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節 戰後餘聲

張學良這個國防部長從1946年一直當到1950年,隨後兩次連任(每任四年),一直幹到1958年,這也是他自1928年東北易幟後掌握權力的第三十年。三十年裏,前十八年是他在東北、在北華“單幹”,後十二年裏則是融入中央,以國家角度而為國效力。盡管全國上下都要求張學良繼續連任,但他實在不想再幹,辭去了國防部長一職和他在國民黨內擔任的兩個委員職務。當張學良辭去國防部長這個職務時,中國國防軍是一支規模世界第一、極其強大的軍隊,陸軍正規軍約400萬兵力(因為中國國土太大,內部問題複雜,必須要長期保持強大的陸軍力量),共編為200個野戰師,地麵部隊共擁有超過4萬輛坦克、超過6萬門各型火炮和火箭炮、超過7000架直升機;空軍擁有約50萬兵力、2萬多架飛機、1萬多門高射炮;海軍擁有約100萬兵力,艦艇總噸位達600萬噸,其中包括20艘航空母艦、300多艘潛艇、500多艘水麵艦艇、4000多架陸基飛機;核武部隊則擁有超過300枚核武器,爆炸總當量約2900萬噸。世界三大國裏,陸軍是中德並列第一,美國第二;海軍是中美並列第一,德國第二;空軍是美國第一,中德並列第二。三大國基本沒展開軍備競賽,因為如果美國迅猛擴軍,中德立刻聯合對付美國,中德也一樣。誰獨自擴軍,誰就會被打壓,三大國互相製約,形成牢靠的平衡,當然,“拉幫結夥”是不可避免的。美國首先成立了“美約”(美洲公約組織),德國隨後成立了“歐盟”(歐洲同盟組織),中國則成立了“亞聯”(亞洲聯合組織),從而以三大國為核心形成了三大國際軍事集團組織。

戰後的中美德三大國都進入了科研、文藝、經濟等諸方麵的高速發展,世界已經成為了中美德三大國三方演出的舞台,三大國也是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三大國GDP總和占全世界GDP總和80%以上。在戰爭正式結束的1946年,美國GDP為2500億美元,中國為850億美元,德國為800億美元;1950年,美國GDP突破3000億美元,中國和德國都突破1000億美元;在1975年,美國GDP突破10000億美元,中國突破5000億美元,德國則突破4000億美元;在2000年,美國GDP達到10萬億美元,中國則達到6萬億美元,德國則達到5萬億美元。經濟總量上,美國一直位居第一,中國第二,德國第三,因為人口數量中國第一、美國第二、德國第三,所以人均GPD是美國第一、德國第二、中國第三。中國在1975年基本實現了“每家每戶都有一輛汽車”的生活水平。因為中國領土極其遼闊、資源極其豐富,原中國本土的西部地區貧窮人口被大規模地遷移到了北亞、東南亞、澳洲、南非等新領土進行定居和開發,因此社會各階層的貧富差距非常小。說白了,原本有很大一部分中國人不得不住在荒涼貧瘠的窮山惡水裏(在後世,中國西部人口數量占全國人口總量約30%,約4億中國人生活在自然條件較差的西部地區),但此時的中國有太多的自然條件優良、發展潛力巨大的新國土,西部居民自然可以大規模遷移到新領土,數以億計的西部中國人不需要再被限製在老家繼續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生活和苦日子;而東部中國人也一樣,覺得生活沒意思或想出人頭地,隻要向政府遞交申請書,就可以獨自前往或者是舉家遷移到新領土,進行探險、拓荒、發展。因為中國領土麵積太大,所以中國人生存空間足夠,所以中國人擁有無窮無盡的機遇和希望。

戰後的中國在領土麵積上是全球第一大國(4200萬平方公裏),在人口數量上也是全球第一大國(5.85億人口)。

張學良“命長”,所以他在放棄權力後也一直經曆著戰後中國的方方麵麵大事:第二屆聯合國大會在香港聯合國大廈正式召開,第十四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天津舉辦,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上海和重慶聯合舉行,第四屆世界杯球賽在新加坡舉辦,電腦的誕生,氫彈的誕生,第一顆人造衛星被成功發射,第一個南極洲考察站的竣工,中美德三國聯合進行的登月工程,人類第一批的三名宇航員在月球上登陸,東和省省會、該省第一大城市、擁有一千多萬人口的新和市(原劄幌市)因高度發達的色情業而榮獲“世界性都”的稱號等…中美德三足鼎立,這是張學良為戰後世界設計的新秩序框架,事實證明了,這個新秩序遠好於原先曆史上的“美蘇兩極分化”。中美德三大國在戰爭中都撈足了利益,並且互相也基本不存在太過於尖銳的利益衝突或意識形態衝突,所以沒有發生“冷戰”,三大國展開的是“全麵合作、局部競爭”,並且展開的競爭也是在科研、藝術、文化等方麵上的良性競爭,並非意識形態或霸權主義的惡性競爭。總體而言,戰後的新世界是“比較和諧的”,恐怖主義是戰後世界以及三大國所共同麵臨的嚴峻問題,反恐是三大國在戰後最主要忙的事,除此之外,三大國還要忙於鞏固自己勢力範圍圈的穩定,鎮壓和剿滅自己勢力圈裏的反抗勢力。二戰後再無世界大戰的苗頭,也沒有形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客觀條件。當然,戰後世界仍存在戰亂,熱點主要在四個地方:南美、非洲、中東、南亞。

在南美洲和非洲,當地國家或民眾因為不願意本國或本地變相地三大國的殖民地,因此一直此起彼伏地不斷產生著騷亂、暴動、抗爭、反叛,三大國對此都是毫不留情地鐵血鎮壓。

在巴勒斯坦地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陸續發生了五次全麵戰爭,巴勒斯坦是土耳其一手扶植用來遏製以色列的,同時得到整個穆斯林世界的支持和援助,因為以色列盤踞著“聖城”耶路撒冷,這是穆斯林世界難以接受和容忍的,但以色列背後是中國在支持。從地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以色列國土猶如一條毛毛蟲般呈南北方向地臥在地中海東岸,麵積4萬餘平方公裏,總人口1000多萬,巴勒斯坦國土也像一條毛毛蟲般呈南北方向地緊貼著以色列,並且在一頭一尾還包裹著以色列,因此,除了地中海,以色列陸地三麵都被巴勒斯坦包圍著,土耳其和以色列並不接壤,巴勒斯坦純粹是土耳其遏製以色列的緩衝區和最前線戰場,同樣,以色列是中國牽製穆斯林世界的擋箭牌和馬前卒。巴勒斯坦總麵積同樣也是4萬餘平方公裏,總人口500多萬。五次以巴戰爭都是以色列大獲全勝,以色列不但在巴勒斯坦地區站穩腳跟,並且還越來越強盛,但當地的民族矛盾和宗教仇恨卻越積越深、越來越複雜。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共有兩塊國土,一塊在巴勒斯坦地區,一塊在中國庫頁島北部,前者是實際控製著的,後者則是租借來的。為了保留後手,給以色列和猶太人建立一條退路、一個後方,以色列政府向中國政府請求續約,租借庫頁島北部99年,這樣,如果猶太人萬一再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好歹還有一塊“最後的立足地”。對此,中國政府表示了允許。此後,以色列在庫頁島北部長期保留300萬人(以色列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必須要留在庫頁島北部,從而在絕對安全的環境裏成長)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種子”,其餘1000多萬人都在巴勒斯坦地區一邊戰鬥一邊生活。

在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和印度也戰火不斷,兩國陸續共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國家級戰爭,三場巴印戰爭都是巴基斯坦獲勝,因為巴基斯坦背後是中國,印度則隻能完全靠自己,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戰爭是因為巴基斯坦不斷吞並印度領土而造成的。世界大戰期間,北華軍以打擊英國的名義,吞並印度東北部大片土地(即後世印度東北部的位於孟加拉、緬甸、不丹三國間的三角形地區,總麵積約18萬平方公裏),隨後印巴分治,印度分到了約260萬平方公裏土地,巴基斯坦分到了約130萬平方公裏土地,結果,巴基斯坦仗著背後有中國撐腰(也是中國政府指示的),屢屢蠶食印度土地,不斷挑釁印度,印度忍無可忍,與巴基斯坦開戰,結果每次都被巴基斯坦打敗,割地賠款、喪師失地,累計讓印度損失了20萬平方公裏土地。

無路可走以及孤注一擲之下,印度政府決定秘密研製原子彈以取得對戰巴基斯坦的實力優勢以及軍事上和政治上戰略優勢,同時打破三大國的“核壟斷”,讓印度成為“世界第四”,但由於三大國嚴密封鎖核技術,印度不得不從一窮二白開始起手,一點一滴自己研製,所需原料、資料、設施、設備、器材、人員基本都來自國外,結果很快就東窗事發,被中國情報部門掌握了確鑿證據。獲悉印度“冒天下之大不韙”秘密研製核武器後,三大國都高度重視,隨後同時出兵,製定了代號“聯合力量”的戰爭計劃。三大國集結了四十餘萬大軍,出動了二十多艘航母、六千多架飛機、五千多輛坦克,聯合打擊印度,巴基斯坦同時也被允許參戰且全力參戰,五十萬巴軍成為三大國聯軍裏的第四支軍隊。實際上,這場戰爭是三大國在“軍隊不打大仗、無所事事二三十年後乘機找地方磨練磨練軍隊”,所以才拿出牛刀殺雞的勢頭,畢竟三大國軍隊先前都是演戲、反恐、鎮壓反抗組織,都沒大仗打,這次好不容易逮到一個比較大的靶子,自然不會放過。戰事在開始後基本是一邊倒,聯軍完全掌握製空權和製海權,地麵部隊更是所向披靡。三個月後,印度政府迅速垮台,三大國最後在印度實施“分而治之”,巴基斯坦因為出力很大,分到了三四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印度剩餘地區被三大國三分而治。這場“印度戰爭”雖然徹底摧毀了印度這個“世界第四大國”以及中國本土附近的最大隱患、中國勢力範圍圈內唯一不受控製的國家,但也導致美德勢力進入亞洲、進入中國勢力範圍圈。

張學良自1958年卸任國防部長職務後,雖然放棄權力、急流勇退,但也沒有歸隱避世,而是在忙著“新愛好”。實際上,張學良不當國防部長的同時就徹底脫掉軍裝了,在這之後,他隻穿了一次。1974年,東平省(本州島中北部和北部)境內發現在戰爭結束二十八年後居然還有殘餘日本兵進行著戰鬥,最後查明是三名分別叫小野田寬郎、橫井莊一、小塚金七的日軍士兵。中國軍隊當地駐軍出動飛機,向這三名日軍士兵所在山林空投了帶有裕仁天皇向張學良遞交投降國書的照片的傳單,要求他們遵照天皇命令,繳械投降。三名日本兵最後走出山林,向獲悉後特地趕來的張學良本人遞交了武器,三人向張學良鄭重敬禮並說道:“張將軍閣下,我們奉天皇命令向您投降。”張學良特地穿了上已經脫下十六年的特級上將軍服,接受了小野田寬郎三人的投降,並回了一個軍禮,因為張學良確實很敬佩他們。張學良隨後把這三人送到鬱陵島,讓他們得到在那裏養老的原日本末代天皇裕仁、現中國和族生物學家徐裕的親自接見以作為對他們的特殊獎勵。

裕仁不當天皇之後當生物學家,張學良也差不多。張學良不當統帥之後改行當地理學家,因為他的“新愛好”就是地理學。

在很多人的大惑不解中,張學良突然間變成了一個“地理愛好者”,甚至還一本正經地拜著名地理學家李四光為師,跟著李四光以及地理考察隊在全國各地風餐露宿。很多人認為張學良“是因為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已經達到了高處不勝寒的最高峰境界,心靈沒有了寄托,所以改行換領域”。當然,沒人認為張學良會在地理學上有什麽突破,張學良肯定不會成為地理學家,他學地理學也隻是“學著玩”或是“打發時間”而已。但事實是,張學良在這個新領域內還真的有了“驚世駭俗的發現”。1976年初時,已經75歲的張學良在河北省唐山地區長期逗留,最後宣布“該地的地質結構極其不穩定且在最近幾年內呈現出結構崩潰趨勢,在今年七月份時極有可能爆發大地震”,因此,張學良要求“唐山市政府立刻疏散全市人口”。

麵對這麽一個近乎荒唐的要求,如果換成別人,說不定直接就關進精神病院了,但發布地震預警的是張學良,張學良威望實在是太高了,唐山市政府不敢懈怠,但是,就憑張學良空口無憑的一句話便把唐山市八十多萬人都疏散遷離,雖然張學良半路出家地跟李四光學了幾年地理學(李四光已經在五年前去世了),但張學良畢竟根本就不是正兒八經的地理學家,因此他的要求還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的。最後,張學良對唐山市一幹政府高官厲聲說道:“如果唐山市在今年七八月份不地震,那我就剖腹謝罪!如果地震了,並且因為你們的疏忽大意而死傷無數,那你們就統統剖腹謝罪!”被嚇得魂不附體的唐山市一幹政府高官們急忙開始逐步疏散市民,結果在7月28日淩晨時分,唐山市爆發了7.8級大地震,全城被夷為平地,但遇難者不足三百人,張學良這個半路出家的“地震學家”一下子挽救了幾十萬人的性命(曆史上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萬餘人死亡、16.4萬餘人重傷)。

唐山大地震後,張學良霎那間成了舉國驚歎的“料事如神的大地理學家”、“救人無數的超級英雄”,唐山市全城居民聯名請求給張學良建造紀念碑、雕像、塑像甚至是建造“生祠”來感謝他,國內外眾多地震學家都驚歎:“地震本來是極難預測的,但張學良居然能精確地預測到某一年某一月會發生地震,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奇跡!”當舉國頌揚時,張學良其實卻在懊惱:“自己怎麽沒有多記住一些大地震的發生準確時間呢?”雖然創造奇跡會進一步讓他“由人變神”,但張學良肯定不會“天機不可泄露”,預測大地震是可以挽救無數人命的,張學良肯定要“泄露天機”的。張學良對此是很煩惱的,因為他首先必須要裝模作樣地研究較長時間的地理學,然後才能勉強有一些學術資格來“預測地震”。若不是為這個,張學良才懶得學什麽地理學。因為“成功預測”唐山大地震,張學良被中國地震學會授予榮譽會員,正式成為一名“地震學家”。張學良的頭銜是非常多的:戰略家、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學家、軍事理論家、作家、小說家、漫畫設計家、民間發明家、實業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和平主義者、環保主義者,此時又多了“地震學家”和“地理研究者”兩個新頭銜。

張學良在1988年8月2日去世於揚州市某地。第二次東北易幟後,南北再次完成統一,張學良隨後便從沈陽搬家到揚州,對此,外界都議論紛紛,因為張學良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跟揚州這個華東城市壓根就八竿子打不著,張學良從來就沒有來過揚州,外界認為“張學良是以此表達自己從來就沒有盤踞北方的霸權野心,所以他從北方搬到南方來住,但他畢竟也不太方麵直接住在南京,所以就住在離南京很近、跟南京僅隔著長江、風景氣候環境都非常宜居的揚州”。但實際原因隻有張學良本人知道,揚州是他“當初來的地方”。搬家到揚州後,張學良在這裏買了一棟別墅,寫書養花、頤養天年。張學良去世後,中央政府下令舉國哀悼一個月、全國降半旗一個月,累計有三十多個國家的高層前來參加張學良的葬禮,韓國王室、泰國王室、夏威夷王室、尼泊爾王室、錫金王室、不丹王室、沙特王室、伊朗王室、柬埔寨王室、老撾王室都集體前來參加葬禮,以色列總統總理同時前來,琉球國王尚裕獲悉張學良去世後失聲痛哭,下令全國二百多萬琉球人全部為張學良戴孝,尚裕本人則親自趕到張學良陵墓前痛哭哀悼,沈陽唐山兩地一千多萬居民都為張學良戴孝。張學良的遺體按照他的遺囑,安葬在了揚州境內某地。一年之內,來到他陵墓前吊唁的民眾超過一億人,使得揚州市全城交通整年陷入癱瘓。張學良是因為長期吸煙導致肺癌而去世的,臨終前,他共說了兩句遺言。

張學良的第一句遺言是:“不是應該在2001年麽?怎麽提前了?”

張學良的第二句遺言是:“經過我多年研究,我斷定四川省的汶川地區在2008年5月份會發生大地震,你們一定一定要記得提前疏散當地群眾啊!千萬千萬不要忘了呀!”(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