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房地產
注意:這一章純屬個人觀點,與現實世界無關,不是什麽正式的經濟理論,如果不喜歡,可以跳過,如果覺得有趣,可以仔細看看,若想提出反駁也可以。
1905年3月某日,劉雲正坐在中南海某辦公室的椅子上,右手拿著鋼筆,卻不是在寫字,而是在“轉筆”,咳,讀書時留下的習慣。去年,他連任了一屆主席,這是第二屆,不過,他現在正在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房地產……房地產。”劉雲拿著鋼筆,自言自語道,稿紙之上寫著房地產三個字,三個字的外圍還加了好幾個圈圈,表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對於之前所說的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城市化不規範,住房緊缺問題,劉雲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解決之道就是——開發房地產。但是,來自後世的他,對房地產這個問題有著很深的忌諱,他現在可謂慎之又慎,生怕鬧出一團團高房價泡沫,而人民沒有房子住,出現這樣的重大問題,這時國家就有危險了。
建設房地產,在目前的情況下,第一可以吸納相對過剩的水泥、鋼材等行業的產能,第二可以讓部分建築工人繼續有工作,第三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住房問題,如果房價適中,那就是利國利民,第四,建設商品房,還可以促進城市的開發,從現在看來,這確實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情,而且,在目前銀本位的情況下,暫時也沒看出會造成什麽嚴重的問題。但是,眼前沒事不代表以後沒事,如果十年以後或者更久以後,出現經濟過熱,房價暴漲,投資市場泡沫過多的情況,那這時候的房地產建設說不定就是原因之一,到時候人民就對政|府有意見了,而且是很大的意見,若是處理不好,就會向憤怒發展。
“這房地產搞還是不搞,是一個問題。”劉雲沉吟道。“不過,後世房價過高的根源到底是什麽呢?有些東西,表麵看見的未必是真相,有時候,大多數人看到的和實際情況並不是一回事,房地產這東西,不能因為看到後世出了問題,就因噎廢食啊!”劉雲自言自語,陷入了沉思。
房地產過熱,炒房過多,導致通貨膨脹?是這樣嗎?曾有人說過這樣的觀點,劉雲對此嗤之以鼻,什麽叫房地產引起通貨膨脹,真是扯淡!如今,他親自操持過貨幣發行,深深知道,通貨膨脹,其根本原因在貨幣本身,而不是房地產或什麽行業,或者什麽市場投機活動,隻有從貨幣發行的源頭上控製,才能真正抑製通貨膨脹。現在劉雲可是很清楚羅斯柴爾德玩的那一套所謂金融,他們表麵上實行金本位製度,實際上黃金儲量並沒有增加,但貨幣發行量越來越多,這樣黃金儲備率就越來越少。但是,現在他們的儲備仍能讓人自由兌換黃金,所以還沒有出問題,物價也沒有上漲,看起來沒有通貨膨脹。而多出來的貨幣呢?實際上,這些多出來的貨幣,通過貸款經過市場走一圈之後,就進入現在這個歐洲玩家羅斯柴爾德的口袋裏,從銀行裏印出的“尚不穩定”的新出貨幣,變成了經過市場的“合法收入”,而羅斯柴爾德的金融產值則在不斷上升。但是,這種過程下隱藏著一個危機,萬一哪天他們銀行的黃金供給跟不上貨幣總量怎麽辦?噢,那時他們再想辦法,試圖讓貨幣無法兌換成黃金,隻能換成一些“概念性”的黃金,最後,再讓發行的貨幣與黃金永遠脫鉤,到時就可以按照羅斯柴爾德的意願任意發行了。
所以,隻有濫發貨幣,才會造成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之後,房地產市場才會過熱,要不然,房地產本身就是個市場,市場的根本規律是價值規律,住房供給就這麽多,市場上的貨幣總量就這麽多,它房價再怎麽波動,也不會翻了天去。“哎哎,人們都倒果為因了。”劉雲歎道,“價值規律,這個人人都能體會到的東西,老馬表述出來的理論,真是一條到處都適用的定律。可惜,後世的所謂經濟學家分析來分析去,卻忘了這一條最基本的規律。”其實,劉雲是錯怪那些經濟學家了,一般人使用價值規律(很簡單的道理)來分析,隻注意供給與需求,卻沒注意到,這個價格是用貨幣來描述的,若本身價值不變,但貨幣本身貶值了(通貨膨脹),那價格自然就瘋漲了。
想到這裏,劉雲忽然想通了,原來,後世的房地產過熱,不是什麽原因,正是濫發貨幣的結果。隻不過,這裏麵的情況比較複雜,濫發貨幣的根源並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而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正是美國把濫發貨幣的禍害轉移到中國的媒介!眾所周知,中國的貿易順差已經很多年,但這個貿易順差已經不像明清的時候,換回的是黃金白銀,現在最終隻能換回美元。而這些美元進入中國,那麽央行就得發行等量的人民幣來補給那些出口型企業。實際上並不止這麽簡單,央行發行了這些“新增貨幣”,但進入市場的貨幣就會增加數倍,這裏麵是因為商業銀行的“貨幣放大作用”。
經濟學教材是這樣解釋貨幣放大作用的,例如,存款準備金率為20%,然後央行發行100元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必須留下20元,隻能貸出80元。這80元進入市場後經過交易,又有80元被另外一個人以存款的方式存入商業銀行,銀行又拿這筆錢貸出去,但隻能貸出80%,也就是*元。下一次循環,貸出51.2元,以此類推,最後進入市場的貨幣總量為:80+*+51.2+……=400元,如果算上商業銀行的資產,那還要加上100元,變成500元,這樣就放大了五倍。
但是,劉雲從物理的角度來看,如果央行發行且僅發行100元,那麽貨幣是守恒的,進入市場怎麽就會變成500元呢?實際上,這裏麵的關鍵就在,央行發行第一次之後,還得繼續發行貨幣,直到發行至500元。過程是這樣的:央行發行100元,購買商業銀行的債券,那麽商業銀行擁有100元,負債100元,央行擁有債券100元。接著,商業銀行貸出去80元,商業銀行擁有80元的“債券”(貸款單),貸款人擁有80元,市場交易後,80元又進入商業銀行變成存款,這樣,商業銀行就增加了80元現金,以及80元負債(存款)。此時,清點一下商業銀行的財產,20元現金+80元現金+80元負債(存款)+80元債券(貸款單)+100元負債(欠商業銀行的債),如果全部加起來,那麽等於0,這個沒問題。雖然這樣算得銀行總資產為0,但是注意,我們還沒有算市場的資金量,現在市場上的總資金也為0!實際上,市場上不能沒有資金,所以,存貸款是會一直流動的。當銀行裏的存款貸出去之時,他可以合法地向央行再貸款80元,因為商業銀行擁有80元的貸款單,這是他的資產!這樣,央行就再印發80元貨幣,因為商業銀行是拿他的“資產”來抵押的。
所以,從根源來看,商業銀行之所以會有所謂的“貨幣放大作用”,實際上根源還是在貨幣發行者——央行。銀行的貸款單被看成資產,被反複利用,反複從央行申請新貨幣,商業銀行隻“依法”存留一定量的準備金,這樣不斷有新貨幣進入市場,根源都在央行!
所以說,中國的貨幣發行,實際上是被美國拖累的。擁有兩萬億美元資產,就等於中國市場上多流通了數倍之多的人民幣!實際上,央行和政|府也不想這麽多新增貨幣進入市場,但是銀行和央行的製度如此,若不如此運行,那要怎麽辦?難道不準出口型企業把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實際上,這一整套貨幣製度,都繼承至西方,中國也是沒有任何辦法。
既然中國市場的實際貨幣總量已經大大增加,那麽實際上就會發生通貨膨脹了,前幾年的物價上漲就是明證。但是,政|府一直在用各種辦法壓製物價上漲,但隻是治標不治本,揚湯如何能止沸?貨幣總量都在增加,物價又怎麽下得去?後來,政|府想到一個辦法——政|府賣地,炒熱房地產!這也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情,第一,政府因為賣地有了巨額收入,第二,吸納了市場上多餘的貨幣,第三,流通貨幣減少的結果就是物價被“抑製”住了,最後,所謂GDP的數字大大增加了。這可真是“一舉多得”!
實際上,這種做法是有利有弊,有利就是暫時吸納了多餘貨幣,給了政|府一個緩衝的時間,害處就很多了,例如腐敗問題,GDP虛肥問題,民眾住房問題,暴力拆遷問題等等。人民最關心的自然是住房問題和他們的財產,沒有購買住房的,就會買不起房,買了住房的,有的變成了房奴,全身背滿負債,生活十分辛苦,還把父母的半生積蓄都扔到房子裏去了,作為子女情何以堪?
或許有人不同意通貨膨脹是房地產過熱的根源這個說法,實際上,還有一條側麵的證據,證明中國確實在通貨膨脹,而不是某些經濟學家所說“通貨膨脹不明顯”的問題。
貨幣在市場上,有許多條出路,一條是進入某些特定行業,如房地產,另一條是進入證券市場等金融市場,最後就是回到銀行,變成存款,最後這條隻會增加銀行負擔。前幾年,中國的股市也是暴漲,這是在外國資金的作用下,中國已經通貨膨脹的內部根本原因的作用下,引發的暴漲,這讓大量貨幣進入股市,造出一團團泡沫。在國外,實際上還有一個更加龐大的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在吸納著全世界的過剩貨幣,主要是美元。但在中國,金融市場的主要部分就是股市,要炒期貨權證什麽的隻能用外匯,不能用人民幣,這是國家的保護政策。貨幣過剩通常會擠到證券市場或者房地產市場上麵去,有可能是人們的心理因素,因為人們有了餘錢就會投資,投資方向就是股市或房地產,也不排除有人或組織暗中引導的因素。但是,如果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同時過熱,那整個國家就危險了!這是真正的危險,是經濟會崩潰的危險!
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因為經濟增長,而且通貨膨脹,然後房地產和股市都暴漲,同時,在西方的壓力下,日元還升值!本來,通貨膨脹的話,按照市場規律,貨幣應該貶值才正常,若是升值,那麽使日元嚴重偏離其真實價值,這樣就埋下了禍根。此時,如果沒有外力幹涉,日本經濟本身也終將在日元的持續升值中崩盤。因為匯率隻有在對外貿易之時才會起作用,而日本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日元升值,那麽出口的產品就賣不出去,出口企業就出了問題。當時,大部分的日本企業都拿餘錢去投資,那麽出口企業出了問題,就會引起它的股票暴跌,然後引起連鎖反應,引起整個股市暴跌,因為此時股市泡沫已經很嚴重了。
但是,如果光是這樣的泡沫破裂方式,那麽日本經濟的受創不會這麽嚴重,隻會“重挫”,不會“崩盤”。當時,美國人給日本提供了一件新的金融玩具——股指期貨,這樣一種金融衍生品。它的本質是賭博,賭博日本股市是否會下跌,當時日本人盲目迷信,把錢都拿去跟美國人賭,結果,日本股市跌了,日本人在股指期貨上輸得精光,連同股市崩盤,房市崩盤,整個國家的大量財富落入西方人口袋中,大批實物資產被收購,整個經濟持續低迷十幾年。
而後來的中國,因為看到日本的前車之鑒,所以,當股市呈現大麵積牛市的時候,中|央做了一些操作,提前戳破這個泡沫,把股市給壓下來了。固然,此舉損害了大批股民的利益,但是,卻避免了整個國家經濟因此崩盤的風險。但是,增發的貨幣不會消失,所以這錢一股腦流入房地產市場中,造成房價的持續暴漲。或許,中|央準備在這個緩衝時間裏,徹底調整經濟結構,從根本上解決實際的通貨膨脹問題(表麵上沒有通貨膨脹)。
但是,房價也不可能無限上漲,總有一天,房價會離奇地高,導致絕大部分的房都賣不出去,這時生意就做不下去了,所以,政|府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那麽就得從貨幣上動手腳,根本上還是從出口上麵作調整。趁著世界的經濟危機,中國出口大幅下降,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一件好事,中國正好可以趁此機會調整經濟結構。而調整經濟結構需要擴大內需,那麽就要調整分配,提高人民購買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保證不能受各種利益集團的幹擾,無論受到什麽阻力,都要堅決克服!否則,若是全球經濟低迷的時機過去,中國的經濟和貨幣還沒有走上真正的正軌,那麽,嚴重的話很可能就失去真正複興的機會。
另外,國家還可以加大投資建設的力度,吸納過剩資金,轉變為真正的生產力,這樣才能真正抑製通脹。有一個很好的投資方向——鐵路!後世中國,完全可以修建第二條京廣線,第二條京滬線,還有許多東西走向的鐵路,修建鐵路不僅可以吸納資金,還可以解決鐵路運輸的困境,相對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來說回報的見效是比較快的,另外,在戰略上也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從長遠看,鐵路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在後世中國,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CPI,也就是消費物價指數,它反映了日常消費品的價格增長幅度。如果CPI上漲,那麽反映大批日常商品的價格上漲,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就很困難,若上漲過分了,還會引發動亂。然後中國有這麽一個現象: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先是CPI上漲,然後政|府出台各種措施抑製物價上漲,但效果不明顯,後來,房價暴漲,CPI果然抑製下去了。後來,房價暴漲為人詬病,成為嚴重問題,政|府又說要抑製房價上漲,結果,CPI馬上又起來了。對本文理論不信的人,可以去查一查,CPI和房價的關係是不是這樣。在未來,如果通貨膨脹不被抑製,那麽CPI和房價仍會交替上漲。
這裏麵道理很簡單,就是市場上的貨幣流向不同的地方而已,流向消費品市場,消費品價格就上漲,流向房地產市場,房價就上漲,很簡單。所以,根本解決之道隻有:嚴格控製貨幣發行,進行收入分配,加大投資這幾條路可走,而且要同時走。
而現在劉雲所處的這個時空裏,完全不是這個情況。首先,通貨沒有膨脹,劉雲之前可以給了許多真金白銀,又從英格蘭銀行裏搶了許多黃金,分了央行一萬噸;其次,如果黃金也看成可以“膨脹”的貨幣,那麽也沒有通脹,因為整個國家都在大舉建設,這麽多的大工程完工了,這麽多的工廠把商品生產出來了,人民生活水平切實得到很大的提高,物質財富確實是同步增加,民生基本物價(糧油食品價格等)沒有太大波動,建築材料的價格反而降低了,因為建設減緩,需求減少,產量相對過剩。最後,現在國際環境並沒有後世那麽惡劣,現在對中國是十分有利的。廢話,有中國玩家的強大武力在此,誰敢妄動?上次英國佬隻不過是稍微挑動土著人和漢人的矛盾,其央行就被洗劫了一次,整個英國變得一貧如洗,負債累累,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多個殖民地即將不保。所以,劉雲可以放心地開發房地產。
但是,為了讓這個時空的後世不會出現那種房市過熱、股市泡沫、嚴重濫發貨幣、劫持世界經濟(像美國這樣劫持世界經濟,雖然一時風光,但鋒芒畢露者最後必然迎來衰微,這已經是哲學的道理,如有人不信,那麽大可讓子孫後代去驗證)這樣的嚴重問題,導致國家危難,劉雲特地在憲法上做了一些規定,還把一些簡單明了的道理解釋清楚,以免民眾被各種各樣忽悠人的所謂“經濟學理論”迷惑。
於是,在劉雲的強硬要求下,中|央召開了一次會議,通過了對憲法的修改,憲法增加了幾條讓當時的人們莫名其妙的內容:
一、發行貨幣的機構——央行,必須永遠屬於政|府,決不能讓私人和外國介入;
二、央行不能濫發貨幣,新增貨幣的額度,必須由貨幣發行後長時間之內,整個國家所有行業的平均物價沒有大幅上漲為標準;
三、不能用債券作抵押申請貸款,銀行向央行貸款,隻能用淨資產進行抵押(這個是為了防止銀行的貨幣放大作用);
四、財富隻能從誠實勞動、合法經營中來,歸根結底還是從誠實勞動中來,金融和統計數字,不能創造財富;
五、房價不能高過當地人的收入水平,如果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收入才能買房,那麽房價就有問題,政府就有責任;
六、隻能使用誠實的貨幣,不能以債務為基礎發行貨幣,債務貨幣是騙子。
當劉雲提出這幾條內容的時候,整個人大會議的代表都不明白這是什麽意思,尤其是最後一條,憲法怎能用這種日常語言?但是,在劉雲的鐵腕之下,這幾條仍然以絕大多數的票數通過了,此時,劉雲才放心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