”,它不僅能解釋上麵的問題,還能闡釋宇宙的許多其他屬性。【見《膨脹的宇宙》byAlanH.GuthandPaulJ.Steinhard;ScientificAmerican,May1984;《自我繁殖的膨脹宇宙》byAndreiLinde,November1994】“膨脹”理論不僅為基本粒子的許多理論所語言,而且被許多觀測證實。“無序的持續”指的是在最大尺度上的行為。作為一個整體的空間正在被拉伸並將永遠持續下去。然而某些特定區域卻停止拉神,由此產生了獨立的“氣泡”,好像膨脹的烤麵包內部的氣泡一樣。這種氣泡有無數個。它們每個都是第一層多重宇宙:在尺寸上無限而且充滿因能量場漲落而析出的物質。

對地球來說,另一個氣泡在無限遙遠之外,遠到即使你以光速前進也永遠無法到達。因為地球和“另一個氣泡”之間的那片空間拉伸的速度遠比你行進的速度快。如果另一個氣泡中存在另一個你,即便你的後代也永遠別想觀察到他。基於同樣的原因,即空間在加速擴張,觀察結果令人沮喪的指出:即便是第一層多重空間中的另一個自己也將看不到了。

第二層多重宇宙與第一層的區別非常之大。各個氣泡之間不僅初始條件不同,在表觀麵貌上也有天壤之別。當今物理學主流觀點認為諸如時空的維度、基本粒子的特性還有許許多多所謂的物理常量並非基本物理規律的一部分,而僅是一種被稱作“對稱性破壞”過程的結果而已。舉例言之,理論物理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曾一度由9個相互平等的維度組成。在宇宙早期曆史中,隻有其中3個維度參與空間拉神,形成我們現在觀察到的三維宇宙。其餘6個維度現在觀察不到了,因為它們被卷曲在非常微小的尺度中,而且所有的物質都分布在這三個充分拉伸過的維度“表麵”上(對9維來說,三維就是一個麵而已,或者叫一層“膜”)。

我們生活在3+1維時空之中,對此我們並不特別意外。當描述自然的

偏微分方程是橢圓或者超雙曲線方程時,也就是空間或者時間其中之一是0維或

同時多維,對觀測者來說,宇宙不可能預測(紫色和綠色部分)。

其餘情況下(雙曲線方程),若n3,原子無法穩定存在,n

至於無法產生自我意識的觀測者(沒有引力,拓撲結構也成問題)。

由此,我們稱空間的對稱性被破壞了。量子波的不確定性會導致不同的氣泡在膨脹過程中以不同的方式破壞平衡。而結果將會千奇百怪。其中一些可能伸展成4維空間;另一些可能隻形成兩代誇克而不是我們熟知的三代;還有些它們的宇宙基本物理常數可能比我們的宇宙大。

產生第二層多重宇宙的另一條路是經曆宇宙從創生到毀滅的完整周期。科學史上,該理論由一位叫RichardC的物理學家於二十世紀30年代提出,最近普林斯頓大學的PaulJ.Steinhardt和劍橋大學的NeilTurok兩位科學家對此作了詳盡闡述。Steinhardt和Turok提出了一個“次級三維膜”的模型,它與我們的空間相當接近,隻是在更高維度上有一些平移。【see"BeenThere,DoneThat,"byGeorgeMusser;NewsScan,ScientificAmerican,March2002】該平行宇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宇宙,但宇宙作為一個整體--過去、現在和未來--卻形成了多重宇宙,並且可以證明它包含的多樣性恰似無序膨脹宇宙所包含的。此外,沃特盧的物理學家LeeSmolin還提出了另一種與第二層多重宇宙有著相似多樣性的理論,該理論中宇宙通過黑洞創生和變異而非通過膜物理學。

盡管我們沒法與其他第二層多重宇宙之中的事物相互作用,宇宙學家仍能間接地指出它們的存在。因為他們的存在可以用來很好地解釋我們宇宙的偶然性。做一個類比:設想你走進一座旅館,發現了一個房間門牌號碼是1967,正是你出生那年。多麽巧合呀,在那瞬間你驚歎到。不過你隨即反應過來,這完全不算什麽巧合。整個旅館有成百上千的房間,其中有一個和你生日相同很正常。然而你若看見的是另一個與你毫無幹係的數字,便不會引發上麵的思考。這說明什麽問題呢?即便對旅館一無所知,你也可以用上麵的方法來解釋很多偶然現象。

讓我們舉個更切題的例子:考察太陽的質量。太陽的質量決定它的光度(即輻射的總量)。通過基本物理運算我們可知隻有當太陽的質量在1.6X10^30~2.4X10^30千克這麽個狹窄範圍內,地球才可能適合生命居住。否則地球將比金星還熱,或者比火星還冷。而太陽的質量正好是2.0X10^30千克。乍看之下,太陽質量是種驚人的幸運與巧合。絕大多數恒星的質量隨機分布於10^29~10^32千克的巨大範圍內,因此若太陽出生時也隨機決定質量的話,落在合適範圍的機會將微乎其微。然而有了旅館的經驗,我們便明白這種表麵的偶然實為大係統中(在這個例子裏是許多太陽係)的必然選擇結果(因為我們在這裏,所以太陽的質量不得不如此)。這種與觀測者密切相關的選擇稱為“人擇原理”。雖然可想而知它引發過多麽大的爭論,物理學家們還是廣泛接收了這一事實:驗證基礎理論的時候無法忽略這種選擇效應。

適用於旅館房間的原理同樣適用於平行宇宙。有趣的是:我們的宇宙在對稱性被打破的時候,所有的(至少絕大部分)屬性都被“調整”得恰到好處,如果對這些屬性作哪怕極其微小的改變,整個宇宙就會麵目全非--沒有任何生物可以存在於其中。如果質子的質量增加0.2%,它們立即衰變成中子,原子也就無法穩定的存在。如果電磁力減小4%,便不會有氫,也就不會有恒星。如果弱相互作用再弱一些,氫同樣無法形成;相反如果它們更強些,那些超新星將無法向星際散播重元素離子。如果宇宙的常數更大一些,它將在形成星係之前就把自己炸得四分五裂。

雖然“宇宙到底被調節得多好”尚無定論,但上麵舉的每一個例子都暗示著存在許許多多包含每一種可能的調節狀態的平行宇宙。【see"ExploringOurUniverseandOthers,"byMartinRees;ScientificAmerican,December1999】第二層多重宇宙預示著物理學家們不可能測定那些常數的理論值。他們隻能計算出期望值的概率分布,在選擇效應納入考慮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