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噢……真是不可思議(四)

在1938年期間曾經有人為世界各國評定七大強國的戰爭潛力,當時的數據大概是:美利堅合眾國第三帝國14.7蘇維埃加盟共和國14.0英聯邦國10.4法蘭西共和國4.2日本帝國3.5意大利共和國2.5

以上的數據是按照當時各國的工業生產力、原材料產地和人口資源來進行判斷,由於接受信息的速度不快和無法達到準確無誤,評判的百分比出入大約是3。當然,數據隻是評價了國力,戰爭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其中最關鍵的還是人起到的作用,因此有3的出入算是少了。

“在去年,有經濟專家發出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各主要強國的生產總值,其中我國為719億美元、美國2017億美元。是的,我並不認為這個數據有錯誤。現今德意誌采取的是戰時機製,雖然隻有719億美元的生產總值,但是我們大部份是生產軍事物資。美國的2017億美元相信沒有多少水份,他們在向世界銷售任何可以販賣的東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已經崛起,美國戰後是歐洲的主要債主國,同時作為最先采用金本位的美國,他們的貨幣雖然還無法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但是已經被各國所接受。二戰爆發盡管隻有短短的一年多時間,美國卻是借這個機會大肆發展,盟國顯lou戰敗跡象後,法郎體係最先崩潰,英鎊的價值也一落千丈,美國向世界銷售貨品的策略再一次“抬高”了美元的“價值”,因此在計算某些經濟數據的時候基本會使用美元。

“對於美國我們從來都沒有小瞧,美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在糧食方麵,美國為837百萬噸,我國僅為169.5百萬噸。這是一個巨大的差距,遠離戰火的美國在美洲擁有廣袤的土地,沒有戰火的侵襲使得他們的農民可以不受幹擾地耕作,我們卻是處於戰火之中。有理由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個差距會被漸漸拉小,前提是我們的策略沒有出現錯誤,占領區的戰果被消化。”

“在戰略資源方麵,限製於我國地域狹小,在這方麵與美國的差距值得關注。1939之前,我國鋼鐵總產量為187.7萬噸,煤炭34455萬噸,石油46.2萬噸,電力414億千瓦時。在我們相續擊敗盟國取得占領權後,我國鋼鐵總產達到379.6萬噸,煤炭50788萬噸,石油681.7萬噸,電力1812億千瓦時。當然,這是還沒有發揮占領地全部潛力的有效生產總值。我們的專家作出一份報告,再有一年的時間以,上的數據將會翻新,預計將提升180的總值。”

占領地的消化需要一個過程,以前德意誌第三帝國的疆域太小,先後占領那麽多國家後,生產總值得到提高,能夠獲取的原材料成倍增加。歐洲各國基本已經完成近現代建設,在占領之後隻要管理妥當很快就能夠為戰爭服務,上麵所說的180增長率並沒有誇張的成份。

“……美國方麵,1940年的生產總值為鋼鐵總產量為511.7萬噸,煤炭3758萬噸,石油1466萬噸,電力1678億千瓦時。我們除了在煤炭和電力有優勢外其餘皆是落後,戰爭極度需要鋼鐵和石油,這是德意誌必須改善的事情。美國並沒有進入戰時機製,也就是美國的生產總值還沒有進行戰爭狀態的調整,他們還沒有挖掘潛力。我們評估,如果美國達成戰時機製的轉變,以上的數據增加240不是沒有可能。”

一片吸氣聲就是回應,他們以前知道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生產力十分可觀,聽到羅列的數據後“可觀”這個詞已經無法表達心裏的震驚,隻能用“恐怖”來形容美國在經濟實力和產生力。

雖然說戰爭打的並不是數據,但是國力往往決定戰爭最後的勝負,現在已經不是冷兵器戰爭,打仗極度依賴國家的總體實力,後力不濟的代價比任何時代都更加可怕,至少現在要毀滅可比以前容易多了。

徐陽還是靜靜地坐著,德意誌第三帝國是一個善戰的國家,如果要按照數據進行對比的話,那麽這場戰爭根本打不起來。在戰爭爆發之前(指二戰)德意誌第三帝國也專門調查過各國的生產總值,那個時候德意誌第三帝國的生產總值遠遠落後於波蘭、比利時、荷蘭、法國、英國,可結果是怎麽樣?現在這些國家已經先後完蛋,他們的生產力變成了德意誌第三帝國的戰爭潤滑劑,隻要有足夠的時間還能發揮得更好。

當然,事實往往證明時間是不等人的。就像德意誌第三帝國沒想到美國會那麽快參戰,然而美國卻是比意料中更早參戰了。美國目前還沒有向軸心事集團宣戰,甚至從某一方麵來說美國向軸心事集團特別是德意誌第三帝國表現出了善意,美國現在最為切膚之痛的是日本。

愚蠢的日本做出了瘋狂的舉動,日本或許認為他們能夠單獨對抗美國,事實上日本如今也在單獨對抗美國,近三個月內日軍占了絕對的優勢,美國表現出來的戰鬥力弱小到可憐,這也讓日本更加堅信美國須有其名,日本戰勝美國隻是時間問題。

不止一次的說過,人在犯錯時往往並不認為那是一個錯誤,天知道日本到底有沒有對美國進行過評估,是什麽東西給了日本戰勝美國的信心?德意誌第三帝國尚且不願意麵對美國,難道是武士道給了日本人必勝的信念?

“根據美國自己泄lou的數據,在1939~1940年期間美國總共生產槍支14263千支、機槍2614千支、火炮61萬門、坦克88.4千輛、作戰飛機297千架、軍用車輛268萬輛。我們所知道的是這些軍事物資大部份並不是美隊自己使用,美國生產出來的物資大多被盟國以貸款的方式購買,有一部份在日美戰爭爆發前銷售向日本。”

“1940年末,美國已經停止向除了加拿大、新西蘭之外的盟國提供貸款。最明顯的例子是在我們進行‘登陸日’作戰計劃實施後,美國原先承諾給英國的2艘戰列艦、14艘巡洋艦、55艘驅逐艦、86艘護衛艦、25艘潛艇被擱淺,陸軍的槍支、火炮、坦克、飛機、卡車等等物資也被美國以各種理由交付給了加拿大和新西蘭。”

“1936~1940年,我們總共生產了以下軍械:槍支11585千支、機槍1175千支、火炮4.5萬門、坦克46.3千輛、作戰飛機99.5千架、軍用車輛62.5萬輛。從這裏我們再一次看出德意誌與美國的差距,在戰爭狀態下德意誌的產能遠遠落後於不是戰時機製的美國。在海軍方麵,整個軸心國的建造能力雖有加強,但是事實擺在眼前。如果要與美國拚消耗的話,除非……歐洲大陸確保不受威脅,我們向日本帝國那樣將80的資源傾斜到海軍,不然的話……即使我們綁上整個歐洲與美國進行對抗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或許說起來有點喪氣,但是事實就是那樣。自從美國獨立到今天為止,德意誌沒有任何一個時候,甚至一個小時,國力強過美國。也許有人會說,美國還沒有參戰以前陸軍隻有10萬人。但是問題是什麽?是美國不需要太多的陸軍防禦,海軍和空軍就足夠防守,把戰場退到距離本土1000公裏外的地方。

美國的人口基數要遠遠高於德意誌第三帝國,美國有第三帝國隻有7000萬。曾經美國爆發南北戰爭的內戰,北方軍隊高達150萬,南方軍隊高達100萬,1861美國內戰,整個美隊就高達250萬。到了1914年,經過長期的準備,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充軍隊,法國也僅僅把軍隊擴充到第二帝國為87萬。而在戰爭後期,美國登陸歐洲的軍隊就達到100萬。

“美國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大西洋和太平洋保護美國難以受到外來者的進攻,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地理優勢看成阻礙。太平洋和大西洋保護了美國沒受到我國和日本的進攻。但是反過來。也防礙了美國進攻我國和日本。地理的險阻總是保護著弱勢防守的一方,給戰略進攻的一方製造麻煩的。”

“美國的戰時機製改變按照專家的評估大概需要兩年才能成型,地理位置的關係迫使美國哪怕是想要加入歐洲的戰爭需要做更多的準備。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軸心集團與美國的全麵戰爭不會那麽快爆發。我們將會有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進行準備,有充分的時間解決內部的麻煩,拉攏更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