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文戲的主要配角,是來自於朝廷方麵,負責調查此事的欽差大人。
別看朝廷欽差這名頭聽上去很嚇人,實際上有些欽差被分派到的大多是一些沒人願意做的苦差事。
例如這次就是如此,沒事誰願意從繁華的京城來到沿海一個破舊的小縣城來調查那什麽大勝倭寇之事。
這個欽差名叫傅功名,是翰林院的一個編修,正七品。
他是二十五歲時考上的進士,而且還是二甲第一名的傳臚,僅次於一甲第三名的探花之下。
原本以他的名次,又是在翰林院這種清貴之地任職,怎麽說都應該前途遠大才對。
可現實情況卻是,今年已經而立之年的他足足在翰林院待了五年,卻依舊還是一個正七品的普通編修,幾乎就沒升過官。
與他同期的進士,如今大多都混到六品以上,最不濟也至少是從六品。
這一對比之下,他這個當年考了第四名的傳臚就顯得有些過於寒酸了。
個中原因,主要是因為傅功名為人比較清高偏激,甚至可以說是有些不識時務,說話容易得罪人,使得跟同僚和上司的關係都不太好。
再加上本身又沒什麽後台和背景,因此這麽多年來才仕途平平。
這次傅功名會以欽差的身份來淮南縣調查,是被他的上司硬派下來的苦差事。因為翰林院其他人沒一個願意領這份差事。
由於是上司硬派過來的苦差,不得不接受的傅功名一開始就攢了一肚子的火。
再加上旅途確實辛苦,使他對江銘這個正準備進行調查的淮南縣知縣充滿了怨氣。
當然,這怨氣當中至少有一半屬於遷怒。
等他好不容易辛辛苦苦來到淮南縣縣城的時候,卻被衙門的衙役告之,江知縣並不在縣城,此刻正在縣裏各村巡田,以了解今年的收成情況。
剛一來就吃了個閉門羮,這下新仇舊恨全都一起來了,傅功名對這個江知縣充滿了濃濃的惡感。
於是等江銘巡田結束回到衙門的時候,麵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帶有明顯惡意的七品欽差。
一見到江銘,傅功名就陰陽怪氣地問他,身為一個知縣,為何擅離職守。萬一這時候有倭寇進犯,城裏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如果縣城被倭寇攻破,城內肯定死傷慘重,那他這個知縣又該當何罪。
江銘見對方來者不善,而且咄咄逼人,於是幹脆板著臉懟回去說,他早就已經派人看守附近的海岸線,一旦倭寇出現,城裏就會緊閉城門並敲鍾警報。
另外還會有人騎快馬到田邊通知他,趕回來也不過一盞茶時間,完全來得及應對。
他之所以要下鄉巡田,就是因為近幾年來倭寇入侵使得當地民不聊生,而且天災不斷,所以他要了解今年的糧食收成情況,以作好萬一糧食不足的準備。
看到江銘竟然敢頂撞他這個欽差,傅功名頓時氣得不行,威脅要回去參他一本。
江銘傲然道,他行得正坐得正,不怕任何人誣蔑,要參隨便參。
說完,他轉身就走,把傅功名氣得直跺腳。
就這樣,兩人剛一見麵就直接相互開火,把圍觀的衙役嚇了一大跳,想不到江大人連欽差也敢頂撞。此事也很快傳遍了整個縣城乃至周邊各縣。
為了查清之前的淮南大捷是否真有此事,傅功名不僅私下裏派手下四處打探消息,還特意邀請了當地鄉紳來打聽情況。
結果手下打聽回來的消息以及當地鄉紳的證詞也都證實此事是真,但心中早已對江銘存有嚴重偏見的傅功名仍然不肯相信,一廂情願地認為這是江銘在背後操縱的結果,目的就是為了冒領大功。
江銘跟傅功名鬧翻後,也懶得再理他,一心撲在訓練新兵身上。
雖然上次打贏了來犯的兩千倭寇,但江銘知道那隻是運氣好險勝而已。
如果當時倭寇們不是一股腦地攻城,而是從各處分開入侵的話,勝負就難說了。
畢竟民團訓練時間太短,根本無法跟經驗豐富的老兵相比。
真要分開跟倭寇們廝殺的話,隻會輸多贏少。
他們上次能打贏,鴛鴦陣固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偷襲成功也是至為關鍵的原因。
為防止下次有更多的倭寇來報複,江銘不僅要加強原有民兵的訓練,還要盡可能多地招募新兵。
然而這人一多,吃飯和軍餉就是個大問題。
淮南縣由於多年來飽受倭寇所苦,當地民生凋敝,百業俱廢,是有名的窮困縣。
單純隻靠衙門裏那些積蓄和供奉,根本養活不了這麽多民兵。
另外這些全是江銘招募回來的民兵,並非真正的官兵,因此也享受不到朝廷發下來的軍餉。
為了解決這麽多民兵吃飯的問題,江銘冥思苦想了許久,終於想出了建立一支府兵軍的辦法。
所謂府兵,就是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
這樣一來可以保證生產實現自給自足,二來可以把這些民兵長期留在當地抵禦倭寇。
曆史上真正的府兵,不僅是半農半兵的存在,而且參戰武器和馬匹也需要自己準備。
然而這些民兵身無長物,哪有能力籌集這麽多武器和戰馬,因此江銘就把這點給改了,由官府這邊來提供武器和馬匹。
要建立府兵最重要的是要有大量土地給民兵們耕種,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還好淮南縣這裏別的不多,無主之地倒是很多。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地長年被倭寇所害,導致根本沒有外地人願意在這裏買地耕種,因此才會出現大片無主之地。
江銘以知縣地身份給每個民兵分了二十畝荒地,並且承諾五年內不用交任何田稅。
這些被招募過來的民兵原本全是無田無物的窮苦之人,如今一下子得了二十畝地,頓時欣喜若狂,對江銘感激不已。
為了保護這些屬於自己的田產,民兵們在農閑時更是卯足了勁地進行抗倭訓練。
用無主之地來代替民兵軍餉這個做法很快就傳開來,許多有識之士都覺得此法甚妙,稱讚這江知縣確實是個能吏。
有不少同樣深受倭寇所苦的縣城也紛紛開始效仿此法來招募民兵以抵禦倭寇。
在江銘的影響和帶動下,一時間整個沿海邊境多個縣城都興起了一波大規模的抗倭熱潮。
正當江銘的名聲越來越響時,欽差傅功名卻覺得很不舒服,越發看江銘不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