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和義和團對公使館的圍困持續了50多天。這件事情令雙方都很尷尬:對清政府來講,撤也不是,繼續圍困也不是,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列強也很尷尬,在天津的領事和軍隊的指揮官們,鑒於西摩將軍的使館衛隊受挫,認為要想進入北京需要很強的兵力,大概需要8萬人。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在北京的雙方僵持了50多天,這期間公使和外部的聯係全部中斷,列強想和他們聯係,但聯係不上。他們要想發電報就隻能通過中國的總理衙門,但列強發給他的公使的電報,一般都是要用密電的,這裏麵就涉及密碼的問題。由於他們認為此刻與清政府處在一種敵對狀態下,要是把密碼交出來,再去發這個電報就失去意義了。因此當總理衙門跟這些公使講“你們給自己國家發個電報,說你們還活著”時,公使們就講:“我們發電報就等於把密碼交給你了,我們不發。”
結果在這五十來天的時間裏,全世界都不知道在北京的這些公使和外國人究竟怎麽樣了。這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北京就此成為全世界注目的中心,但是誰也不知道真相,沒有人敢於進到北京來打探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麽事。這樣一拖就形成了前麵我們講的南方的資產階級和列強達成的一種局部妥協。8月4日,八國聯軍完成了大致的集結,其實這時候德國的1萬多軍隊才剛剛從德國出發,離到達北京還有很漫長的時間,但是這會兒也不等了。8月4日聯軍從天津出發,開始向北京進發。
在原先列強的估計中,北京周邊的清軍和義和團是一支很強大的軍隊。畢竟有幾十萬義和團,20多萬的清軍,看著的確是個很嚇人的數字。結果我們看到,聯軍8月4日宣誓出兵,很順暢地就打到通州去了;然後隻花了10天的時間,8月14日,聯軍的先頭部隊就攻到了北京的城牆邊上;8月14日的夜間,先頭部隊就通過東便門、朝陽門、永定門這幾個城門進入了北京城,然後迅速摸到了公使館,以確保公使們的安全。
這樣北京就解圍了,這時全世界才知道,公使們都還活著,沒出現大的問題。所謂1900年的義和團戰爭,到這兒基本上就結束了。
值得一提的是,列強到了北京之後,引發了一係列治安管理的問題。八國聯軍燒殺搶掠是事實,這個不必懷疑,大量的史料也都證明了這一點。另外,與一般的戰後亂局要稍微做點區分,這一次八國聯軍和1860年的英法聯軍那一次,有某種相似性。凡是發生義和團集結的地方,凡是明確排外的王爺的大院子,幾乎都成為聯軍複仇的重點。
戰爭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子,緊接著是和談善後的問題。其實在一開始,在中外衝突發生之後,清政府並沒有真正要和外國開戰的決心和信心。前麵我們講到,所謂的宣戰詔書隻是一個外交姿態。中外衝突發生之後,清政府的主導者慈禧太後、光緒皇帝,以及端郡王、慶親王、李鴻章、張之洞這些重要的大臣,並沒有說要和外國人決一死戰,更不像樊國梁神父講的那樣,要把外國人都扔到太平洋去。事實上,清政府也並沒有想過要攻破公使館。清軍如果和八個國家的聯軍打,可能打不過,但是清軍去攻打防守力量不是很強的公使館,並不難。
所以慈禧太後後來就講,要攻破公使館,那真是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她沒有這麽做,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去保護它。這確實也為後來的和談、為列強不懲處慈禧太後留下了一個可能性。等到中外衝突發生之後,北京的局勢開始惡化。6月上旬,慈禧太後就和光緒皇帝商量,要讓李鴻章從廣州火速到北京來。因為我們知道,曾國藩之後,李鴻章就是中國外交的首選,重大外交事務都由李鴻章出麵去處理。不論是中法戰爭,還是中日戰爭,抑或是去歐美訪問,李鴻章不僅是首選,而且是唯一的中國外交代表。
李鴻章接到這個指令之後,也迅速表示,願意北上去和列強溝通。當時是6月,如果他能迅速趕去坐鎮北京或者天津的話,可能八國聯軍就不進北京了,他有這個能力。
但是這個時候,中國內部有一股很強硬的要和外國一決雌雄的力量,像端郡王、董福祥、莊王,這一撥人大概都是想通過“掰手腕”來和外國決勝負的。義和團此時也被策動了,他們不僅自己不向外國人妥協,而且刺殺任何想和外國人妥協的人。列強本身也存在意見的分歧,列強當中,德國在義和團這一事件上損失最大,它的公使在北京被槍殺,它最重要的投資區域山東也遭到破壞,所以德國不支持迅速結束這場戰爭。
在這種狀態下,李鴻章就很難辦。李鴻章到了上海之後隻好滯留在上海,一連滯留了50多天,沒有辦法北上去解決這件事情。他在上海的這一段時間裏,也不是幹待著,而是把上海弄成了一個新的政治中心。他通過各國駐上海的領事,發電報給中國的駐外使節,在上海和各個國家的政府溝通,這對於緩解北方的壓力,緩解中國的局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駐外的大使、公使,直接聽命於李鴻章,李鴻章在上海發出指示,這些人就在柏林跟德國談,在倫敦和英國談。在和談還沒有正式開始之前,李鴻章就已經做了很多工作。
在這個過程當中,李鴻章和俄國人的關係起了不小的作用。1896年,李鴻章剛剛出使俄國和歐美,在俄國簽了一個《中俄密約》,這也是近代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密約。《密約》保證中國20年沒有大事,這個沒保證成,迅速就出現了義和團這檔子事。但是在這件事情上,俄國還是履行了《中俄密約》當中“能幫中國就幫中國”的承諾。
俄國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幫了李鴻章,不僅派軍艦將他送到天津,還出麵和其他國家交涉,提出把中國打爛了不符合大家的利益。另外,俄國一方麵和八國聯軍一起出兵,同時也保持了自己單獨的行動——後來八國聯軍駐紮在北京,俄國先撤走了。俄國和西方國家不同步的行動,在某種意義上是給中國和西方之間的談判打開了一個缺口,對於1901年議和起到了很重要的有助於中國的作用。
另外,美國和其他國家也並非完全一致。美國人在這時候始終在堅持著對中國的懲處要適可而止的原則,不能過多地幹預中國的內部事務,也不能夠趁機來敲詐中國,讓中國付出更多的賠款。同時,美國政府也明明白白地告訴中國方麵,美國不會放棄和清政府打交道,轉而承認其他政府。中國國會、張之洞和唐才常的自立軍、兩廣獨立,這所有的計劃都在美國的這一宣布下煙消雲散了。而美國當時其實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世界政治的發展,所以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在這一前提下,我們去分析所謂八國聯軍,基本上就能看清其中的格局了。日本和中國是近鄰,英國在中國投資最大,它們也都不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徹底失敗的國家。日本認為,如果中國成為一個徹底失敗的國家,那整個亞洲的問題就會變得很複雜。而英國在中國投資這麽大,如果中國徹底失敗了,對英國的利益也有巨大的損害。其實當時談判中,態度最惡劣的是德國。德國公使在這次事件當中被槍殺,所以德國的行動帶有複仇的意味,就趁這個機會向中國大舉用兵。特別是在北京的局勢基本穩定的時候,依然浩浩****地從德國開來了1萬軍隊。1901年《辛醜條約》簽訂之後,清政府派出一個最高規格的代表團,專門到德國去賠禮道歉。這個也表明,在這次事件當中,中德衝突的嚴重性。
等到聯軍8月15日進入北京,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在同一天帶著大批隨員離開了北京。過去我們講這是倉皇出逃,但其實聯軍包圍北京之後,給宮裏邊發過一個通報,讓太後、皇上不要離開北京,列強會在外圍將紫禁城保護起來,確保皇家絕對的安全和尊嚴。因為聯軍的目標是要和中國談判,你走了之後,讓他們跟誰談呢?他們不可能和義和團談,也不能和某一個地方政府談。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離開了北京後,就浩浩****地帶著隨員從懷柔開始往西安轉移。到了西安後,很快就建立了行在(一個臨時的首都),一切運轉都以西安為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