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三管齊下

陸魁曾經借端控告訛詐多人,每回進帳數十貫不等。前些日子,陸魁的叔父陸二突然失蹤了。此後,人們從河裏撈上來一具屍體,雖經驗明有傷,但因水浸膨脹,麵目難辨,是否為陸二,無從確認。慣能借訟生財的陸魁,便要借這具無名屍體做文章了。

手法是先投“野狀”,即假捏幾個姓名,向京兆尹府舉控:陸二係其妻子屠氏夥同奸夫殺害後,沉屍河底。奸夫有徐某等幾人,平時替**婦奸夫提供幽會場所的窩奸者則是張大義,這些人都是附近的富家子弟。京兆尹府衙收到控告命案的訴狀,不得不興師動眾地查證。接著,陸魁便以受害人親屬身分出麵了,一麵在公堂上請求為民申冤,一麵在私下向徐馬等人訛詐,建議他們“私了”。

此案何以要從投“野狀”開路呢?這正是陸魁這類訟棍的狡詐處。因為告人通奸、**、窩奸直至謀殺都得有證據,他是“架誣”,當然不能以真名實姓出告。官府受理後立案傳訊嫌疑犯時,連陸二的老婆也網羅在內,陸魁就成了可以代表死者利益的“苦主”。陸魁憑經驗知道,這種無頭野狀的官司,或者是以徐某等人被屈打成招,誣服結案,則他可以作為“苦主”,獲得一筆可觀的賠償;或者是沒完沒了地拖下去,成為懸案,則他又可以轉為原告,而將“野狀”作為“證詞”,不斷興訟。要求徹查。吃不消官司拖累的徐某等人,也唯有向其行賄求情一路可走。而在此過程中,他還可以繼續用投“野狀”的方式。把更多的無辜者拖進這場官司裏來,由此擴大敲詐範圍。

郭嗣宗非常清楚,許多訟棍流氓,都是采用此術,甚至能推出幾個“證人”來。陸魁這般不斷地牽扯誣告,是為滿足個人的貪欲,喪心病狂地架誣自己的親嬸嬸。把幾個有錢人全勒索一番。

陸魁怎麽會敗露的呢?原來他利令智昏,在與被誣為“窩奸者”的徐大義講條件時,還把“野狀”的底稿帶在身上。結果被郭嗣宗當場搜了出來。

……

“藍田王,這下一步該怎麽辦?”

“拿下了這四大金剛這才是第一步,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李陶沉吟道。

“藍田王請明示!”

李陶冷冷道:“將長安城內所有的訟師全部集合於府衙,把陳興泰四人的罪行一一詳細道於他們。並當場將他們杖殺!”

“藍田王的意思是殺雞給猴看?”

“正是!”

張瑋有引起為難道:“可根據《大唐律》。這四人罪不致死!”

李陶搖頭道:“正是因為這些人熟知大唐律,心中清楚就算鑽了律法的空子也罪不至死,才會如此肆無忌憚。可以說他們都是知法而亂法者,必須嚴加懲處,否則就國家不國,法成為亂法。你放心去做,有我替你擔著。”

“我明白了!”張瑋點頭道。

“著令郭嗣宗製定出訟師自律約定,讓這些訟師簽訂保證書。今後要從事訟師之職必須遵守約定,否則。四大金剛便是他們的榜樣。還有,以官府的名義發出告示,百姓若發現訟師有枉法者,告發有賞!”

張瑋不禁感慨道:“先是震懾,再是管束,最後讓百姓監督,這三管齊下,想必這訟師想要違法都得掂量掂量了。藍田王,你這法子既治標又治本,下官佩服之至呀!”

“好了,不用拍我的馬屁了,既然這訟棍之害已了結,你趕緊向陳適交接一下,馬上到刑部去赴任。劉尚書那裏一個人在頂著,你去了也好幫襯他一二!”

“是,藍田王,我這就去交接,明日便去刑部赴任。”

……

“阿娘,你真的不去了?”李陶望著元氏。

元氏歎了口氣道:“或許阿娘是老了,見不得這生死離別的場麵,陶兒,你帶菁菁與娑娜去吧,阿娘就不去了!”

華菁菁安慰道:“阿娘一點也不老,而且永遠也不會老!”

元氏道:“傻孩子,這世上豈有永遠不老之人。菁菁,娑娜,你們見了金城,莫忘幫阿娘問聲安好!”

二人點頭。

……

始平縣在大興土木後,館帳行宮建成。

三月二十六日,中宗李顯親自赴始平為金城公主送行,隨行有皇族成員、文武大臣百官。

吐蕃迎親使團一行,也安排在出席此次始平喜宴送行之列。

人們一進行館,就見正中放了一張長桌,上有中宗李顯寫的一件製書。中宗的用意是:讓來的大臣們仔細觀看揣摩,以便體會自己遠嫁金城公主的緣由,用意,情懷和寄念。

餞行宴會在大大帳內舉行,幾支樂隊在帳外,輪番演奏喜慶樂曲,悠揚悅耳聲不斷地傳入帳內。愉悅的曲調,和親的洋洋喜樂,不絕於耳。

中宗早已命令準備筆墨紙硯,以備應用,群臣知道皇上又要讓大家動筆賦詩了。

歡送會開始,中宗先致開場白:“金城公主遠嫁吐蕃讚普,是我們大唐和吐蕃兩國的大事,從此兩國親上加親,和好一家。如此大喜之事,孤家已經書寫一件製書放在大堂上,諸卿已經讀過了。大家有什麽感想和評說,都可以談,可以議,這是要讓金城公主帶走的,帶在身邊……。”

說到這裏,中宗張望了一下,看了一下出席的眾人:“今天是喜慶之日,如此大事,不可無文。下麵大家一麵飲酒聽樂,一麵抒發詩詞之興,寫得上等之作者,孤家有嘉獎。”

眾人的心緒各不相同,但都要在抒發金城出嫁吐蕃之意義上下功夫,作文章。那些對即席作詩賦詞視同家常便飯的大臣,確有“詩意大發,顯露一手”之意;而那些把做詩視如畏途,逃又逃不掉的,也隻好硬著頭皮,搜索枯腸。

中宗又補充道:“今天讓大家做詩,留作紀念,多少年之後,重讀起來還會想起,唐朝與吐蕃又結姻親是造福於黎民和後世。還會想起,當時又是如何充滿對金城從此遠離而去,依戀難舍之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