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人抱怨房價高。談到房價的時候,有些人會提到一個問題:在中國,是不是丈母娘把房價抬高了?

確實,很多年輕人到了結婚階段,會遇到是選擇房子還是選擇愛情的問題,丈母娘為了給女兒爭取權利在房子方麵提出要求,確實很讓人鬧心。所以我對中國的小夥子深表敬意,在這樣的高壓下,能夠麵對女朋友很不容易。聽說上海女孩子相親,一等人有房有車無房貸,可以見麵;再往下,有房有車有房貸,也可以考慮;最下麵無房無車無房貸絕對不可以嫁。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結婚置業是很大的人群,這些人群中,在買房問題上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不隻是買不買房,連在房產證上寫誰的名字上都出現很多糾紛,寫女方的名字,男方出的錢多,不幹,說我出的錢多,為什麽寫她的名字?有個北京的小夥子結婚,他丈母娘沒來說,女方的姨專門提醒他說名字要寫女孩子的,他脾氣很火爆,聽了這話非常惱火。後來我告訴他一些技巧,現在這個事情放在折中狀態,處理得還不錯。

從另一方麵說,這些事情也是考量人性和情感真實與否的尺度。我覺得現在的小夥子確實非常不容易,因為他們麵對的競爭環境和房價的確有點高,加上女朋友及其家屬相煎太急,小夥子除非直麵頑強拚搏,否則有時候會搞得心力交瘁。因此,遇到房子跟愛情衝突的問題,恐怕得做一個非常決然的選擇,否則越猶豫越痛苦。

房子問題現在為什麽特別熱,不隻是因為愛情、結婚或者丈母娘,還在於現在的房子不僅解決一個居住的問題,也更商品化,更不可忽視的是,我們國家的大環境跟傳統思想在其中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年輕人恰逢其時,首當其中成了最受煎熬的,除了丈母娘,他們還得麵對成為房奴的壓力。

我們曾做過一個統計,發現35歲以下買房的人大概占到現在第一次置業人群的40%以上,這是最大的人群。如果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大學畢業到30歲甚至到35歲,無論是哪個國家,發達國家也好,發展中國家也好,隻要是市場經濟國家,如果不是創業成功,不是富二代,全部靠自己積累的工資,在這個階段一般都買不起100平米左右的一套房。全世界市場經濟國家中的這個人群普遍都是這種情況,因此,麵臨中國買房問題的不僅是中國年輕人,還有美國、英國等其他國家的年輕人。

但是,新問題馬上出來了,同樣的這個問題,在紐約、洛杉磯,乃至整個美國都不是問題,為什麽在中國卻變成了一個問題呢?有兩個因素,一個的確是社會的競爭壓力大,加上年輕人多是在城市漂著,這些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給了他們壓力。因此希望在居住上有實實在在的物質的穩定感,有的女孩子說房子比男人靠譜,就是因為房子能讓她有一個安全感。

另一個因素則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在國外,租和買沒有區別,在中國,租沒有安全感,沒有家的感覺,這是年輕人在環境壓力跟傳統思想作用下的心理。而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裏,老人跟孩子之間是筆糊塗賬,美國則算得很清楚,你長大成人了,自己的事自己解決,沒有家長天天給孩子拿錢買房子,但中國家長則相反,恨不得把孩子下半輩子都給張羅出來。加上是獨生子女——如果家裏生十個、八個孩子,我相信家裏管不過來——有家長支持做後盾,這種情況下造成我們買房年齡提前,這樣越提前,帶來的壓力越大。等到年輕人結婚,兩個年輕人四位老人,而且都特別愛惜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子,所以都會傾所有之力來幫助孩子安家。

選擇買房與否,其實是在選擇人生

買房子這個問題,涉及到好幾個人,涉及到二三十年的房奴生活,不是小事。選擇買房和不買房,我認為不是簡單地選擇價格而是選擇人生。你要選擇了買房,你基本上就得穩定下來了,一個是你要供房貸,再一個家裏還有老人孩子要養,不能隨便冒風險跳槽,要供房貸,基本上選擇這種生活;你暫時不買房,選擇創業,心累身累還有風險,但成功以後收獲也豐厚。有一個朋友,把他結婚時候要買房的錢,背著老婆在外麵折騰著創業,他老婆知道後沒埋怨他繼續支持他,現在他在北京經營一個做醫療器械的連鎖營銷的公司。這個人成功了,這是一種人生。當然也有不成功,創業失敗又重新回到原點的。

因此,我覺得買房不存在應該不應該,家長和孩子都是在買房的同時,選擇了未來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喜歡穩定的生活,就買一套;如果你不急於這麽穩定,租一個再看一看也挺好。這件事情上,房價固然給大家帶來很大的壓力,政府想辦法解決,我相信隨著政策的到位可以解決。但是,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即使房價問題解決了,對於拿工資買房的人群來說仍然是挑戰,關乎到人生態度跟未來生活方式,還是需要仔細思量再做決定。

其實,如果換成我麵對這些事,我什麽都不選擇,就選擇折騰。我在機關工作的時候住筒子樓,當時無論是中央黨校、中宣部還是後來的國家體改委,哪個單位都告訴我:你工作兩年就可以有房子。但我想的是,如果因為這個房子耗著,就什麽都不能幹了。所以房子不是我考慮的,隻要我覺得這事能走我就走了。結果1989年從機關出來的時候我沒有房子,但是我選擇了我願意做的事情。後來我經常想,因為離開,我無意中變成蓋房子的了,房子反而多出來了。

如果當時我因為熬這個房子,在機關裏熬,一熬房子二熬級別,我也成為一個房奴,那個房奴變成了單位的奴隸,雙重奴隸。在這種情況下我選擇的是做我自己的事情,沒有考慮房子。即使是到了今天,我還是選擇我要做的事情,誰攔誰就靠邊站。一旦做事情,三心二意很難處理,人同時有五個目標要協調,會非常困難,你隻能做一件事情,全力以赴地做下去。

用中國方式吃飯,用紐約方式做生意

我性格裏麵,有許多東西方交融的東西。

東西方的傳統,或者準確地說,東西方的價值觀,沒有優劣對錯之分,都有一部分普世的價值觀在裏麵。東方的價值觀發源於中國,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現在在新加坡那裏,被稱為新亞洲文化,有很多詮釋。我發現,無論是哪種詮釋,歸根到底,都是從做人的角度來講,而西方的價值觀則更傾向於從做事的角度來規範。

具體到我個人,我做事比較喜歡西方的價值觀,做人喜歡中國的價值觀。比如,我在紐約見一個老板,用中國方式吃飯,用紐約的方式做生意。做事按紐約方式做,像用最貴的律師、中介、會計師,如果不用這些好的中介服務,就證明你沒有誠意,光吃飯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當然,到最後,律師什麽的基本都用不上,全部是兩個人解決。這就是紐約方式做事,中國方式吃飯。

有一次,因為生意上的來往,雙方鬧得不太開心,很多紐約人說你應該起訴,我卻用中國式的方式決定不起訴他。我說我看重的是未來,這些事情上,從一個曆史長河的角度來說,這點過節很好,有助於加強雙方了解,這是中國人的道理。那些紐約人發現東方人想問題跟他們不一樣,紐約人說要起訴,證明你正確,沒準能獲賠,當然輸了官司要花錢。但東方人把人的是非看的很模糊,是把時間拉長了來看是非的。時間拉得長是非就開始變,昨是今非,此是彼非,比如在西方,禮服露肩膀叫禮服,是禮儀,但是在中國傳統裏,露這麽多是“非禮”,在美國是“是”的,在中國是“非”。

所以中國人處理事情,中庸、和平、寬恕、任意、相反相成,通過是看待非,通過非找到是,這樣一種哲學文化習慣我稱之為是非相對性。另外,像講成本之前的成本,利潤之後的利潤,也都是用這種方法判斷的。和人打交道也是,教人學會讓而不是學會爭。這就是中國文化,雖然看著吃虧,其實是有大智慧在裏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