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主要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環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

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是悄悄地卻又強有力地影響著我們對人的知覺和評價。暈輪效應的極端化就是推人及物了,從喜愛一個人的某個特征推及到喜愛他整個人,又進而從喜愛他這個人泛化到喜愛一切與他有關的事物。這就是所謂“愛屋及烏”。

——題記

回顧以前的日記,在我最困難最虛弱的時候,心裏麵所想的隻有一個概念,那就是“活下去!”除了活下去的意念就沒有其他的想法了,整個人看起來就是癡癡傻傻的,不說話,不生氣,不笑不哭,什麽事情都要重新去學習。

學習吃飯,學習睡覺,學習微笑,學習堅強。等到心中沉睡的夢想漸漸地複蘇的時候,那些纏人的痛苦也跟著複蘇了。於是,這時候我又有事情做了。我得忙著各種各樣的鬥爭,跟天鬥,跟地鬥,跟纏繞自己的痛苦鬥,跟自己的過去鬥。一路鬥爭,一路超越過去的自己,一路展望明天的輝煌。

這個過程是極其痛苦的,在這期間我讀過了很多書籍。我不斷地在書籍中尋找出路,不斷地在書籍中尋找鬥爭的力量,不斷地在鬥爭中超越自己,又不斷地在超越中痛苦地發現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在這段時間裏,書籍不但是我治病的良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生命的支柱,沒有書籍我或許就活不下去了。

在極端的痛苦中,我讀書;在極端的痛苦中,我提起了塵封已久的筆,斷斷續續地記下我的掙紮;在極端的痛苦中,我參與了成人自學考試,不為別的,或許隻為讓自己活得輕鬆一點;在繁忙的學習與工作中,我的情緒又變得焦躁不安,感到活得很累,卻依然堅持著走自己的路,堅持著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

在這段時間裏,我在苦苦地掙紮著,苦苦地支撐著,苦苦地堅持著,我始終都不曾倒下!我也絕不容許自己再一次倒下!

實際上,現在回首前路才發現,其實我們的苦惱很多都來自暈輪效應。我們以為別人看不慣自己,輕視自己,我們就會事事對號入座,那他們的一切言行就會處處針對我們了。

其實,別人的一切行為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反饋。如果,我們的內心是無比堅定的,那別人的一切言行都會對我們毫無用處,而我們那顆躁動不安的心也就安定下來了。

隻是這個道理,在多年以後我才能夠清楚地明白。而這個時候,我也漸漸地自信並且堅強了。

在二零零三至二零零五年之間,我的日記中出現的最多的最能困擾我的字眼就是:膽小,害怕,焦慮,回避,憤怒;在我的日記中出現得最多的正能量的字眼就是:自信,自立,自強,理解,寬容,因材施教,愛與包容……

盡管這條路我走得很辛苦,但是我終於咬牙堅持下來了;盡管這條路上,有淚痕,有血跡,有抗爭,有痛苦,有煩惱,但是我始終堅持著走了下來。我始終都不曾退縮,我在困難與痛苦麵前愈挫愈勇,並且最後終於取得了勝利。

想起暈輪效應所強調的那樣,人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判斷主要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利用暈輪效應來培養我們的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傳遞社會的正能量。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利用暈輪效應來給生活烙下一個美好的積極的印象,然後在生活中發現美好的事物並且牢記它,忽略掉生活中那些令人不快的事物,生活就會變得輕鬆多了。

正如銘記與遺忘一樣:我們將別人的好處用一顆感恩的心,深深地銘記;我們將別人的過錯與傷害,輕輕地遺忘,不留一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