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丟了天子,所有人都急得團團轉,卻又無可奈何,皇後在宮裏,他們根本就沒辦法進去。
"太尉,怎麽辦?"
“大師,怎麽辦?”
滿朝文武都急得一塌糊塗,朝堂上換了一個人,他們並不能認出來。但少了一個,他們還是能發現的。
以前朝堂上的官家做得不管好不好,好歹有個人,後來感覺換了一個人,但好歹還是有一個人影的,如今直接全部失蹤,這算什麽事?這算怎麽回事?
眾人尋找那是一陣混亂,混亂過後,宋朝的大臣們議論半天,最後的主意也不過是:"這件事,皇後娘娘盡快做決定,否則耽擱久了,隻怕會生出更多的變故。"
眾人皆是點頭,表示讚同。
而皇後娘娘隻說:“皇上什麽時候呆在宮裏過,去樊樓找,你們不知道地方嗎?”
樊樓雖然繁華,終究是煙柳之地,一群大臣們去那裏找皇上實在是不怎麽像樣子,但是也不能不去。
樊樓底下都鬧成那個樣子了,李師師還在若無其事地彈琴,等一曲終了,才慢慢地走下台階,告訴百官說,回去等吧,不等也沒有辦法,即便你在這裏搜一遍,也未必能搜到,七日之內定然回來。
她說得如此的鎮定也由不得人不相信,最主要是也沒有別的辦法,所以也隻好回去等。
剛剛回去還沒有到宮殿,就聽到太監總管一疊聲的高喊:“啟稟各位大人,官家,官家回來了。”他已經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
李世民果然從梁山返回,下馬以從未有過的威風,走進朝堂!
文武百官立即拜見。
“陳宗善,你第一次去梁山回來隻說梁山上的人賊心不改,那麽去的時候可是好言相勸?可曾禮敬有加?”
陳宗善連忙說:“不是有幾個虞候大呼小叫,百般折辱。”
李世民點點頭,繼續問:“童貫,你去歲統十萬大軍,親為招討,征進梁山泊,勝敗如何?”
童貫跪下,不敢說話。
李世民:“說啊,說舊歲統率大軍,前去征進,非不效力,奈緣暑熱,軍士不服水土,患病者眾,十死二三,見軍馬艱難,以此權且收兵罷戰,各歸本營操練。所有禦林軍,於路病患,多有損折。次後降詔,此夥賊人,不服招撫。”
童貫隻是叩首。
“高俅,你的梁山之戰,你自己說還是我來說?””
高俅已經冷汗盡出,結結巴巴說:“我自己說,自己說,是我被親領大軍,做了海鰍船,最後船也被攪毀,而我也被他們捉住了,但是他們義氣深重,也要報效國家,所以並沒有殺我,讓我回來,但是我扣了他們的人手也沒有把這件事告知陛下。”
北宋的朝臣們第一次知道了真相,實在是震驚無比,他們真的沒有想到,嗯,梁山上的人是如此厲害。而且竟然是一腔報國之心。
那麽,不把他們招過來,大敵當行,大遼進犯偏信,不把他們招過來,還等什麽呢?
於是所有的朝臣一起跪在地上,請天子聖明趕緊頒發招安的聖旨,而宿太尉站了出來,說他自己願意去一趟梁山,一定不會讓前兩次招安的事件重演。
李世民看著滿朝文武,說:“敵軍散盡,滿朝文武一籌莫展,此時正是用人之際,危急存亡之秋,我們有英雄在世而不知用,這不是招安,而是請英雄出山,記住沒有?”
李世民打算親自寫詔書為表誠意的時候,卻忽然想到宋徽宗那一手漂亮的瘦金體天下無敵,這個朝代的人也許不認識他這個人,但一定會記得他這一筆字。
誰知道剛轉入後堂,就看到書桌上擺放著一張寫好的詔書:
製曰:朕自即位以來,用仁義以治天下,公賞罰以定幹戈,求賢未嚐少怠,愛民如恐不及,遐邇赤子,鹹知朕心。切念宋江,盧俊義等,素懷忠義,不施暴虐,歸順之心已久,報效之誌凜然。雖犯罪惡,各有所由,察其衷情,深可憐憫。朕今特差殿前太尉宿元景,捧詔書,親到梁山水泊,將宋江等大小人員所犯罪惡,盡行赦免。給降金牌三十六麵,紅錦三十六疋,賜予宋江等上頭領;銀牌七十二麵,綠錦七十二疋,賜予宋江部下頭目。赦書到日,莫負朕心,早早歸順,必當重用。故茲詔赦,相宜悉知。宣和四年春二月日詔示
李世民本來擔心趙佶這個不理朝務的家夥寫得太過兒戲,不想一見之下,簡直喜出望外,這一紙詔書有肯定、有理解、有獎勵、有表態,層次分明,說誠意滿滿,言辭鑿鑿,且充滿人情味,別說梁山眾人大多願意保衛家國,就算不,聽著這詔書也會加幾分好感。
看了那張可以當做書法瑰寶流傳的詔書,就算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認,原來趙佶並不傻,他隻是實在不喜歡做帝王。
即便如此,即便自己不來,是這個樣子的趙佶還是完成了招安這件事。
在宿太尉領了詔書去往梁山的時候李世民叫出了他,指了指童貫和高俅,說:“為表誠意,把他們帶進去,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兩個人當場嚇得暈了過去,最後覺得拖著也費勁,就先押送了下去。
梁山好漢來到朝堂,麵見天子的時候,這才大吃一驚。
這不是……那個李主管嗎?
這就是……那個李主管啊!
召見,賜座,賜酒,一整套的儀式結束。
李世民問:“以眾卿所見,梁山好漢該授予何職?”
眾人再一次議論紛紛,那些長長的帽翅顯然不管用。
最後宿太尉出列奏道:“現今遼國興兵十萬之眾,侵占山後九州所屬縣治,各處申達表文求救,累次調兵前去征剿交鋒,如湯潑蟻。賊勢浩大,所遣官軍,又無良策可退,每每隻是折兵損將。惟瞞陛下不奏。以臣愚見,正好差宋江等一夥良將,部領所屬軍將人馬,直抵本境,收服遼國之賊。令此輩好漢建功進用,於國實有裨益。微臣不敢自專,乞請聖鑒。”
外敵入境,打不贏,沒辦法,這才國難思良將。因為梁山好漢在朝堂上沒有根基,所以不用白不用,正好拿來做上好的炮灰。
李世民看著這些新來報到的梁山英雄問:“你們可願意為國出征?”
宋江:“願意!”這句話回答得擲地有聲。
李世民:好!朕封你為先鋒,兵貴神速,明日就出征!你可願意?
吳用碰了碰宋江,宋江:“梁山還有父母親眷,但不如敵情重要,排幾個兄弟回去安排妥當,我等立即出征!”
李世民:“好!既然如此,送你們一人為大軍壯行!”
高俅被押了過來,李世民問:“這個人你們認識嗎?可有冤仇需要在出征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