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的微博、微信和QQ每天都會收到很多關於育兒問題的谘詢,少則幾條,多則幾十條。剛開始的時候,我幾乎每條必回,認真且細致,唯恐自己的回複不能對家長有所助益。

回答多了之後,我就逐漸發現,很多常見問題的具體表現雖有不同,但追根溯源,許多問題的症結殊途同歸。倘要徹底解決問題,又是寥寥數語所不能實現的。因而到後來,我在簡單回複的同時,常常都會發送一篇或幾篇自己曾經寫過的相關主題的文章鏈接給家長,遇到比較綜合性的問題,甚至還會推薦一本或幾本自己曾出版的親子家教圖書[1]或者本人比較認可的其他育兒圖書給他們。

即便如此,我覺得對他們的幫助還遠遠不夠。對於大多數父母而言,他們對很多教育學或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一知半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琢磨不透,在運用一些育兒理論時,難免會囫圇吞棗,最終導致南轅北轍;在借鑒別人的育兒經驗時難免會生搬硬套,最終導致南橘北枳。

當然,如今的年輕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也願意學習。而且,移動互聯網的方便快捷,也給我們創造了很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因此,相比上一輩父母,我們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更靈活。

然而,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到的終究還是碎片化的知識和方法。所以容易出現這樣的怪現象,一個自認為讀了很多育兒圖書、看了大量育兒文章的家長,當麵對一個個具體的育兒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甚至驚慌失措。

愛學習的父母理所應當受到鼓勵和肯定,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板子或許不應該打在他們身上,而應該落在我們這些創作育兒圖書和文章的作者身上。因為坐而論道的人很多,起而行之的人很少;東拚西湊的內容很多,精雕細琢的內容很少。就拿目前在當當網上銷售的親子家教類3萬多種圖書而言,在我看來,認真創作並對家長真有幫助的可能還是少數。雖然很多讀者都認為我寫的書和文章比較實用,對他們也很有幫助和啟發,但我還是認為自己已出版的這4本書的係統性依然不夠,實戰性有待加強。

在跟家長的長期互動和交流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他們所欠缺的,並不是多麽先進的教育理念,也不是多麽優秀的育兒經驗,而是真正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具體問題的一攬子方案和實踐。而這正是我創作《玩出來的教養:付小平育兒實戰手冊》係列圖書[2]的初衷。

誠如書名所言,這套圖書的主要特色就在“玩”和“實戰”這兩個關鍵詞上。此話怎講?且聽我細細道來。

玩是最好的學習和成長,玩中學才會樂學

習大大去年出訪英國時曾提到:“中國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也認為:“遊戲就是兒童成長的全過程。”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主要任務其實就是玩耍和遊戲。

然而,對於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長往往都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認為教育就應該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地開展;認為教育就應該是定時、定點、定量地進行;認為教育就應該是在學校或培訓機構開展,由老師負責。因為這樣的認知,我們常常把學習和玩對立起來,認為學習就是學習,玩就是玩,學習時不能玩,玩時無法學習。

如果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天性,我們就應該清楚,孩子天生就是愛玩的,他們的學習機會其實無處不在。這些機會就在孩子間的嬉笑打鬧中,就在每一天的吃喝拉撒中,就在親子對話的一瞬間,就在偶爾的長途跋涉中,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

如果孩子們的玩耍時間被家長和老師安排的正式學習擠占,那麽,很多小朋友在上小學之前,可能就失去了快樂的童年,更有甚者,還會喪失學習的興趣。快樂的童年對於現在的很多孩子們,近乎奢侈,當然源頭就在父母。孩子學習鋼琴、學習畫畫、學習唱歌跳舞、學習棋類、學習遊泳等,本身是可以帶來快樂的,關鍵在於父母對待這些學習的態度。如果一切隻要結果,不關注過程中的快樂,那就本末倒置了,孩子也不會感到太多的樂趣。幼兒階段,玩耍和遊戲理應是孩子們的主業,學習僅僅是他們的副業而已。

當然,還有一部分家長,一提到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就認為應該什麽都不學,而是讓孩子盡情地玩耍。父母沒有任何引導,更有甚者還不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任何知識。他們在精心嗬護孩子快樂童年的同時,卻又不知不覺地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最終把玩和學進行嚴格的對立和割裂。

事實上,玩和學,並非彼此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很多時候的玩耍其實就是學習,相應地,很多東西的學習也是可以變得好玩的。但很多父母總是認為,學習就應該是正襟危坐,學習就應該是考取證書、利於升學的敲門磚。

有些家長喜歡一本正經地教孩子認字,或者幹脆送到培訓機構去學認字。但他們很少意識到,完全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認字,比如,認路牌、小區名;認廣告牌;認繪本中的文字;認動畫片中的字幕;認旅途中的景點名稱;認食品包裝上的醒目文字等。

同樣,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數學,學英語。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學做人,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提升自控力和學習力。

其實,學齡前的孩子,在玩中學,才會樂學。斯賓塞曾說:“孩子在快樂狀態下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 在玩耍和遊戲時,孩子處在最興奮和快樂的情緒之中,此時的學習既好玩,又有效。

玩中學,看似在玩,實則在學。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既可以快樂地學到知識,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同時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得以充分發揮。

用心陪孩子玩,每個父母都能成為教育專家

除了鼓勵孩子多跟同齡小朋友一起玩,父母同樣需要多花時間陪孩子玩。其實,很多父母也明白,經常陪孩子一起玩,對於增進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問題來了,我們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讓孩子收獲快樂,又讓親子互動的效果最佳呢?

孩子們喜歡玩的東西,對很多成年人來說並不感興趣,很多時候,父母陪孩子玩隻是敷衍了事而已。因此,我們常常看到的畫麵是,當孩子積極投入到遊戲中的時候,父母隻是隨意做做表麵文章。父母剛玩幾分鍾就開始東張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著爸爸、媽媽,希望喚回神遊的父母。如果這樣陪孩子玩,可能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孩子和父母都會感到索然無味而草草收場。這樣的陪玩,也完全達不到親子互動的目的。

1.轉變心態:從陪孩子玩轉變為和孩子一起玩

要讓自己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轉變我們的心態,從陪孩子玩,轉變為和孩子一起玩。當我們感覺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不會把陪伴孩子當成一種任務,更不會隨便應付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中享受到早已久遠的童年歡笑,重新喚回那顆塵封已久的童心,不斷發掘曾經熟悉的童言稚語。

每次和孩子一起玩,我都徹底進入玩耍和遊戲的狀態。不管是什麽遊戲,我們常常都玩得興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歎,和孩子一起玩這麽有意思,怎麽還會有父母覺得是一種負擔?

2.投入狀態:從敷衍了事轉變為全力以赴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盡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高質量的陪伴。無論多麽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遊戲,隻要我們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關鍵是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每時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時間,我和女兒伊伊散步的時候,發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遊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範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下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鬥智鬥勇,最後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們在遊戲中笑著、跑著、打鬧著。就在那個時候,我仿佛也感覺回到了童年的時光,我們甚至會玩得忘記了時間,平時半小時的散步時間,我們往往會玩到一個小時。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凶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後合,而我卻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麽不雅,更不會感到難堪。因為我沒有覺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們一起在玩這個快樂的遊戲。

3.回歸童心:從成年人轉變為大孩子

當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們需要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長的權威,退回到曾經的童年時代,與孩子一起嬉笑怒罵。我們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臨下地隨便指責孩子。如果父母經常不耐煩地對孩子責罵說“你真笨”,“怎麽老是教不會”,孩子也許以後就再也不願和我們玩遊戲了。

如果在孩子看來,我們就是一個喜怒形於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更加放鬆,也會更加愉悅。如果有人要問伊伊最喜歡我們家裏的人是誰,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堅定:“爸爸!因為爸爸最喜歡陪我玩。”確實,我是平時和她玩得最開心的家庭成員。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獲的,關鍵就是我們自己要永葆一顆童心。

4.不斷成長:從黔驢技窮轉變為陪玩高手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願意陪孩子玩,並不是不願對孩子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當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驢技窮時,在他們眼裏,孩子就會在轉瞬之間從人見人愛的“天使”變成調皮搗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開心,我們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學會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興趣愛好不廣,那就盡量多培養一些興趣特長;如果父母的遊戲方式單一,那就盡可能學習更多的遊戲;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夠,那就努力克製自己的急躁情緒;如果父母的**缺乏,那就盡情享受親子之悅。

其實,陪孩子玩也是一門學問,在選擇和開展遊戲時,我們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選擇適合於孩子所處年齡段的遊戲。假如孩子總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拚圖;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比如,在醫院遊戲中當醫生,讓他學會照顧別人。

當然,更多的親子活動和遊戲,就請參考本係列圖書吧。我創作這套圖書的初衷,就是希望幫助更多父母成為陪玩高手。假如閱讀這套圖書的每個父母,都能如上所述,用心地陪孩子一起玩一玩書中的親子活動和親子遊戲,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相信終有一天你就會成為教育孩子的專家。

每一個問題,都是一次機會

很多父母往往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為什麽孩子有時候乖得讓人意外,有時候卻調皮得讓人火冒三丈。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我們往往看到的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諸多“問題”。而當我們糾結於這些“問題”時,我們自然就容易把孩子當作負擔,甚至是累贅,也不可能享受陪伴和養育孩子的樂趣。隻有了解孩子的心,我們才能給孩子最有智慧的愛。在育兒之路上,我們才能走得更加從容。

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就是一次機會,對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家長來說尤其如此。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到用心了解和觀察自己的孩子,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長,那些在養育之路上所遭遇過的挫敗感,完全可以轉化為一種成就感;那些曾令我們束手無策的“搗蛋鬼”,可能一夜之間就會變成人見人愛的“天使”。

如何才能幫助家長把每一個問題都轉變成一次孩子成長和父母自我成長的機會呢?這是我在寫作過程中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策劃、創作到正式出版曆時近三年完成的這四本書,或許是目前成千上萬種育兒圖書中最值得您認真閱讀,並收藏備用、隨時翻閱的一套枕邊育兒書。您在育兒之路上碰到的大多數問題,應該都能在書中找到相應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本係列圖書圍繞孩子的習慣、性格、自控力和學習力四大主題[3],全部采用問題導向的寫作方法。每冊圖書分別聚焦一大主題,並細化為7個不同專題,而每個專題又以常見的5個典型問題入手,深入分析每個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再給出幾條原則性的建議,但最為濃墨重彩的部分還在每個專題的具體解決方案,即“5+1”工程,其中的“5”包括親子活動、親子遊戲、親子對話、親子閱讀和親子觀影5大板塊,“1”是每個專題最後附加的一張成長記錄表。

如此一來,全套圖書共計140個育兒問題,112個親子活動,84個親子遊戲,280句親子對話,近500本(套)親子閱讀書目推薦(均附內容簡介),近150部親子動畫、電影或視頻節目推薦。書中的每一個育兒問題,都來自曾經向我谘詢過的家長,大部分親子活動和親子遊戲都源自我在陪伴兩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親身實踐,親子閱讀的書目和親子觀影的視頻,既有我親自陪孩子讀過或看過的,也有從專業角度篩選的。

這既是一套育兒實戰手冊,也是一套父母成長秘籍。倘若您用心閱讀,並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相信假以時日,您就能成長為一名好父母。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而好父母絕不是速成的,都是在不斷學習、勇於改變、自我成長中磨煉出來的。隻有當父母不斷成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幫助孩子的成長。父母成長一小步,孩子的人生就會跨越一大步。

[1] 自2013年6月開始,我先後出版過《陪孩子一起上幼兒園》《把孩子溫柔地推開》《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培養兒童自控力》等4本親子家教圖書,均長期位居當當網親子家教圖書暢銷榜前列。

[2] 這套圖書共分為4冊:《陪孩子玩出好習慣》《陪孩子玩出好性格》《陪孩子玩出自控力》《陪孩子玩出學習力》。

[3] 這四大主題以及每個主題中的7個專題,在我前兩年出版的《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和《培養兒童自控力》這兩本書中均有探討,主要以理論闡述、真實案例和原則性建議的形式呈現,本係列圖書可謂這兩本書的實戰版,建議讀者朋友最好再結合著閱讀,這樣收獲會更大,同時還能更深刻地理解本係列圖書的具體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