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武營的訓練已經不需要朱由檢親自指揮,他隻是經常去看看,不能讓自己澆灌的第一朵花萎謝。

除了編寫教材和監督奮武營的訓練,朱由檢將主要的精力放在火器局。

火箭的製造有一定的進展,就是在火箭的尾部加一個底座,固定在地麵上,用於發射,這樣可以不受地形的幹擾;地雷和手雷的原理以及完成,開始製造試驗雷;熱氣球的製造還未進入定型階段,已經製造的熱氣球比較小,而且氣球下方的炭火盆所占的體積過大,因此,氣球的載重量很小,根本不足以把人送上天空。

大明的工匠們還是有一定水平的,經過幾百年的技術沉澱,特別是匠籍製度的限製,客觀上促進了技術的發展,工匠們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就沒有固定的收入,而大明又不允許工匠脫籍,這些工匠們要想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就必須掌握新的、獨有的技術。

正是對技術的追求,才出現了丁嵐那樣的怪人。不過,匠籍製度畢竟不是萬能的,大明中期以後,它的不利因素漸漸顯現出來,特別是工匠們相互保密製度。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工匠們掌握的技術,是不會拿出來進行交流的,他們隻會交給自己的子孫。在工匠收入不高的明朝,這大概是他們留給子孫唯一的財產了。

技術不進行交流,也就得不到發展,這也是大明火器還停留在成祖時代的原因。當年成祖五次北伐,打得蒙古人找不著北,火器的確功不可沒,光是槍炮巨大的聲音就讓落後的蒙古人和戰馬魂飛魄散。

但由於大明的匠人們保密行為,或者說大明的匠籍製度,使得大明的火器沒有達到進一步的發展,蒙古人也逐漸適應了槍炮的聲音,加上政治上的腐敗,軍事優勢重新回到蒙古人的一方,大明與蒙古部落接觸的西北,常常遭到蒙古人的劫掠,西北邊疆的漢人,生活在蒙古人的威脅之下,連生命都沒有保障。朱由檢暗暗下定決心:一旦有機會,一定要改革火器局。

朱由檢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水泥。開辦水泥廠,不僅可以帶來穩定的經濟收入,為奮武營不間斷地輸血,更重要的是,可以為軍隊的出行、補給提供保障。大明對外戰爭,除成祖北伐臣服韃靼和瓦剌,鮮有勝績,主要就是後勤跟不上。

依靠騾馬運輸的後勤,不僅速度慢,對道路的要求比較高,如果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濘,車馬就無法行走。隻有建造水泥路,運輸才不受天氣的影響,而且平坦的水泥路還能提高車馬的速度。

在前世的曆史上,朱由檢是化學工藝專業的畢業生,雖然主要是學習前沿科技,但對傳統工藝和方法也很熟悉,來到明朝,他準備將自己掌握的基本技術逐步回憶出來。

水泥的燒製,是用一成的煤、一成二的粘土、七成多一點的石灰石,再加上少量的鐵礦石,在密閉的環境

中煆燒,如果達到足夠的高溫,就能產生熟料,再將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細,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就可以得到成熟的水泥產品。從工藝上說,並不複雜,隻要找到原料,能建一個密封性好的高爐,就可以進行水泥的生產。

朱由檢讓王朋帶著一隊士兵去找匠人,自己則帶王慕九等人去為水泥廠選址。他本來希望拉一些股東,共同投資,但考慮到水泥是新鮮事物,別人恐怕不會相信自己這還未成年的王爺,隻好自己獨立投資,不過,獨立投資也不錯,獨家經營,利潤肯定會高一點。

王朋很快就在軍戶中找到一些燒製的工匠,朱由檢親自給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燒製水泥的基本方法。為了防止技術泄密,朱由檢除了給工匠們開出每月二兩銀子的高工資外,還和他們簽訂了終身合同和保密合同。

依法辦事,是朱由檢追求的社會目標,他要以身作則,從我做起,逐漸在大明推廣法製。

大明的第一條水泥路,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條水泥路,是從軍校到東直門,經朱由檢親自遊說,由戶部出資。為了感謝戶部實際上為自己的水泥做廣告,朱由檢決定,降價三成,並且派遣技術人員指導水泥的澆灌。現在的水泥路,比後世簡單多了,路上不會有重型車輛,隻有馬匹、馬車、獨輪車和行人等,路麵不用太厚,5公分即可,而且混凝土中也不需要鋼筋。

水泥路通行的日子,朱由檢命令修路工人掀開蓋在路麵上的稻草,沿途數萬人圍觀。為了增加廣告效應,讓更多的人體驗水泥路的好處,朱由檢從奮武營中抽調部分士兵,或騎馬,或趕車,在萬眾矚目中展示水泥路的雄威。

寬闊的水泥路,可以並排行駛的四輛馬車,或者八匹駿馬。奔騰的駿馬、疾馳的馬車、歡呼的人群,為水泥路做了免費而又影響深遠的廣告。

圍觀的百姓在士兵們的邀請下,也加入步行者的行列,親身體驗著這亙古未有的寬敞大道。

轟動京師的水泥路,連朱由校都驚動了,他在乾清宮召見了朱由檢。在朱由檢的印象中,這好像是自己第二次被皇兄正式召見,上一次是被封為信王的時候。

“五弟,你造的什麽水泥路呀?”其實朱由校對水泥路並不了解,他隻是在大臣和太監們的議論中,才知道水泥路的存在。

“回皇兄,臣弟偶然從煉鐵和煆燒石灰中,發現了水泥的製造方法。”朱由檢當然不能實話實說,有時候,善意的謊言,可以避免一切障礙,反正,朱由校又不知道煉鐵和煆燒石灰是怎麽回事。

“六部的官員對水泥路大加讚賞,他們可是很少有一致的意見呀!哈哈!”朱由檢的出色讓這位很少關心宮外的皇帝也是十分高興,“五弟,你說說看,水泥路有什麽好處?”朱由校根本不關心水泥的製造,有時間關心水泥,還不如多做幾套桌椅。

“皇兄

,水泥做成的路麵,極為平整,馬車在上麵行駛不會不顛簸,此外,道路通行也不受雨水的影響。”朱由檢喝了口茶,發現朱由校今天聽得很認真,便向皇兄推銷起水泥路:“如果大明的官道都鋪成水泥路,軍事物資的運輸,將會大大加快,比如,長城一線運輸的軍用物資,將縮短一半時間,還不受雨水、天氣的影響。”

“長城一線?”朱由校似乎明白了朱由檢的意思,“但向山海關修路,朕怕是修不起吧?聽說水泥路修建可是要大把的花銀子。”

“皇兄可以修改大明律法,征收工商稅。為做表率,臣弟的水泥廠帶頭,按照農業稅十五稅一的標準,向朝廷納稅,請皇兄派人監督水泥廠。”朱由檢順帶向朱由校推銷工業富國的思想,免得將來自己征收工商稅時,滿朝的儒官呼天嗆地。

以朱由校的性格,朱由檢也不指望他是中興之主,哪怕工商稅執行得不徹底也沒關係,隻要有了開始,自己將來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嗯。”朱由校點點頭,思索了一小會,“征收工商稅就免了,朕明天與六部商討修路之事,五弟,你也來參加吧!”

“參加討論?”朱由檢心想,我隻是個武略將軍,信王隻是虛銜,看來,皇兄對修路的事動心了,自己得早作準備。

第二天朝會之後,朱由校留下了六部的十幾位尚書,加上剛剛進宮的朱由檢,開始討論修路的事。

朱由校開明題義:“信王造出了水泥,水泥路不僅便利了行人商賈,更有利於朝廷軍事物資的調撥。如果從京師向山海關修一條水泥路,可以讓運往遼東的物資更為快捷。眾卿看看,這條路該不該修?”

“修路?”尚書們竊竊私語,他們並不知道朱由校打算修路的事,這麽大的事突然擺出來,他們需要時間消化,不過,這些朝堂經驗豐富的尚書們,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兵部尚書李春燁對朱由檢的軍事才能讚美有加,雖然看不出修建水泥路對軍事上有什麽大的幫助,但愛屋及烏,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工部尚書黃克纘和朱由檢沒什麽交情,但他看過了東直門外的水泥路,的確能為商賈和行人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自然也不會反對,有幾位尚書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吏部尚書王紹徽、禮部尚書薛三省、內閣次輔黃立極、兵部尚書崔呈秀等人,從政局的大方向上看出,此事與朱由檢有關,這位年輕的王爺並不是對方的人,便覺得沒有反對的必要,而且從開場白中可以看出,皇帝是讚同修路的,皇帝一貫很少對國家的大事做出決定,好不容易做一次主,自己就不要反對了,萬一觸了皇帝的眉頭,怕沒什麽好果子吃。朝廷在遼東的戰事,一直不順,誰都沒有什麽好辦法,如果現在提出反對意見,將來皇帝追查遼東失利的原因,有人翻起現在的舊帳,那可是吃不了兜著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