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經營改革是從“進化和執行”開始起步。

我所認為的進化就是不斷地思考公司該采取什麽行動才能提高收益,然後持續地付諸實行。思考銷售的機製,然後持續執行,如果有缺失的話再不斷改進。當然,無論是產品開發的機製還是公司的風氣,其實都是同樣的道理。先采取行動,必要時再持續改進,我把這樣的過程定義為“進化”。

無印良品為了提高組織的執行力,編製了一套名為MUJIGRAM的指導手冊。

剛開始製作MUJIGRAM的時候,多數員工是持反對意見的。說不定也有很多人認為:“就算製作什麽指導手冊,也不可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從一般的角度來想,我承認指導手冊確實會有派不上用場的時候,指導手冊往往給人負麵觀感,這也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不過,如果每個人每次都大費周章地從一開始學起,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那麽組織的能力將永遠無法提升。因此,我才決定製作MUJIGRAM這套“實用的指導手冊”“活用的指導手冊”,以確保所有人都能夠完成一定程度的工作。

無論是資深員工還是新進員工,都應該有能力完成一定程度的工作,我最初會注意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因為1994年9月無印良品在柏高島屋車站購物中心展店時發生的事。當時我是無印良品的事業部長,所以開幕前一天,我特地前往新門市進行賣場的檢查。

傍晚六點左右,賣場開幕前的準備工作幾乎已經執行完畢。一位資深店長從其他門市趕來給予支援,但他一抵達門市就說:“這樣不行,這裏這樣弄比較好。”然後就開始調整賣場布置和櫥窗擺設。當整間門市幾乎都按照他的建議重新調整後,所有人都累得精疲力竭了。

就在此時,另一位資深店長出現了,他說:“這樣不行。”打算再次更動賣場的陳設。雙方各持己見,爭執不休,結果原先在傍晚便可完成的準備工作,硬是拖到了深夜一兩點還沒結束。

當時的無印良品,因為每一個人被指導的工作方式或經驗都不一樣,大家都各有各的“智慧結晶”,所以有一百位店長,就有傳授自一百家門市的“個人經驗主義”。尤其關東和關西的做法大相徑庭,用茶道注1來比喻的話,就像表千家和裏千家一樣作風各異。

這樣下去,組織全體的力量將難以提升。我決定絕對要統一工作的方式,於是開始製作指導手冊。

在指導手冊MUJIGRAM裏,詳細記載著大大小小的工作方式,例如早上打招呼的方式、衣服的折疊方式、商品的陳列方式、櫥窗的設計方式等。工作時隻要參考這套指導手冊,任何人都能夠打造出風格相似的門市。我就是靠著推動這套指導手冊,讓員工不必再浪費時間嚐試錯誤,達到任何人都有能力完成一定程度工作的目標。

不過,最初把指導手冊發送到各門市時,有很多門市反應:“指導手冊很難用。”有鑒於此,我決定從門市的角度出發,全麵改寫指導手冊,好讓內容符合實際需求。

就這樣,我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套MUJIGRAM,沒想到經過一年半載後,有一些工作出現了不同的工作方式,也有一些新的工作應運而生。試問,當工作內容改變,指導手冊卻沒更新時,會發生什麽事呢?沒錯,大家會逐漸把指導手冊束之高閣。

如果在這裏放棄的話,一切就前功盡棄了,門市又會再度回到“個人經驗主義”。此時必須堅持不懈,直到做出成果為止。

我知道指導手冊不是做完就沒事了,必須隨時更新才行,但究竟該如何更新,我一點頭緒也沒有。雖然一再地嚐試錯誤,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

就在這時,我聽聞某公司成功更新指導手冊,便登門請教對方更新指導手冊的經驗。

在該公司,隻要有任何有關人事工作的改善提案,就會由負責人事的董事判斷是否有必要更新指導手冊,若有必要的話又該如何更新。更新指導手冊是各部門執行董事的工作。

執行董事負責判斷所有的改善提案,久而久之,執行董事就會知道到目前為止執行過什麽樣的提案,當時又做了什麽樣的判斷。換句話說,就是靠著人類的記憶來管理指導手冊的更新。

發現“這個辦法好!”之後,我決定交由執行董事閱覽所有的改善提案,然後由他們自行判斷是否要更新指導手冊,如果要更新的話又該更新到什麽程度。雖然現在已經進展到用資料庫管理,不過最初的管理還是全靠人力。

大家花了好一番功夫,才把智慧結晶匯整在MUJIGRAM裏,如果門市不按照指令做事的話,那可就白忙一場了。唯有百分之百按照MUJIGRAM上所寫的內容執行,這一番努力才算是有了成果。

因此,如果難以執行的話,就有必要加以進化、更新。不能做完一次以後就滿足了,所有機製都應該隨著組織的進化同步更新。