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本質的過程,和醫生探討疾病原因的過程很相似。假設今天醫院來了一名發高燒到40℃的患者,醫生必須從各種可能性之中,逐步厘清患者發燒的原因。

“是不是流行性感冒呢?”

“是不是吃了什麽不幹淨的東西呢?”

“是不是內髒的某個部位發炎了呢?”

引起40℃高燒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個,醫生必須逐一確認後,把沒有可能性的排除掉。

一旦發現可能性很高、懷疑“有可能是這個”的原因後,必須進一步檢查那是不是真正的致病原因。

檢查過後,如果發現那不是真正的致病原因,就繼續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反複進行其他的檢查,直到找出真正的致病原因為止。等到找出致病原因之後,便可對症下藥,這就是醫生治療疾病的方式。

有些醫生可以立刻找出致病的原因,也有些醫生找了半天依然毫無頭緒。遺憾的是,當中可能有些醫生根本無心探究病因,或者純憑自己的經驗或偏見加以判斷,並擅自采取錯誤的治療方式。

致病的原因不同,治療方式自然有所差異。在錯誤的治療方式下,無論看幾次醫生都不可能痊愈。

同樣的理論套用在我們身上也適用:“醫生”就是我們這些商務人士,而“疾病”就是我們在職場上遇到的問題或難題。

舉例而言,假設無印良品的門市營業額比前一年下滑,出現這種症狀時,我們就必須找出其中的原因。

因為產品的競爭力下滑?廣告宣傳不力?還是商品陳設有問題?從各種可能原因當中找出可能性最高的,並和UNIQLO(優衣庫)、宜得利注2、飾夢樂注3、GAP注4等競爭企業比較策略或數字,徹底地探討原因。

如此一來,便可逐漸厘清營業額較前一年下滑的可能原因。鎖定幾項可能的原因之後,下一步就是思考治療症狀的對策。

這些對策有可能立即見效,也有可能必須長期實施。雖然有時候無法輕易地采取對策,但這樣也無所謂,因為隻要能夠鎖定原因,就有實際去做的價值。

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失敗的本質,從根本上開始解決問題。

最糟糕的情況是明明無法掌握本質,卻還打算用對症療法敷衍了事。雖然即使原因不明,依然有可能靠著退燒藥緩解高燒症狀,但就算一時有效,等藥效過了以後,還是會再燒到40℃,所以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舉動。

工作也一樣,如果不找出真正的原因,隻會模仿其他公司低價促銷,或像無頭蒼蠅似的更換商品,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無論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都必須掌握本質,從最根本的問題開始解決。

若一味選擇無法掌握本質的解決之道,總有一天會葬送公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