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節 新風新氣象(2)
七月二十五日這天,東北各大報紙競相進行了連篇累牘的報道:撫順煤礦發生嚴重事故。由於某條礦道內發生頂板崩塌,二百多名礦工被活埋在了地下八十多米處。在搶救的過程中,由於礦層透水、氧氣稀薄、礦道內一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食物缺乏等諸多因素,一百四十六名礦工不幸遇難。這場事故堪稱是東北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前所未有的工業災難,與今年年初招商局“新華輪”號輪船在香港附近觸礁沉沒並導致300餘人遇難的海難並稱為民國十八年十大事故之一。張學良獲知報告後不敢懈怠,急忙在第一時間趕到撫順,督促煤礦公司和當地政府搶救被困礦工。但張學良隨後又獲悉,事故發生後,煤礦的主要負責人居然采取了瞞報措施,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結果白白浪費了兩天的寶貴時間,使遇難工人的人數大大增加。張學良勃然大怒:“這幫王八蛋好大的狗膽!上百條人命哪!居然還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簡直是畜生不如!立刻給我把那些衣冠禽獸都抓起來!嚴懲不貸!一個也不放過!”撫順煤礦的領導高層最後有五十多人被追究責任,八人被槍斃,四十多人被撤職查辦或判罪入獄,並通告全東北的所有工業機構以儆效尤。張學良隨後邀請中國最早期的留洋學生、著名的煤礦專家吳仰曾擔任東北煤炭公司撫順分公司的經理,同時命令司法部立刻出台規章製度,嚴格加強煤炭、鋼鐵、采礦等工業生產過程的安全措施,並在撫順煤礦公司的門口建立紀念碑,纂刻遇難的一百四十六名礦工的姓名和籍貫,同時上書“警鍾長鳴,安全第一”。張學良又帶著工業部和東北煤炭公司的高層們逐個地親自上門探望遇難礦工的家屬,給予安慰並發放三倍的撫恤金,最後,張學良命令把這起重大工業事故寫進教科書,以此在東北形成主流價值觀:人的生命重於財富。處理了這件事後,張學良又馬不停蹄,接連親自主持了幾件比較重要的事情。八月一日,張學良建立東北政府的中央無線廣播電台。去年6月30日,香港的第一個電台誕生,台號為GOW。為了促進東北的電台廣播和無線通訊事業的發展,張學良重金禮聘了一批國內外的無線電專家,在沈陽成立“遠東之聲”的大型無線廣播電台。隨後,張學良又從美國引進了剛剛問世的卡通角色米老鼠,以及米老鼠的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威利號汽船》,並從上海引進了有聲電影技術(上海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播放了中國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以促進東北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其實這幾個月來,張學良還被一件事折騰得焦頭爛額,那就是“簡體漢字、簡體漢字偏旁名稱表、白話文、現代漢語拚音方案、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的推廣普及。漢語拚音和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還好,但簡體漢字和白話文則在東北的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實,早在十年前,中國的學術界就爆發了“白話文運動”,一大批具有新思想和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年輕學者們極力主張“廢除繁體漢字和文言文”,采取便於書寫的簡體漢字和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從而對中國的語言文字和中國文學都進行更新換代的徹底革命。但那隻是學術界和民間的爭端,並未得到政府官方的表態支持,但現在,張學良的東北政府卻是旗幟鮮明地宣布要用簡體漢字全麵取代繁體漢字,自然在東北的學術界和文化圈內引發了空前激烈的學術爭端。別的不說,光是在東北大學,就涇渭分明地分成了兩大陣營。胡適、傅斯年、周樹人、羅家倫、白滌洲、唐鉞、陸費逵、錢玄同、胡懷深、劉複、李家瑞、卓定謀、陳光堯、徐澤敏、杜定友、黎錦熙、趙元任、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錢鍾書、舒慶春、沈雁冰、萬家寶、李堯棠、李公樸、朱自清、鬱達夫、林漢達等人組成了“簡體漢字派”;而以文學院院長章太炎、兩位副院長章士釗、陳寅恪為首,劉文典、胡先驌、黃侃、詹安泰、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林損、劉盼遂等人則組成了“繁體漢字派”。這兩派人整天吵得簡直不可開交,不但在學校課堂上互相拍桌子吹胡子瞪眼,還紛紛在東北大學的校報以及《東北民報》、《東北文化報》撰文刊登,維護己方、痛斥對方。這兩派學者的身份也都對比鮮明,支持簡體漢字的都是年輕氣盛的青年學者,平均年齡不到三十五歲,大部分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曆;維護簡體漢字的則是都年齡較長且是“中國本土產”的學術耆宿、國學大師。年輕派們鋒芒畢露、勇於創新;年老派們則德高望重、博學精深。胡適罵劉文典等人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不思進取”,胡先驌罵錢鍾書等人是“魯莽蠻幹、本末倒置、崇洋媚外”,整個東北大學和東北的文化界都吵翻了天。事情傳到南方後,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也在報紙上刊登文章,痛斥張學良是“胡作非為、敗壞文化”,並表態堅持支持繁體漢字以維護中華傳統文化,同時戴季陶又以考試院院長的身份要求張學良不要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千古罪人”。得到戴季陶的支持,東北的“繁體漢字派”士氣大振,步步反擊。東北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工程力學家蔡方蔭也大力支持推行簡體字。“混凝土”是建築工程學裏很頻繁用到的詞語,但這個詞筆畫太多,工程學院的學生們在聽課記筆記時很不方便,蔡方蔭大膽自創了“砼”這個字來代替“混凝土”一詞,“砼”拆開來就是“人工石”,工程學院的學生們在記筆記時用“砼”代替“混凝土”,省時省力。蔡方蔭發表言論道:“文字的作用是什麽?文字不就是用來作為交流工具的嗎?既然改革文字更加有利於交流,為什麽不改革?就好像我用一把斧頭砍木頭,斧頭鈍了,自然就去磨一磨了,怎麽能因為這把斧頭是我家傳的斧頭就不敢磨呢?那些維護繁體漢字的人,你們幹嘛不去寫甲骨文?”以蔡方蔭為代表的科研專家也紛紛站到了“簡體漢字派”的陣營裏,使得雙方勢均力敵、旗鼓相當。東北文學院的院長章太炎和張學良的關係很好,兩人是忘年交。但為了這件事,章太炎也和張學良“撕破臉”了。章太炎曾不止一次親自找張學良,聲色俱厲地要求張學良不要成為破壞中華傳統文化的曆史罪人。章太炎又語重心長地道:“少帥,我知道你渴望奮發圖強,但世界各大強國的民族精神無不來源於其本國文化的培育,就是已經躋身世界列強的東瀛日本,雖也曾舉行過所謂的‘脫亞入歐’運動,但到最後也沒有摒棄自身的東方文化。我中華乃至東亞文明的源頭和發祥地,豈能自己全麵否定東亞文明的根源?這和揮刀自宮有何區別?自宮了的男人,能變成女人嗎?隻會變成不男不女的太監!”張學良被章太炎這番振振有詞的言論說得哭笑不得。張府官邸門口也門庭若市、熱鬧無比,支持簡體字的學者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聯名上書,表示支持張學良改良漢字和漢文化的措施,並要求張學良立刻且徹底地貫徹簡體字;而支持繁體字的學者大師們也三番五次地來找張學良,要求張學良收回命令,維持繁體字和中華傳統文化。另外,東北大學的兩派們在爭執得不相上下時也頻頻要求張學良過來“支持公道”,搞得張學良手忙腳亂。最後,張學良勉強采取折中政策,宣布在東北境內,繁體字和簡體字同時使用,學校裏既教導繁體字,也教導簡體字,考試的試卷也分繁體字和簡體字兩種版本,對學生們要求“會書寫和使用簡體字,同時看得懂繁體字”。至於學生和普通民眾願意接受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則完全看民意和時間去決定了。年底,東北大學圖書館和文學院根據張學良的命令編纂的《漢語繁體字典》、《漢語簡體字典》、《中國成語詞典》、《中國漢語詞典》等幾部重要的語言學習工具陸續完工,並開始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