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王道?(下)

“那大明的百姓怎麽辦?”王喜姐繼續問道:“朝廷打仗為了銀子,百姓又什麽都得不到?”

“得不到?朕要是不打仗擴張,他們才什麽都得不到呢!”萬曆輕蔑地說道:“朕問你,永年伯家現如今有多少土地?不要告訴朕隻有朕大婚時賞賜的700畝地,堂堂一個朝廷封的伯爵,家裏不可能就這麽點田產。”

王喜姐臉上露出尷尬之色,永年伯王偉,就是他的父親,自己的父親在自己成婚前隻是一個錦衣衛千戶,家裏的田產和現在自然有天壤之別,隻是自己的父親,自己也不好說什麽?

“嘉靖年間,徐階罷官致仕後,子弟橫暴鄉裏,占奪田產達二十四萬畝,這麽多年來,縱然有些家不如徐家,但不要說一個進士,就是一個舉人,家裏怎麽能沒有些許田產,田地都到這些人手中去了,沒有田地,難道讓朕任由他們造反。”

“那我讓父親把地都分下去。”王喜姐嚇得臉色一白,以為萬曆生氣了,怯生生說道。

萬曆反倒一副好奇樣子的看著她,笑了笑說道:“朕還以為朕的皇後天不怕地不怕呢,怎麽?這樣就沒膽氣了?朕又沒生氣,況且,朕也有解決的法子。”

呼!舒了口氣,雖然能夠大聲給萬曆說話,甚至能指著萬曆叫他的本名,但到底身為皇後,知道兼並土地帶來的危害,這對皇朝來說都是不可以容忍的,生怕萬曆因此動怒,現在見萬曆沒有生氣,王喜姐也不得不舒了口氣。

“朕就是能夠讓永年伯把地都給吐出來,其他人就樂意將幾代人掙來的土地都給充公了?”萬曆好笑地看著皇後,“宋代文彥博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想要士大夫們把吃進嘴裏的好處突出來,比登天還難,就是開個海禁,江南世家也不是反對之聲一浪接一浪的。”

“國家沒有土地,朕自然要擴張了。”萬曆說道:“海外無主之地,比大明的耕地多了去了,我大明不去占了,難道讓夷人給占了?”

這話說的其實是歪理了,無論那片大陸,沒有原住民的幾乎不存在,當然南極洲要出外,但是對於萬曆來講,歐洲人能占,他大明難道就占不得了?澳洲、美洲加起來比三四個大明的土地還要廣闊,已經處在王朝中後期,土地兼並漸漸變得矛盾突出的時刻,西班牙這個老牌美洲霸主又漸漸衰落,有便宜不占那就是傻瓜了。

這麽大的土地足夠喂飽對土地有著無限渴望的大明,並且……

“永年伯的紡織廠收益如何?”萬曆玩味的問著皇後。

“父親隻說收益甚好,但具體多少,臣妾卻是不知。”王喜姐搖了搖頭說道,據說是皇帝想到的紡織廠,很多勳貴家都有,但具體收益如何,她卻是沒有關係過。

“雖然農民沒有了土地,但有了廠房,能夠以紡織為生,不也有生存了辦法嗎?開辦工廠能夠讓失去土地的農人憑借紡織為生,也能解決土地兼並問題。”萬曆向皇後解釋道。

何止是不錯,這個時代,紡織的需求剛剛開始,大明以及周邊的國家提供的廣闊市場,足夠他們瓜分一陣子了。

當然,現在的紡織業叫做紡織廠不太合適,隻是大明資本主義萌芽的大型手工作坊罷了,稱為工場才是正確的說法,畢竟用於機械生產的動力機——蒸汽機這種超時代的玩意,現在還在大明的那些宮廷宦官科學家的研製中呢。

工業問題萬曆毫不擔心,在自己的刻意引導下,大明朝健康的運轉著,雖然奉行的是後世唾棄的法西斯主義,但是在這個全世界國家都是霸權主義者的時代,大明朝比起西方搞種族滅絕的殖民者們,已經溫柔多了。

現在困擾他的問題是,如何讓大明朝的百姓樂意走出中原,到海外那些他們眼中的蠻荒之地去發展,大明比起歐洲來說擁有更多的人口,但想讓擁有眼中鄉土情結的大明百姓遷徙到澳洲美洲這些他們眼中鳥不拉屎的地方,這其實比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美洲更有難度。

讓士紳和勳貴們加快土地兼並的步伐?別鬧了,這雖然是個主意,但誰能保證這種兼並不會造成****,大明的士紳和勳貴們兼並土地的速度也是一步一步地來的,大明百姓也不是羊吃人運動中的歐洲農民,對於土地的執著程度,大明的百姓超乎世界其他任何國家的想象,除非到了實在沒辦法,誰會樂意買了自己的土地?十足的敗家子才會這麽做。萬一失誤一點,就容易造成民變,不到萬不得已,萬曆這個封建君主才不會用這種極端的辦法從農民手中奪走土地。

“為什麽不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把一塊地分封給一個人,難道還要在乎什麽嗎?每一代藩王都要擁有封地,那一次不是收購了不少土地,也沒見出了什麽事?”皇後不解道,為了防止藩王叛亂,大明把藩王當豬養,但要說各代皇帝對藩王如何,那是絕對沒話說,皇後不覺得如果萬曆強製收購土地,能有什麽事。

那是因為一次兼並的不夠多,還有餘地,倘若一次兼並太多,造成的麻煩足夠萬曆頭疼到死。萬曆心中想到。

自己不知道還能不能有的一個兒子朱常詢,曆史上的自己待他可是太好了,幾乎將整個河南的封地都給了他,不夠的有從山東等地補了一部分,結果呢?福祿宴,被起義軍給放在鍋裏,和鹿肉一起給煮成湯了,這樣血粼粼的教訓怎麽能不讓萬曆害怕?誰知道這個世界,曆史會不會回到軌跡上來。

萬曆自然不知道,土地人口不夠的問題,不用等到占領澳洲和美洲,現在就已經有了苗頭了,在他不知不覺的幹涉中,大明比曆史上有利的發展。

與戚繼光能夠的浙兵係在南洋鬧騰,李成梁這個老牌邊鎮,自然不會落後他半分。

《萬曆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