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鹽稅改革(上)
春耕結束後,劉雲就安排人丈量土地,他直接調來部隊數萬人,司農殿人員數千,使用數千台激光測距儀,用來丈量土地。這激光測距儀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一束激光打出去,碰到物體反射回來,測量一下時間差,就可以算出兩地距離。這種較弱的激光並不難做,原理很簡單,做起來也很簡單。後世到了20世紀60年代才發明激光器,以前隻不過是不知道做法罷了。
現在丈量土地,隻需在土地的四個頂點(地形複雜的土地可以同時測多個頂點)放置標槍架,然後將激光測距儀安置在標槍架上,選取主機之後,激光測距儀就開始自動測量各台儀器的相對坐標,然後主機(作為主機和原點的那個激光測距儀)的微電腦就自動計算麵積,十分方便。因此測量起來十分快捷,而且根本不必破壞農田。
命令傳達下去,人員分派出去,工作也已經開展了,但所有人都對這種奇異的測量方式摸不著頭腦,還有人懷疑其準確度。結果,測量幾次後,和以前的測量結果比較,眾人便確信無疑。
開始丈量土地了,一些大地主開始感覺不妙了,丈量土地對他們來說絕對是不好的消息,這意味著朝廷會有動作。有人想阻止工作人員測量,但測量人員周圍都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凶神惡煞的士兵,手中拿著威力奇大的火槍,因此沒人敢暴力抗法。丈量土地的同時是需要記錄土地的所有者的,此時,就有人支支吾吾了。
工作人員:“這塊地是你的嗎?”
地主甲:“這個……呃……這塊地現在是他們家在種,那邊那十畝地是李家在種。”地主甲回避了這個問題。
工作人員微微一笑,這種人他見多了,於是便道:“這麽說,這些土地的所有者是他們兩家了,那麽我記下來,如果沒有舊的地契的話,官府就會給土地所有者頒發新地契……”
“慢!慢!——”地主甲連忙道,“這些地都是我的,都是我的!他們兩家是我的佃戶,呃……地契,地契在此,張三!快!去把我的地契拿過來……”涉及到土地所有者的問題,這些地主就不敢隱瞞了,再作隱瞞,說不定土地就不是他的了,於是隻好忍痛讓工作人員測量。
擁有了激光測距儀,土地丈量工作進行得很快,五千人的工作隊,外加幾萬保護的士兵(沒辦法,怕有人阻撓),才半個月就將陝西的土地丈量清楚,高科技手段就是不一樣,這花費的時間主要不是在丈量上,而是在走路上。於是,劉雲再接再厲,派出大量的工作隊,開始在全國範圍內丈量土地,總共出動數十萬人。如此一個半月後,全國主要耕地都已經丈量完畢,沒有人能在土地麵積上做任何手腳。沒辦法,根本沒有人見過激光測距儀,太高科技了,就算有人懂,也沒法對這種手段進行阻撓。以往的土地丈量需要用各種皮尺,需要的人員更多,時間更長,也容易有人作梗。這一次若不是要派兵保護,其實隻需兩三萬人就夠了。
在電腦的處理下,很快統計結果就出來了,全國上下的土地,總共有一千二百萬頃左右,也就是十二億畝,但是,其中的七成土地都在士紳手裏。而以前的統計數字,洪武年間有過八百萬頃的數字,後來土地麵積數據越來越少,到後麵隻有四五百萬頃。難道明代就出現巨大規模的耕地流失現象嗎?當然不是,這些土地都被地主隱瞞掉了,不作為征稅對象,真正征稅的隻有四五百萬頃土地而已,其他土地的收入,絕大部分都進了各種地主的腰包(佃戶隻占少部分)。
“可氣!可恨!可惡!”劉雲拿到統計數字後,氣得重重地拍桌子。“這就是所謂的土地兼並啊!中國兩千年之亂循環……算了,其實土地兼並也沒什麽,中國古代的佃戶在大部分時間裏都過得不算差,並不是什麽‘殘酷剝削’,關鍵是這些擁有大片土地的家夥根本就不交稅!娘的,怪不得每年隻能手上兩三百萬兩賦稅,如果所有的土地都征稅,那麽光是農業稅就有七八百萬兩!”
梅青拿到統計數據後,臉上出現堅定的神色,道:“我看,新稅法必須堅決執行下去!我們擁有軍隊,這些大地主們是鬧不出什麽花樣的,這一次需要來一點強硬手段,否則人們都以為這個政府是個軟骨頭。”
劉雲極度同意,準備第二天就在朝會上宣布,不管官員們是否同意,都要執行,反正這個大明政府的基礎不是地主官紳,而是玩家!新的稅法規定,農業稅攤派到土地所有者頭上,地主和有地的農民需要繳稅,而佃農不需要繳稅,也就是說有地契就得繳稅。當然,地主也會因為繳稅而重新調節佃農的租稅,總之按照三十稅一的比例計算,政府加在佃農頭上的負擔並不重,要怪也隻能怪地主,不能怪政府。在明朝這個時代,也隻能做到這一步了。
果然,劉雲在朝會上宣布了新的農業稅法之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對。剩下的人,都是不表態的人——瞿式耜也不表態,劉雲授意他不要表態,也告訴那些支持的官員不要表態,免得變成眾矢之的。不過,反對無效,劉雲隻是在朝會上把消息告訴諸位大臣而已,並不需要他們的同意。
當然,現在還沒到收農業稅的時候,現在才六月,秋收還早著呢。即使如此,民間已經傳出劉雲是“暴君”的說法。對於這個,劉雲不以為意,因為新的農業稅法,對廣大百姓的利益根本沒有損害,中小地主們地少,交的稅也少,加上以前他們也是要交稅的,所以也沒有影響。隻有那些擁有大量土地,以前隱瞞不報的大地主,對他們來說,這才是“大出血”。事實上,三十稅一,比例根本不高,隻是他們地多,交的總量也就多了,怎能不肉痛?民眾不是傻子,不是那麽容易愚弄的,到時候一收稅,誰的利益受損就一目了然,什麽“暴君”的言論自然不攻自破。
不過,朝廷也要注意宣傳,免得百姓受到錯誤輿論的影響,對朝廷喪失信心。新稅法頒布,如果要稅法能夠堅決地執行,那麽收稅的方式也應該改革。當然,“一條鞭法”雖然被改掉了,但還是按銀錢征稅,貨幣的征稅方式比較優越。現在所有田畝丈量清楚,而且田稅按照田畝來繳納,而不是按照人丁數量來繳納,這種方式無疑要先進得多(原一條鞭法也是這樣做的,隻是現在把隱瞞的田地都弄出來了,按地繳稅也做得徹底)。以往,稅收方麵一般含有比較大的貓膩,一些官員的“額外收入”就從稅收上來,現在,劉雲增設一個“稅務局”,專門負責稅收,現在隻改革到農稅,所以現在隻負責農稅。由於各地土地麵積都清楚,那麽各地應該收上來多少稅,朝廷就有了一個大概的估計,再加上有了專門的部門,所以賦稅上的腐敗將會大大減少。
又過了一個月,新的稅法隻是頒布出去了,並未真正推行,而那些地主官紳吵吵嚷嚷了一個月,現在看見朝廷態度堅決,他們胳膊擰不過大腿,於是各種討論漸漸平息了下來,他們無可奈何地接受了新法。沒辦法,反正新法又沒有觸及他們的根本利益,還是可以接受的。在北京中南海的劉雲知道了這種情況,冷笑一聲:“果然,槍杆子在我們手裏,他們就鬧不起來。如果我們的軍隊還是舊的明軍,軍中將領多是地主士紳,那還不鬧翻天才怪!”
這個時候,距離上次去陝西已經過了三個月,國內鬧了一場風波,現在基本平息了,而東北方和西北方的戰事也漸漸平息。此時,明軍的重型飛艇已有一百六十艘,分布在東西戰場,在飛艇這種超重型轟炸機的打擊下,俄軍和日軍傷亡慘重。西北方的俄軍和英德聯軍傷亡了足足兩百五十萬人!不得已,他們隻好退兵,連席大林也隻能退兵了。至於東北方,不僅飛艇參戰,劉雲直接把海軍調了過來,炮擊錦州,直接轟炸日軍的前線司令部!崗村丁次受到兩麵夾擊,丟下兩百萬的傷亡,直接往黑龍江逃竄。劉雲趁勢大舉進軍,在飛艇的配合下,兩百三十萬大軍占領了後世的東三省。而日本玩家,隻能退回西伯利亞采礦去。很可惜的是,遠東的不凍港——海參崴還在日軍手裏,日本玩家在這個地方囤積了重兵:三千艘戰艦,五百萬大軍!由於可以從係統購買補給,所以他們能夠支持這麽龐大的大軍。僅僅在海參崴的大軍已經消耗了他們三億的資源,他們可謂下了血本。如果他們拚死抵抗,是很難攻下來的。
於是,劉雲隻能以黑龍江為界,固守著原本就屬於中國的領土。
敵對玩家的第一波進攻打退了,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幾個中國玩家的實力。比他們先進一代的武器裝備,實在是難以匹敵,所以,他們不敢擅自進攻,隻能在四周包圍著中國。
劉雲也樂見其成,他們不進攻就最好,我正好可以安心搞國內建設。如今全國上下共有六百四十萬大軍,完全不用怕所有玩家的大舉進攻。占領東北後,劉雲又讓白萬鬆進軍西北,把新疆、西藏等地拿回來。這本來就是屬於中國的地方,就連係統一開始也是把這些地方分配給中國的,隻是初期需要收縮戰線,這才退回甘肅罷了。
田稅的問題基本解決,接下來劉雲要對商稅下手。不過,這商稅才是牽涉到大商人、大地主的利益所在,現在一些大地主也不是純粹的大地主,大商人也會有萬畝良田,許多地方更是官商結合,賺取暴利。全國大部分的財富,都集中在這些大地主、大商人手中,他們不交稅,以前的大明就是這樣滅亡的。不過,這裏麵涉及的利益錯綜複雜,要解決這種問題,要麽是暴風驟雨般的嚴厲打擊,不過這樣做會導致商業的暫時蕭條,副作用太大,要麽則是尋求一個突破口,抽絲剝繭地解決工商業的稅收問題。至於什麽地方作為突破口呢?劉雲現在犯難了。
梅青看了一下大明工商業的各種數據,也陷入沉思之中。突破口,如果要找一種突破口,那麽這個突破口應該是商業之重,而且必須是暴利的行業,這樣才有理由對其下手。忽然,梅青靈光一閃,喜道:“鹽政!鹽業!對了,就應該先從鹽業開始!”
此時劉雲眼睛一亮,開始翻看起大明鹽政的內容來。鹽,是天下所有人的必需品,大明總體上還是自然經濟為主的國家,一般商品隻有在江南沿海地區才會流通得很廣,而隻有鹽是人人都必需的商品。現在的鹽價貴得驚人,一斤鹽竟然需要三錢銀子,或者說三百文。如果按照購買力計算,那麽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200元人民幣,一斤鹽就需要60塊錢!後世的食鹽基本上是一塊錢一斤,如果明朝也是這個價格,那麽應該是五文錢一斤,但這個價格在市場上是不可能的。隻有鹽商在向“灶戶”收購粗鹽之時,價格才是五文錢左右一斤,這是初級產品的價格。現在的食鹽生產模式,是海邊的“灶戶”煮鹽,然後鹽商以低廉的價格收購,精製之後再高價賣出,之間的價格竟然相差六十倍!鹽業,在古代可真是暴利!實際上,如果現代國家不專營鹽業,把鹽價壓低到正常的水平,恐怕後世的鹽商也會把價格提高,幾十塊錢一斤食鹽也不是不可能。畢竟人人都要吃鹽,這是沒辦法的事。
現在鹽價這麽貴,但一個人每月用鹽不過半斤,對於稍微有點錢的人來說,買鹽也不是很大的負擔,而普通人家就要精打細算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對於後世來說,鹽不過每月幾塊錢就足夠了,並沒有占多大比重,但在古代鹽就跟米所占的比重差不多!所以在生活必需品上麵,鹽排在第四位。
明朝的鹽業之中,以兩淮地區最為發達,“淮鹽”在全國聞名,因為從蘇魯交界的繡針河口到長江口這一片海岸,有著無數的鹽場。唐宋以來,鹽課常常占到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兩淮鹽課又是全國鹽課收入之首,因此淮鹽的稅收占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明朝初期,朱元璋搞了一種名叫“開中”的製度,後來明朝就漸漸喪失了鹽稅的收入。所謂“開中”製度,就是讓商販把糧食軍器等物資免費運到邊疆,供給軍用,朝廷雖然不付錢,但可以給商販頒發“鹽引”,也就是販鹽許可證來作為補償。商販送了多少物資,就獲得相應重量的販鹽許可證。當時朱元璋還得意洋洋地說:“朕無需一兩餉銀而養百萬大軍,實乃亙古未有之舉。”確實,當時朱元璋不需要發餉銀來養邊軍,但他沒想過商人“無利不起早”,肯定是販鹽的利潤遠遠大於那點軍資,這些商人才願意給朝廷運送物資。其實,朱元璋的做法,隻不過是拿鹽稅來養兵,隻是少了貨幣這一層罷了。
到後來,邊軍裁撤,這些鹽商卻還在繼續販鹽,而不用交稅,如此一來,明朝的鹽稅漸漸喪失,到後來鹽課隻占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不過二三十萬兩罷了。朱元璋的做法,簡直就是撿了芝麻丟西瓜!後來,明朝開中製度無法執行下去,朝廷不是愚蠢,肯定知道此中弊端,於是就把開中運糧的製度改為開中納銀的製度,也就是交錢來換取販鹽許可證。這種做法理論上可以代替鹽稅,但實際上朝廷沒法完全核實鹽商到底販了多少鹽,所以還是損失了大筆收入。不過,鹽稅收入還是有的,尤其是張居正改革期間,鹽稅收入曾經高達五六百萬兩,朝廷累積了大量的賦稅,萬曆年間,朝廷得以實施三場大作戰(平定寧夏叛亂、播州叛亂,遠征朝鮮),全賴張居正的改革為朝廷囤積了大量銀錢。
不過,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鹽商又開始無法無天起來,到如今早已吃得盆滿缽滿,富得流油。現在,劉雲要拿鹽政開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