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節 中東狼煙(1)
烈日如火、爍玉流金的六月底,北華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部內,總參謀長徐永昌上將神色肅然地打開一份命令文件,向同樣神色肅然地立正在他麵前的衛立煌上將鄭重宣讀道:
“總參謀部第033號命令,陸軍總司令部第076號命令,一、任命衛立煌上將擔任中東軍區司令長官兼即將組建的中東遠征軍總司令官職務;二、衛立煌上將擁有中東軍區和中東遠征軍的全部指揮權;三,衛立煌上將務必於最短的時間內做好進攻中東地區的各項戰事準備工作;四、衛立煌上將全權負責中東地區全部戰事的實施工作。...”
接到率領大軍遠征異域的命令後,衛立煌的心情是很莊嚴的。在全球戰火風起雲湧的一九四三年的夏季,北華軍總司令部決定派遣陸空軍精銳向中東地區進軍,目的是控製“地球油庫”以及打通蘇伊士運河,衛立煌被北華軍總司令部任命為中東軍區司令長官兼中東遠征軍總司令。衛立煌今年四十六歲,正是最年富力強的時期,位列北華陸軍五虎上將之一,雖然並非北華嫡係出身,但深受張學良的信任和器重。在考慮任命中東遠征軍總司令人選的時候,張學良個人就比較傾向於衛立煌,不僅僅是因為衛立煌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還因為衛立煌在曆史上是“滇緬遠征軍總司令”,現在當“中東遠征軍總司令”,也算“有先例可循”。正式在任命書上簽字後,張學良特地又以私人名義在家裏宴請了衛立煌,席間與之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
“俊如啊,三軍總部打算派你去中東時,我是非常讚同的,因為我知道這副擔子雖然很重,但你完全能夠勝任。我相信你肯定能打敗亞曆山大!”張學良笑容可掬地親自給衛立煌夾菜。(亞曆山大,即哈羅德·亞曆山大,英國陸軍上將,中東盟軍總司令。)
衛立煌顯得寵辱不驚:“立煌既為國家軍人,自當為國家利益竭盡所能。”
張學良知道衛立煌不喜歡客套話,因此在三言兩語的寒暄後便直奔主題:“俊如,占領中東,對我國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從近的角度看,拿下中東,我們就能與北非的德軍、西亞的土軍聯合奪取蘇伊士運河,釋放出被困在地中海裏的意法海軍艦隊。你是知道的,目前,我們在海上很吃虧,珊瑚海一戰,我們一下子就損失了六艘航母,使得我們在戰前好不容易積攢下來不的海軍優勢被急劇削弱,而美國的造船工業又是我們的三倍,所以,在這之後,我們的海軍很難再取得珊瑚海戰役前那種壓倒性的實力優勢的,靠我們自己的造船工業,跟美國比賽造軍艦,無疑是龜兔賽跑。因此,讓意大利和法國的海軍、造船工業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發揮出更大作用,就是必然的了,這關係到我們以及整個聯盟國的勝利。”
衛立煌微微點頭:“這一點,我也是很清楚的。”
張學良接著道:“從遠的角度看,中東地區擁有全球60%以上的石油。隨著工業的蓬勃發展,人類正在全麵進入工業化時代,而工業是萬萬離不開能源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都會成為大國爭奪的焦點,特別是石油,它是一種戰略資源,誰能掌握世界的能源命脈,誰就能掌握未來幾百年的世界主導權。占領中東,控製那裏的巨量石油,對我國未來發展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啊!這是我們出兵中東的第二大原因,也是此戰第二大目的。”
衛立煌略感驚訝,臉上的神色變得愈發凝重:“少帥放心,立煌心裏有數了。”
張學良問道:“對於出兵中東,你有什麽初步的看法嗎?”
衛立煌想了想,條理清晰地道:“少帥,中東跟東南亞不同,雖然這兩地方都不是我國領土,但東南亞當地有上千萬的華人華僑,因此我軍身在東南亞卻同樣能得到當地民眾的支持,所以我軍在東南亞打得很順利,而中東則很不同,中東地區的華人華僑極少,我軍到時候完全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作戰,困難程度很大,當地民眾對我軍究竟是敵是友,很難說;其次,中東地區盛行伊斯蘭教,民眾幾乎都是穆斯林教徒,我國主要是佛教和東正教,宗教文化的差異必然會帶來諸多不便,俗話說,一座廟宇頂得上十萬大軍,宗教信仰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我們萬萬不能忽視這一點。”
張學良深以為然:“說得對。”
衛立煌道:“所以,我認為遠征軍要重用西北馬家軍舊部和回族將領,馬家軍和回族將領也都信奉伊斯蘭教,這樣,我遠征軍征戰於中東,才不會因為宗教文化上的差異而遭到抵觸排斥。”
張學良點頭:“有道理。”
衛立煌接著道:“第三個問題就是後勤運輸問題。現代戰爭,打的就是後勤。中東實在是太遙遠了,我國本土在東亞,中東卻在西亞,運輸線太漫長。當初的東北戰爭,我軍之所以能輕易地出動百萬大軍與日寇廝殺,就因為戰場在我們家門口,在我們自家本土,地理位置很便捷,但遠征中東時的問題就非常嚴重了。雖說中東和我國本土隻隔著中亞、伊朗等地,但是,少帥,我們本土的精華,也就是工業區、農業區,基本都在東北和華北這兩個地方,西北地區都無法為幾十萬現代化大軍提供足夠的輜重物資,更別說新疆和中亞了。因此,這條運輸線要從華北開始計算,一路延伸到中東,直線距離就超過六千公裏,實際距離肯定不下一萬公裏呀!所以,此戰,保障充足且高效率的後勤運輸是頭等大事。”他頓了一下,問張學良,“少帥,總部能調動多少兵力前往中東參戰?”
張學良笑道:“一百萬都不是問題。”他可沒有說大話,與美英爆發戰爭後,北華三軍一直是海軍和空軍挑大梁,人數最多的陸軍長期基本沒事做,幾百萬陸軍也就出動了很少的二三十萬參加了東南亞戰事,十分之九的陸軍部隊都呆在本土看著海空軍打得熱火朝天。蘇聯戰爭後,北華陸軍便“英雄無用武之地”。此時的遠征中東,是北華陸軍在這場世界大戰裏再一次得到大規模參戰的機會,因此獲悉這個消息後,幾百萬陸軍無不摩拳擦掌,出動百萬大軍也輕而易舉。
衛立煌搖了搖頭:“不要一百萬,三十萬就夠了。”
張學良略感驚奇:“三十萬?這個數字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肯定不夠在中東那麽遼闊的戰場上攻城略地吧?”
衛立煌認真地道:“三十萬這個數字不完全是由前線戰局需求而決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由後方運輸力而決定的。是的,我們現在有能力把百萬大軍送到中東,但如何維持這百萬大軍在萬裏之外的高強度作戰呢?三十萬兵力,對於中東戰事來說肯定不太夠,可卻能讓我們的後勤運輸線為其提供足夠的輜重補給。少帥,我們後方的運輸力和運輸量是固定的,所以,前線部隊越少,人均彈藥火力反而越強。我認為,同樣是一百發子彈,分給一百個士兵的作用不如分給十個士兵。當然,太少了也不行。三十萬,不多不少,正好。”
張學良點點頭:“嗯,確實是這個道理。我們一直都加強在北亞地區的鐵路網建設,中亞地區和伊朗境內的鐵路線並不很發達,維持三十萬軍隊的高強度作戰估計也是正好。”
衛立煌又道:“還有一件事。少帥,打中東,我們還能或者說是必須獲得一個國家的支持。”
張學良猛然醒悟:“猶太人!以色列!”
衛立煌笑道:“沒錯,猶太人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就是回到他們的巴勒斯坦地區。既然如此,反正那塊地方也不大,我們就做個順水人情,承諾打下來後送給他們,作為交換條件,首先要他們給我們提供軍費資金,其次要他們提供中東地區的詳細情報,這樣,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們在中東作戰時人生地不熟的麻煩了。”
張學良也笑了:“以色列在這場戰爭裏一直是明哲保身,雖然暗地裏傾向於我們,表麵上還是保持中立的。他們不會把自身民族存亡作為賭注而全部地押在我們身上,所以他們不會公開地對美英宣戰並站在我們這邊,但在暗地裏出錢出力,肯定是沒問題的。”
在這裏需要說明一下猶太人的現狀。由於當年張學良在希特勒即將對猶太人舉起屠刀時就全力挽救猶太人,因此德國境內乃至全歐洲境內的猶太人隻有區區千餘人死於德國的反猶浪潮,歐洲超過99%的猶太人都撤離了歐洲,隻有極少的一小部分前往英國、瑞士、美國,絕大部分都來到北華。由於並未遭到大規模的屠殺,再加上這幾年的繁衍生息,使得此時全球猶太人總數已經達到1300多萬,其中的800多萬在庫頁島北部的以色列國,300多萬在北華境內,世界其他地方的猶太人總數隻有200萬。這200萬猶太人又主要聚集在兩個地方,一半在巴勒斯坦和中東,另一半則在美國境內,除了這兩個地方,世界其他地方的猶太人總數不足3萬。遼美開戰後,為了“證明”自己確實是中立國,因此以色列國政府特地遷移了不少人口到美國境內,再加上以色列國此時畢竟還是要跟美國做生意的,不在美國境內保持一定的人口顯然是不行的。此時的以色列國在名義上是中立國,暗地裏傾向於北華,但同時跟北華、美國、南美洲諸國等交戰國和中立國都廣泛地做著跨國商貿生意,從而趁著這場世界大戰而大發戰爭橫財,既把北華的物資倒賣到美國,又把美國的物資倒賣到北華。對於猶太人這種“投機倒把”行為,北華和美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雙方都是地大物博的大國,都不可能在經濟資源上封鎖對方。既然雙方都需要對方的物資,又因為已經互相宣戰而不方麵直接做生意,自然就需要猶太人這種中間人來牽線搭橋。但值得肯定的是,以色列國確實在這種跨國商貿中沒有損害北華的利益。美國需要北華/中國的豬鬃、桐油、橡膠等資源,北華經由猶太人而高價賣給美國,賺來的利潤讓北華也大撈一筆。換句話說,在“北華、以色列、美國”的三方貿易中,猶太人其實是在幫北華賺美國的錢,同時自己也分一杯羹。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七代掌門人維克多·羅斯柴爾德在戰後得意地說道:“...張學良和羅斯福大打出手後,兩人都需要買對方的東西,但又都拉不下臉,所以便依靠我們。比如橡膠,北華軍占領東南亞後便壟斷了全球99%的天然橡膠,美國人急缺橡膠,不得不拿出是和平時期十倍的價格來委托我們跟北華購買,畢竟我們是中立國嘛!北華政府雖然跟美國政府開戰,把物資賣給敵對國是不理智的,但反過來說,能夠狠狠地勒索對方,也是有利於己方的,用賺對方的錢來給自己的軍隊製造更多的飛機坦克,何樂不為呢?所以北華政府很樂意以十倍市場價的價格把天然橡膠出售給美國,而在這十倍的差價裏,我們賺兩倍,北華政府賺八倍,大家都皆大歡喜。美國人雖然下了血本,但得到了急缺的橡膠,北華雖然把橡膠賣給美國,但狠狠地大賺特賺,賺來的鈔票足夠北華軍裝備更多的飛機坦克了,並不吃虧,我們是最高興的,因為我們完全是無本買賣,根本就不需要出成本。打仗歸打仗,生意還是要繼續做的,這就是商業精髓所在。”
得到以色列的支持,那麽在巴勒斯坦地區和中東地區的百萬猶太人就成為北華軍的間諜和眼線,對於中東而言,猶太人肯定是對當地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的,北華軍就不需要再慢慢地費時費力地搜集當地的氣象地理、人文民風等各種資料了,自然省了大麻煩,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北華軍在異地他鄉作戰的不便之處;另一方麵,雖然猶太人在張學良挽救猶太人和協助他們建國的過程中前前後後地被張學良“壓榨”了不下三十個億的美元,但猶太人的斂財能力實在是驚人,此時這場史無前例的世界大戰對交戰國民眾而言都是巨大災難,但對猶太人來說,簡直就是史無前例的巨大商機。靠著投機倒把和跨國商貿,以色列現在跟瑞士一樣,都是小國,但都富得流油,正好給北華軍的中東遠征軍“讚助軍費”。從某種意義上講,以色列國已經是北華的一大財源以及重要的人才來源,猶太人通過跟北華的合作而擺脫了被迫害、被屠殺的命運,而北華則通過跟猶太人的合作而獲得了猶太人的鈔票和人才。
果然,當張學良派顧維鈞前往以色列後,以色列首腦無人反對,全部以求之不得的歡喜態度接受了這項合作提議。當顧維鈞提出要錢要人的要求後,以色列政府毫不含糊,第一筆就掏出了五億美元來讚助北華軍的中東遠征軍,並承諾配合北華的情報部門,動用中東地區的猶太人關係網,給北華軍在最短的時間內搜集到巨細無遺的情報。雙方一拍即合,北華承諾在奪取巴勒斯坦地區後,無條件劃分超過3萬平方公裏並且是沿海地區的領土給以色列作為正式國土,以色列則全力支持北華軍在中東戰場上的戰事。
但這其中還有一個焦點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以色列方麵提出北華分給以色列的領土裏要包括耶路撒冷,但北華考慮到未來的中國想控製中東,就必須要跟當地的穆斯林國家保持和睦的關係,太過於偏袒以色列,必然會激怒中東的穆斯林國家,因此沒有明確地給出回複,最後的方案是“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由以色列和當地穆斯林勢力雙方麵解決”。這個方案的意思很清楚:北華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至於耶路撒冷,由猶太人以後靠自己的力量去搶占。
衛立煌是一位具有長遠戰略目光的軍事家,在出兵中東的問題上,他還提出了一個很大的隱患:印度。
此時的亞洲大陸,超過四分之三地區都被北華占領,土耳其投靠了德國,阿拉伯半島被美英占領著,除此之外,最大的一塊並未被北華占領或控製的地區,就是印度(包括後世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克什米爾地區)。這塊被譽為“英國女王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的英屬地區,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域遼闊,在地理位置上,它被北華占領區給四麵包圍,但仍然與阿拉伯半島、埃及開羅地區保持著海空聯係,在印度周圍,北華和美英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整體態勢。這麽久以來,印度英軍和周圍的藏南三國、緬甸、斯裏蘭卡、伊朗等地境內的北華軍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互相在邊界線處陳兵對峙,但並沒有大規模地互相攻擊。之所以這樣,是由於雙方都不想打。北華軍不想打印度,因為印度地大人多,打起來雖然不是很困難,但肯定很麻煩,北華軍沒必要占領擁有四億人口的印度,印度固然自然豐富,但北華不缺資源,若吞並了印度,必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隱患。北華/中國境內,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人的人口占總人口90%以上,這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保持內部穩定和團結的良好比例,如果吞並印度,四億印度人會成為人口比漢族人少不了多少的中國第二大民族,這樣的國家必然會陷入內部混亂;其次,北華如果像英國人那樣隻是殖民統治印度,也會帶來很大麻煩,控製四億印度人以及在全印度構建新的社會秩序必然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所以,印度對於北華來說,性價比很低,張學良甚至都很“嫌棄”印度,所以北華軍一直沒什麽興趣去攻占印度;而英軍這邊,英軍在印度約有五十萬軍隊,另有數十萬武裝起來的印度軍隊,兵力雖然不燒,但戰鬥力不高,因為仆從於英軍的印度軍對英國人陽奉陰違,印度境內的五十萬英軍足有一半是對付北華軍,另一半是對付印度人的。印度雖然還可以跟阿拉伯半島、埃及開羅地區保持海空聯係,但運輸量並不是很高,並且整體上已經跟英國本土斷絕了絕大部分的聯係,所以英國乃至整個同盟國都極難向印度進行大規模地增兵和輸送物資,因此,印度的英軍處於一種“自力更生”的狀況中,兵力基本上沒有增加(因為英軍不放心印度人,不可能在這種關鍵時候大規模地武裝印度人),印度的英軍在防禦上都有些力不從心,更別提進攻了,所以無力攻擊印度周圍的北華軍地盤。印緬邊境處、印伊邊境處、印藏邊境處、印度和斯裏蘭卡的海峽裏,北華軍和英軍基本是對峙僵持著。
盡管如此,衛立煌的擔心還是很有道理的,印度畢竟有幾十萬英軍,萬一搞鬼,必然會對北華軍的中東遠征軍產生很大的隱患。
如何清除英屬印度的威脅,這讓北華三軍高層十分煩惱。
工統局局長舒國生獲悉後,笑道:“這有何難?給我一個月時間,我保證把英國人的那顆明珠搞得陷入癱瘓。”
張學良很感興趣地問道:“你需要什麽?”
舒國生道:“幾億美元的資金,再加上足夠裝備十個師的軍火,老式的就可以了。”
張學良很爽快地道:“沒問題。”老式軍火,北華軍要多少有多少。遼日戰爭和遼蘇戰爭後,北華軍繳獲了天文數字的日式裝備和蘇式裝備,而北華軍自身又不用那些性能已經落伍的武器,所以那些軍火都半賣半送給了附屬國的軍隊,縱然如此,北華軍的各個軍火庫裏還是堆積如山著那些日式蘇式武器裝備,重武器雖然不是很多,但步槍這種輕武器裝備一百萬軍隊都沒問題。
七月初,各項準備工作隨後有條不紊且緊鑼密鼓地展開來。猶太人開始源源不斷地給北華軍提供中東地區的情報資料,並讚助了一大筆的資金軍費,準備編入中東遠征軍的10個師開始向中亞和伊朗境內集結,巨量的軍械輜重也開始星夜兼程地運往伊朗境內,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運到伊朗境內的物資主要是武器彈藥,糧食和燃油倒是基本不用運輸,伊朗雖然不是強盛大國,但給幾十萬軍隊額外提供糧食還是綽綽有餘的,並且伊朗盛產石油,北華政府在伊朗境內擁有幾十個大油田,足以就近給遠征軍提供燃油,正因如此,所以遠征軍的後勤運輸需求量要比預計的要少很多,另一方麵,因為長期不參戰,北華陸軍上下都卯足了力氣,幾百萬大軍終日無所事事,所以遠征中東完全不存在兵力不足的問題,戰爭機器此時再度啟動,效率自然非常高;至於舒國生,則啟動了工統局在印度境內的間諜網,隨後又調遣了一批精英特工秘密潛入印度,準備把早已經遍地幹柴的印度給徹底點燃成一片火海。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非常慚愧而內疚地在這裏向大家再次道歉。在南京,我帶著寶寶跑遍了幾家著名的大醫院,得到的都是不太樂觀的消息,所以,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而陰鬱,醫生說有可能是先天性的白癜風。當時聽到這個結論後,我感到頭暈目眩、如墜深淵,真的有種嚇傻了的感覺,一個一歲半的女孩子如果在臉上長了白癜風,這是多麽可怕、多麽殘酷的事情啊!醫生說暫時要先觀察,兩個月後再去複診。我相信大家能想象得出我現在是什麽心情,我現在非常緊張、非常害怕、非常惶恐、非常焦慮,整個人心亂如麻、六神無主,情緒無法平靜下來。我此時的精神狀況非常糟糕,坐在電腦前也是愣愣地發呆,對不起,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我需要時間來緩衝。很多老讀者都知道,我寫書從來不會太監的,這本書也是一樣的,我隻是現在真的沒辦法繼續碼字了,請給我一點時間,就一星期吧,真心地謝謝大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