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問:“知至然後可以言誠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盡,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於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欲之細微,亦日見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終日隻是說話而已,天理終不自見,私欲亦終不自見。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今人於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隻管愁不能盡知。隻管閑講,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無私可克,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在。”(《傳習錄(上卷)·陸澄錄》)

【譯文】

有人問:“《大學》說‘知至而後意誠’。現在天理、人欲還沒能盡知,如何下克己功夫呢?”

陽明先生回答說:“人若能堅持真正地下克己功夫,則對於此心天理的精深微妙,就會一天比一天清楚,對於心中私欲的細微之處,也會一天比一天更明了。如果不下克己功夫,那就是成天講廢話罷了,天理不會自動顯現出來,私欲也不會自動察覺出來。像人走路一樣,走了一段才認得一段,走到岔路口時,有了疑惑就問,問清楚了又接著走,才能逐漸走到想要去的地方。現在的人對於已經知道的天理不肯切己踐行,已經知道的私欲不肯果斷革除,卻隻在那裏發愁對於天理人欲不能盡知,隻管閑講,有什麽用?隻等到自己已經知曉的私欲克無可克,再來發愁不能盡知天理人欲,也並不遲。”

【解析】

此節重點是強調人要“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後麵全是談“真實切己用功不已”的步驟,事實上是“克己”功夫的方法論。

這種方法論所表達的思想就是“活在當下”,也就是陽明講的“致良知”的實現方式。有人說“活在當下”的思想其實是來自禪宗,實際上,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視現實,重視當下,說是儒家的正宗家法也未嚐不可。在此處,陽明也是為了讓人克服憂慮而說這番話的,他的這番話是回答了某些人的這種憂慮,即:“我要克製私欲遵循天理,但天理和私欲還沒能全部了解,如何克己?”

完全了解天理和私欲,也許隻有聖人才可以做得到,心學的終極目的是將一個普通人改造為一個聖人。現在說讓你從此時開始到生命終止都要按照聖人的行為準則為人處世,肯定會嚇壞你;那你就當一年的聖人吧!還是太難;當一個月的?還是沒信心;當一天的吧?我盡量吧!這就是普通人麵對心學時所表露的最慣常的態度。

陽明說,你不需要當一生的聖人,不需要當一年的聖人,不需要當一個月的聖人,甚至也不需要當一天的聖人,你隻需要做好一分鍾的聖人,隻需要一分鍾,隻需要一分鍾,你還在猶豫什麽?快點投入當下的這一分鍾吧!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你隻需要把自己當下這一刻的心拿捏好就行,沒有人能一口吃成個胖子,也沒有人能用一天的工夫成為聖人。就在你當下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先從“當一分鍾聖人”這最微不足道的一小步開始。時間永是流逝,人的心體卻難保永久太平,但是你能堅持一分鍾不棄天理,相信你也能堅持五分鍾,然後再慢慢延長,當一天的聖人,當一周的聖人,一月的聖人,一年的聖人……當你“拿捏”的時間足夠長,“拿捏”有一天會成為你的本能,那時,你的心體修養也就日趨成熟了。

如果隻需要當一分鍾的聖人,你就隻要把現在已存的不正之念扭轉為端正即可,相信對大多數人而言都不是太難。別想太多,天理和人欲伴隨著時間老人的腳步會一一登場,現在,你隻需要照顧好心體上目前顯現的天理和人欲即可。你不需要在眼下就洞徹一切,做你力所能及的最適宜的事情吧!做一個快樂輕鬆的心學踐履者吧!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法門可以帶你踏步在“致良知”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