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信濃風雲 第五十六章 抖槍勁
李曉以前在大院那,從老幹部那裏學的槍法時,用的是白蠟杠大槍。
據說中國古代武將世家生了兒子,都要種一顆白蠟樹,並從小護理起,一有側枝生出就砍掉,隻留頂端幾片樹葉,所以這樣長出的白蠟樹,樹幹都是筆直筆直的,待白蠟樹長得十年差不多了,就將整根的白蠟樹取下來製槍。
槍成後,父親就開始手把手地教兒子學槍。
當時李曉抓的那杆白蠟杠大槍又長又沉,那時候他年紀還小,氣力不夠,連舉起來都困難,更不用說端平了,隻好用可以拿來當柴火燒的梨木製的槍杆先對付著。一直到了後來,他上了高中,身體發育了,才在老幹部那真正用白蠟杆子耍了兩年槍法。
可惜後來李曉上大學後,老幹部就病逝了,以後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用慣了沉重的白蠟杆大槍,所以李曉舞動手上這三間槍根本不算什麽。
眼下李曉槍頭懸在地上,仿佛一條大蛇橫躺在地上,隨時能夠竄起來傷人般。而此刻北條氏綱如臨大敵般,麵色凝重,他向右走開三步,左手控著槍身,右手抓著槍尾,以左手握槍處為軸心,緩緩地用右手擰轉起來。
然後北條氏綱手中槍尖在李曉轉過一個一個圓圈,槍頭所畫的圓圈,正罩蓋著李曉從麵門,左肩,胸口,到右肩的位置。
這是日本槍術中的的卷槍,北條氏綱的槍尖畫圈類似於虛招,目的是為了讓敵手無法預測下一招的槍路。
對此李曉冷笑一聲,若是自己用太刀,或者比北條氏綱短的兵刃還得提防他這一招,但現在自己用的大槍整整比對方長了一間的長度。
李曉輕鬆端起槍身一抖,槍頭猛然跳起,直接朝北條氏綱麵門鑽去。而北條氏綱雖做了準備,卻完全沒有預料,李曉手下的大槍可變得如此靈活,吃了一驚急忙壓槍一擋。
哪知北條氏綱方擋之下,李曉的槍身猶如遊蛇一般,借著北條氏綱的力道,順著對方的槍身一拿,直竄對方右肋紮去。
北條氏綱不愧北條第一猛將,經驗豐富,麵對李曉如此淩厲的一槍,心知一切招數此時無用。他果斷地棄槍,自己整個人朝後躍了一步,斜身避開了李曉的殺招,隨即又用腳尖一勾,槍身回到自己手中。
場上誰也沒有料到,李曉居然第一槍就逼得北條氏綱,槍身離手,而李曉卻在懊惱,方才那一槍本是他必殺的一槍,卻不想北條氏綱反應急速,出其不意躲了過去。
北條氏綱剛剛鬆了一口氣,卻未想到,李曉槍身足足長他一間的優勢。李曉雖一槍失手,但北條氏綱隻見李曉的槍勢一槍連著一槍,奪命追魂般追著,朝他身體所在的位置刺來。
又是數槍之後,北條氏綱額上冷汗直冒,隻見李曉的槍頭變得越來越飄忽不定,他幾乎把握不住李曉的槍路,隻是到槍尖及到眼前時,才來得及抵擋。
這明國人的槍法也太厲害了吧。北條氏綱和眾北條家將領此刻同樣這麽想到,同時難以掩飾表情上的震驚之意。
當初老幹部教李曉學槍時,先待李曉基礎先打個差不多後,就開始教他如何抖槍。
槍不同於矛,矛杠硬,槍杆軟。學槍如果不學抖槍,不練抖勁,那就白學了。隻有抖槍,槍頭才能隨著勁畫圓。
拳經上有‘棍怕點頭槍怕圓’的說法,似北條氏綱方才卷槍的槍法也似畫圓,不過用的不是抖勁。真正抖勁畫的圈,以利用槍身的韌性抖動,槍頭亂擺,令人防不勝防,看不清槍路。
若有人敢用槍擋,直接現了明勁,被李曉手中大槍順著槍身一壓,借著敵人的力,槍頭一繃直接衝敵人門戶,一槍刺殺對方。
北條氏綱眼下的場景十分尷尬,不過他也並非無能之輩,再度麵對李曉的抖槍,他現在不敢像第一槍時拿槍身來擋,來架,這時候隻能用槍身搭住李曉的槍身,勉強去聽李曉槍身的‘勁’。
然後再靠著這多年戰場練就的生死經驗,北條氏綱每每在關鍵時刻避過,李曉戳來槍頭。
不過北條氏綱所謂的聽勁,哪裏那麽容易。
如現在太極拳所謂二十四式,四十八式不過是個架勢而已,真正的太極高手眼裏,太極拳精要隻有兩個字‘聽勁’。
像太極高手與人交手,往往伸手一搭聽出對方拳勢的勁後,反而將自己的勁和對方的勁疊加一起,雙手一送,直接推出三四米遠,摔在牆上,也就是常說的打人如掛畫。
所以太極拳宗師與人動手隻一招,手上一搭直接一招將人打翻。同理中國古代用槍的騎馬大將,如趙子龍,嶽武穆,他們練槍練出聽勁,斬將殺人通常都隻需一槍就夠了。
比如現在日本的合氣道講究不使用暴力手段直接攻擊對手,而是借力打力,要借力,就需要了解對方的力在哪裏。
如合氣道宗師,植芝吉祥丸所說,合氣道的特徵,是動作體能呈自然極致的表現。自然的動作,不是固定的,而是以千變萬化改變。可以用水的流動來做比喻,它常隨著場所的不同而變化。即使僅僅碰到一棵樹木,風的流動,也會千姿萬態。
這個道理與太極拳也有某種共通的地方。
不過李曉對這聽勁,目前也隻是粗淺功夫,當初老幹部也不怎麽會,自己就更是半吊子了,他多用眼睛看,像對付武藝比較一般用槍用刀的武士,還算容易,看清對方槍路刀路後,直接一槍破去。
但是對付高手就不行了,像師岡一羽這樣,因為他練的是拔刀術,並隻有一刀,而且極快,往往你看清他路數後,自己早就人頭分家了。所以李曉跟師岡一羽決鬥得用另外的法子。
而北條氏綱也是用槍的高手,雖然日本戰國和中國古代戰場不一樣,但用槍的原理的共同的。
日本戰國時槍術理論沒有後世那麽係統,而與中國槍相比材質也不一樣,所以不會用槍抖勁。但利用槍身的柔韌性攻擊敵手這個道理,是每個持槍的武士都所知的。
像北條氏綱這樣用槍的高手,他更懂得如何藏住自己的槍勢,不讓李曉看出來。
所以在場大多數人,本以為能見識到一場精彩至極的比試,但實際上都看到的卻是乏味之極,李曉和北條氏綱的一戰都沒有什麽精彩的騰挪打鬥的招數,整場都隻看見的李曉拿著一杠大槍,追著北條氏綱在狂戳。
眼下李曉心底暗暗佩服,不愧是北條氏綱,居然能躲過自己這麽多刺殺,換做是李曉若被人用大槍連續刺殺十幾次,危險性就很大了。
而北條氏綱此刻也是有苦說不出,他此戰並非敗在槍術不如李曉,敗就敗在,自己的槍身過短,麵對李曉的刺殺,自己徒有防守之力,沒有進攻之力。
李曉的抖槍已經練到十分精湛了,他想稍一喘息,要攻入李曉大槍的圈子內,根本一點機會也沒有。若是兩人槍身同樣長短,他的局麵絕不至於有眼前這般被動,兩人之間的勝負還屬於兩說。
其實這場比試,從李曉選擇三間槍起,北條氏綱就已經輸了八成了。
唯一剩下的那兩成機會,眼下對北條氏綱而言,就是孤注一擲,作最後舍身一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