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人心
鎮總兵率領的本隊四萬人馬開始撤退的時候,對於華也是萬分的提防,軍隊敗退的時候,就害怕對方趁勢掩殺,本來退兵的軍心就有些渙散,如果再有外力加上去的話,那可就真是要崩潰了。
這麽多的人馬,如果崩潰,光是互相踐踏就要死人無數了,而且遼鎮的軍事力量大部分都是集中在這裏,如果被對方一舉擊潰的話,那恐怕就是災難,整個沈陽遼陽都沒有可以據城堅守的軍事力量。
那麽遼鎮全部就要落在對方的手中,也許是天可憐見,親自率領親兵家丁斷後的李孤峰發現華州軍並沒有立刻追擊,好像是被決死突擊的丘峰等人牽扯住了,看著丘峰的戰法,在遼軍陣中許多人都是在破口大罵。
在整個的遼鎮當中,兵丁之間多有親戚故舊的關係,看到自己的親人死在自家人的刀下,誰都是憤怒若狂,恨不得把丘峰抽筋扒皮,這也是丘峰非常輕易投降的原因,他率領明軍所做的軍事行動非常成功,但是卻把自己的後路完全的斷掉了,就算是取得和華州軍戰鬥的勝利,他回到遼鎮也不會有什麽好果子吃。
這種人就屬於那種善於謀事,不善於為人的人才,要知道在華夏五千年,不懂得做人,任你是天縱之才也是要落得慘淡收場。
這丘峰在這一點上到表現出來了難得的精明,知道投降華州搞不好是自己目前的為一生路,所以也是幹脆利索的投奔。而且按照方才地那種局勢。他率領馬隊地決死衝擊已經是把看似堅不可摧的華州軍陣打開了一個口子,如果那時候遼鎮總兵率領大軍掩殺,還真是勝負未可知。
可是遼鎮總兵讓丘峰出陣的時候。就已經是打定了讓丘峰吸引敵人。給自己地本陣爭取逃跑地時間,即便是他在那裏取得了進展,這邊忙著撤退,誰還會理會那邊的機會,這種臨陣脫逃。放棄自己人的行為讓丘峰自然是深恨。如果江峰不招降的話,他就要死在戰鬥之中了。
遼鎮上下軍官的行為。等於是把他朝死裏麵推,不管是為了自己地後路,還是為了報複這個,丘峰除了投降都沒有別地路可走。
自從嘉靖五年以來,皇帝的大權屢次地被權臣和利益集團剝奪,天下間的工商興盛,海貿發達。加上天災人禍造成的變亂不斷,這種種事情都是顛覆著人們心中傳統的觀念和看法。比如說是忠君,朝中的士大夫還有各地官僚。這些人應該是道德的典範,天下人的榜樣,他們卻主動地對抗皇帝。所為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嘉靖五年到嘉靖二十二年以來。屢次的變成了士大夫獨治天下。
在沒有江峰穿越地曆史上,嘉靖皇帝在登上帝位之後,就遭遇了種種的文臣刁難。比如說是大禮案,朝服案種種地是非,那個時候,天下人就覺得皇帝並不是那麽至高無上,但是後來嘉靖憑借著自己的手腕徹底的把權力集中在自己地手中,天下間方才是安定下來。
可是這個時代,嘉靖皇帝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遇到對於他權力的挑戰,地方上地財力越來越膨脹,士紳們的各人勢力越來越大,離心的傾向越來越強,加上權臣勳貴,黨爭海貿,都是讓那種對於皇帝地忠心,愈發的淡漠了下去。
華州也有一番好處,乃是正宗的華夏漢族,當然,這些人都是山東河北兩地過去的居民,也不會有什麽別的民族。
不管是明軍的軍將士兵,還是地方上的士紳民眾,都對他們並不是那麽抵觸,華州軍並不是農民起義軍,每到一地都要均田免糧,這樣的起義軍往往在前期都是亂民,每到一地,裹挾平民百姓為軍,攻打大戶豪門,這些地主鄉紳遇到農民起義之後,都是聚眾自保,編練民團和起義軍死鬥。
往往起義軍在鄉間寸步難行,無法取得給養,白天黑夜無時無刻都在和民團莊丁戰鬥,因為雙方的利益立場完全的相反,你活則我死,你死則我活,沒有一點和解的可能,看很多所為的義軍起事之後,聲勢驚人,地方上貧民紛紛景從,官府發兵征剿往往是大敗而歸,但是接下來的下場卻往往是過一段時間之後,聲勢逐漸的弱下去,再和官兵對戰的時候,不管是戰力和勇氣都是大弱。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和地方上民團中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人員。
的棉紳之亂,開始的時候如火如荼,官兵彈壓不住,般凶猛,也有白蓮教新起作亂的勢頭在那裏,但是棉紳的力量都是加入其中,卻是大漲力量,等到後來白蓮教的那種破壞的本質暴露出來。
棉紳和地方上的勢力退出,轉而和他們為敵之後,白蓮教的這次所謂的棉紳之亂開始變得舉步維艱。慢慢的就被鎮壓了下去。
華州看起來和上麵那些農民起義或者是邪教作亂,仔細看倒也分辨不出來什麽不同,你要說是江峰是亂兵竊據海外,也可以當作大股的海盜來看待,或者是流民的武裝團體,當然真實的情況不是如此。
首先華州是個漢族的政權,當年外族入侵,全民抵抗的情景不會發生,而來華州實際上是整個大明的經濟中樞,三江商行和華州錢莊幾乎控製了大明四成的商貿買賣和金融業務,商人們的利潤的貿易通道被華州牢牢的控製在手中,並且大力的參與其中。
可以說,北三省的棉花和江南許多工場的產品,都是通過華州的渠道賣給東亞和歐洲的各個國家,說的再深入一些,他們實際上是利益的共同體,並沒有那種你死我活的矛盾,如果華州不存在,沿海的商人們不得不冒著海盜的風險,而且大部分的商品沒有人銷售和收購。
所謂的工商興盛也不會存在了,整個的都要破滅,江峰有這幾個憑借再手中,自然是不會擔心人心所向的問題。華州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樣的印象灌輸下去,讓大明和華州的戰爭在天下萬民的眼中,看起來不過是兩股勢力在爭奪天下,而不是暴民造反,這樣許多的事情就可以順暢容易。
從某個方向來說,華州的目的實際上已經是達到了,遼鎮總兵李孤峰已經是準備在給朝廷的奏折說明,華州乃是陰謀多年,懷疑是當年建文在海外積蓄力量,勾結韃靼兵馬準備顛覆天下。
把這個事情說的越大越好,因為把敵人說的越強大,自己戰敗的責任就越小,明軍大隊小心翼翼的退了四十裏,後麵始終沒有什麽追兵,大軍的移動,一天幾十裏已經是極限了,四十裏的距離,遼鎮總兵覺得應該是沒有什麽問題了,士兵們經過白天的戰鬥,損失了將近五分之二的兵馬,士兵們又是連退四十裏,到現在還沒有崩潰,已經是疲憊異常,必須要休息了,要不然怕是真要散了。
遼鎮總兵必須要留著這些兵馬,因為華州軍的架勢肯定不會隻是拿下鐵嶺衛前後的土地,遼陽和沈陽必須要有足夠的力量來防守,士兵不能潰散。遼鎮總兵李孤峰心裏麵鬆了一口氣,連忙布置下去,說是休息幾個時辰,恢複一下體力,然後再繼續趕路。
士兵們實在是走不動了,聽到這個命令之後,雖然是在敗軍之中,情緒低落,卻有人低聲的歡呼起來。
才休息了半個時辰,猛聽見遠處傳來馬蹄聲響,三千人左右的馬隊忽哨而來,看著服色旗號,正是華州的騎兵。
剛剛休息下來的明軍**了起來,遼鎮總兵李孤峰再也顧不得什麽大將的風度,在那裏大聲的怒罵道:
“妄動者斬,大聲喧嘩者斬,慌亂者斬!”
總兵身邊的家丁家將可都是死心塌地的跟隨,聽到自家主將的命令,都是紛紛的撒了出去,現在除了砍頭也找不到什麽穩定局麵的手段了。
穩定下來局麵之後,卻看到華州軍的馬隊也就僅僅那三千人,而且都是輕騎,這才算是放鬆,這三千人還能做出什麽事情。
在外圈的士兵在軍官的督促下,列陣戒備,無非是長槍和弓箭的結合,對方是輕騎,相比那種步兵陣也就使用不出來了。
這三千騎兵靠近了遼鎮兵的大陣之後,距離百步左右,最前麵的幾百騎一字排開,紛紛的拿下了背著的火銃,明軍士兵知道對方要進行裝填,這個間隙就是他們動手的機會,呐喊著衝了出去。
不過這次華州騎兵的火槍好像沒有經過裝填,直接就是在馬上扣動扳機,更加尖銳的破空聲響起……燧發火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