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蠢賊

午飯後,少年稱說要去街上走走,便出府去了。他獨自走在街上,並沒有發現有一個人暗自跟在他的身後。

……

“就這些嗎?”李陶皺著眉頭問道。

“是的,小主人就這些了!”裴嶽點點頭道。

“嶽伯,你繼續盯著他,我總覺得這個張昭並不簡單!”

“我知道,小主人!”

……

深夜劉玄一覺醒來,見隔壁屋中燈還亮著,燭光人影似在看書,他不禁暗暗讚歎:“博學皆由苦讀來,此言不虛,張昭這後生也真難得。”

第二天晚飯時,劉玄與張昭邊飲邊談,興致盎然。酒過數巡,張昭忽然話題一轉,又提起那把扇子來,說道:“小侄昨夜偶爾想及,伯父所藏畫扇上所用的那顆印章,小侄似曾見過,望伯父再賜一觀。”

劉玄毫不遲疑地將扇子取出,少年打開扇子並將扇子高舉過頭,仰起麵來,迎著燭光細細看去。正看得出神時,不料腦後頭發已經觸及燭苗,隻聽“呼”地一聲,少年頭發著起火來。

少年急忙抬手護頭,慌亂之中將燭台掀翻,屋裏頓時一片漆黑,隻散發著毛發焦臭的氣味。

等家人重新將蠟燭點燃時,隻見少年頭發已被燒焦,樣子十分狼狽。

劉玄顯得愧疚萬分,不知如何撫慰才是。

少年似乎並未在意,將扇子雙手還給劉玄,劉玄隨手將扇子遞給婢女,送回屋裏去了。

第三天清早,少年出府去了,直到晚上都未回來,劉玄雖說有些惦掛,但也並未在意。

直到第四天,仍不見少年回來,這才感到詫異。正狐疑時,打掃房間的婢女來說他在客人枕下,發現一封書信。

劉玄忙把信拆開,隻見箋上用行書寫著幾行雋秀的字。

劉伯父大人台鑒:

我非誌孝兄之友,實乃江湖一騙子耳。因酷愛字畫成癖,又無錢購置,始出此下策。久聞伯父藏有畫扇一把,欲得之心如饑似渴,籌謀數月,今始如願,意已足矣。日前所焚畫扇,乃我所摹,並非真品,望伯父大人不必介懷。

謹此拜上恕不具名

劉玄看罷,頓覺魄動心驚,一時間思緒滿懷,竟辨不出是什麽滋味來。他忙叫人將畫扇取出,隻見扇子畫麵雖似,而質地已非,字畫雖亦逼真,仍不難看出出自仿摹。

此時劉玄才恍然大悟:那少年自稱遠來赴約以示其信,設祭哭拜以示其誠,靈前焚扇以示其義,堂前論畫以示其博,這樣一來,完全取得自己的信任,為騙術得逞打開重重鎖禁,少年先求賞扇為的是便於仿製,毀發滅燭乃是謀得換扇良機,整個過程用心之細密、行術之奇詭,令人驚心咋舌,為此劉玄悵然若失,嗟歎終宵。

第二天,李陶得知消息,前來相探。

劉玄將失扇原委一一告訴李陶,不覺有感於懷地歎道:“此子用心雖屬狡惡、所行亦屬可鄙,但行騙之奇可謂恒古未有。現在痛惜的倒不是扇子,而是此子的失足迷途,以他的機敏才智,若用於正路,何愁不成大器!真是美人墮風塵,英雄伏草莽,令人痛惜。”

劉玄的一番話讓李陶眼前一亮:以這少年的心智,將其收服作為自己的謀士也是不錯的。

李陶意味深長道:“劉老先生,你放心,你的畫扇丟不了,你也不用為這個張昭惋惜不已,他跑不了!”

……

深秋的一天,襄陽府漢江江麵上駛來一艘畫船,畫樓雕棟,精巧別致,悠悠停靠在江邊碼頭上。

船裏走出一個青年士子,清秀俊雅,舉手投足如玉樹臨風。青年士子一臉笑容,逢人打恭作揖,自稱叫張昭,看上襄陽好風光,到這裏來遊學、結交文朋詩友的。張昭領著一個仆人,住進了襄陽府最豪華的清風樓客棧。

消息傳出,立即就有舉人吳靜庵一班士子前往清風樓客棧結拜。

張昭作東,出手闊綽,盛情款待眾士子,大家吟詩作對,詩酒唱和,盡歡而散。

張昭有一雅好,喜歡收藏古玩字畫。酒酣耳熱之際,他常常把自己收藏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欣賞。尤其是一幅三絕畫扇,讓眾人讚歎不已。

士子們都是文人騷客,詩書傳家,家裏或多或少有一兩件古玩字畫,大家紛紛拿出來欣賞。其中,要數舉人吳靜庵的一幅古畫最引人注目。這幅畫是蔡邕的真跡,向來都是吳家的鎮家之寶,輕易不肯示人。吳靜庵遇上張昭這樣的文朋詩友,才拿出來讓大家欣賞的。

不久,吳靜庵的鎮家之寶從家中不翼而飛,他的臉都急白了,暗中懸賞尋訪賊人,竟然毫無蹤跡。

吳靜庵清楚是自己張狂把寶物露了白入了賊眼,他腸子都悔青了。

接著,那些聚會時展示過古玩字畫的士子門的東西也被盜了。

吳靜庵明白了:賊人就在他們之間。奇怪的是,張昭的古玩字畫沒少一件,不得不令眾人懷疑。可是,他在清風樓客棧的客房一覽無餘,無處藏私。

有人突然想起張昭停靠在碼頭上的畫船,吳靜庵讓眾人不動聲色。

再次聚會時,吳靜庵挑起話頭:“張兄,聽說你的畫船很是精美,能否讓大家一飽眼福?”

張昭借故推阻,無奈眾士子紛紛附和吳靜庵,張昭隻好和仆人領著眾人登上畫船。

畫船上果然藏著蹊蹺,張昭和仆人與大家形影不離,吳靜庵暗中一使眼色,眾士子一散而開,在畫船上竄開了。不一會兒,就聽一個士子在船尾大叫:“找著了!找著了!”

吳靜庵和眾士子擁過去,隻見船尾有間密室,裏麵放滿古玩古畫,眾人的東西赫然在目。

吳靜庵鄙夷地瞪著張昭說:“什麽狗屁文人騷客?原是一個膽大妄為的蠢賊!”

眾士子叫嚷著要拿張昭去見官,卻被吳靜庵揮手阻止。他勸眾人不要同這蠢賊計較,是他們不識良萎誤交賊子,驚動官府丟人現眼的還是自己。眾士子聽從吳舉人勸告。就這樣放過張昭,有人實在不甘,拿起筆在他臉上寫下“蠢賊”二字,這才拿了自己的東西下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